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效能的实践与反思
2019-04-07马丽丽
马丽丽
初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作为除语文这一母语以外的语言,通过学习与使用能够丰富学生思维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可视化”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笔者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对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效能做了实践与反思。
一、思维是内核,可视化是手段
很多一线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时把关注点仅仅放在“可视化”上,却丢了“思维”。这个误区是对思维可视化理解的偏差,可视化是手段,思维才是内核,缺乏思维含量的可视化不能称为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就是指向思维本身,为我们提供一种思维的方法,所以“思维可视化”对我们的教学设计的启示是:我们教学中打破思维局限,重视发散思维、整体思维、形象化,把我们的思维、知识结构用图例转化出来就可以。“思维可视化”的思维结构是“从中心周围发散扩展”的,是非线性思维。“思维可视化”不一定是整节课都用这样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解决一个局部知识,某一个概念,某一类题目等。如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课时讲述的是最喜欢的电影明星《好莱坞史上最佳——奥黛丽赫本》。在奥黛丽赫本做慈善的段落里,学生不仅仅要通过学科思维图对奥黛丽赫本何时开始做慈善、帮助了谁等对段落进行知识的习得,学生也要思考奥黛丽赫本从开始做慈善到去世做了多久的慈善事业以及如何紧密和慈善组织合作来理解为何用a great humanitarian来描述奥黛丽赫本,并钦佩欣赏甚至学习她。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线教师首先需要转化理念:必须将关注点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必须将教与学的目标从“学会”升华到“会学”;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生成有效学习策略,同时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
二、思维可视化不等同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s)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在思维方式上,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考。在关键词的生成上,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主要依靠绘图者的自由联想或从材料中直接提取,难度不大;而学科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则要绘图者依据学科特性来进行提炼、概括、添加标注,这对绘图者的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是一种挑战。另外,在功用上,思维导图侧重“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法课时目标是学习when与while的用法。学生在七八年级已分别学过这两个的用法,所以在课前学生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对这两个词进行复习归纳,但是学生仅仅是知识的归纳。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与分析,对这两个词的用法进行深度思考后,学生再次对先前的思维导图进行补充与反思,不仅将这两个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进行对比分析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看出,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的难度更高,但其教学应用效果也更明显。
三、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效能
有的教师把思维导图用在呈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这个意义不大;有的教师直接把自己做的图用PPT呈现给学生,一带而过,这个也不会有效果。
“思维可视化”课程的基本设计原则就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深层次目标,以“借助图示方法及技术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为效能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及生生合作探究”为课堂形式,最终水道渠成地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要把图用出效果来,必须遵守三个原则:(1)必须让学生去画;(2)必须要给学生展示以及改进的机会;(3)必须使得图与学科内容深度整合。如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课时讲述的是《永不放弃——NBA最矮的篮球运动员斯巴德韦伯》。阅读后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可以对斯巴德韦伯的生平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大多数学生以时间为主线一条直线描述了斯巴德韦伯在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学校的生活。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评价后,学生再次对他们的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很多学生丰富了图中内容,虽然还是以时间为主线,但是每个时间段里,斯巴德韦伯遇到的问题、他是如何克服以及在每个阶段他最后获得的成就进行了曲线补充。这样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本课时的标题即永不放弃,从而延伸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总之,思维能力又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发展不起来,学习必然会越来越吃力,这样便进入一种不断加深的恶性循环。因此,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并不于在“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有效发展,同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更系统,从而进入会学、乐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