刍议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2019-04-07吴萍
吴萍
在初中学习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品德素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问题。教师要结合现代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探索出适应于自身的教学方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有趣且高效。
一、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育
1.核心素养的定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此学科后行为的表现,也是育人的价值所在。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更好的汲取知识,也要在接收知识时形成个人的行为品格和素养,以此成就更好的自己。
2.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核心素养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晰行为规则,使他们自觉懂法、守法,规范自身行为,明辨是非,帮助他们形成对社会主义法制道德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现代教育模式下存在的弊端
1.过于依赖课本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课本知识,一味地按照课本进行授课。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必定会发现在课本上所学内容存在的错误,使得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
2.教学方式成陈旧落后 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沿用至今,但实际上它存在很多的弊端。教师单纯的为学生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让学生有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
3.忽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很多学校虽然有这门课程,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有将这门课落实到实处,经常将课程进行霸占,打着课程的名称,实际进行其他课程的讲授。
三、在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授课前,要制订出一套适宜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教学计划,按照计划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特有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行为表现以及实践能力来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成长背景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让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成长。
2.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程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实际生活,它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将实际生活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结合起来。让课堂一改原来的沉闷无趣的氛围,变得充满趣味,生动活泼。例:在八年级课本“尊重他人”一课,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期,自尊心很强,都非常看重同学、老师、家长、长辈对自己的尊重。问题在于,他们只会关注于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而很少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尊重别人,课堂的主要情感价值是让学生们对尊重有一定的基本理解,认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在这节课的导入,老师邀请2位学生获取老师手中任务卡,进行一分半钟的自我介绍演讲,台下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观察组,一组观众组,要求关察组分别对2位学生的演讲做出不同反应,观察组和两位演讲者分别谈谈各自的感受。这样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避免教师一味口头说教,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3.实践出真知 教师在传授课本上内容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来全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在“服务社会”这一课时中,其核心在于服务和奉献社会对个人的成长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亲社会行为。在社会实践进行助志愿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空余的周末带上生活必须品和一些水果一起去孤儿院、老年公寓。为那里留守的老人和孤儿送去温暖,跟他们简单的问候以及生活的关心。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轻松自如的实现教学目标,发展个人素养。
结语: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条很长的路。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前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让课堂不再变得毫无目的。创设生活背景,让教学贴近生活,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给予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牢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切实将《道德与法治》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