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学派思想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2019-04-05杨启鹏
杨启鹏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供给学派发展史和主要观点,对比供给侧改革思想,并梳理异同,指出对供给侧改革的误解,并探析供给学派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实证发现,西方供给学派起源于法国重农学派并曾兴盛于上世纪70年代,其核心理论为“萨伊定律”。西方供给学派在理论、产生背景、所面临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与我国供给侧改革均存在明显差异,但在经济、市场与政府关系、创新以及分析国际形势等方面对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供给学派;供给侧改革;萨伊定律;凯恩斯需求理论
在不久前的美国大选当中,特朗普作为一位从未参与过政治职位的商人,却通过抓住底层民众渴望改变现状的心态,同时将自己与美国传统政治精英区别开来的方法,显示自己为美国普通大众服务,改变美国的决心,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顺利当选。纵观特朗普的政策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减税是其核心,而这些都是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供给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里根时代。那时美国经济遭遇“滞胀”问题,经济颓靡,失业严重,伴随物价不断上涨,凯恩斯主义理论遭到质疑,供给学派理论应运而生。在经历了发展中的跌宕起伏之后,特朗普的上台,无疑是供给学派的又一机会。而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上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现面临的三大经济问题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债务高企,之前所采取的刺激需求已不再合理,而与需求侧相反的供给侧,则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问题的关键。然而,当今社会存在许多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误解,诸如供给侧改革可以完全效仿上世纪的英美,供给侧改革就是计划经济等,这些误解皆需要澄清。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供给学派的发展史和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对比和我国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观点的差异,第四部分总结了西方供给学派理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供给学派的发展简介以及主要观点
一个学派的诞生一定要有其核心的理论作为支持。而供给学派的诞生还要追溯到18世纪中期的法国重农学派,重农学派强调提高农业产出,降低高税率。之后,来自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其核心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萨伊定律源自萨伊所著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以下摘自该书:“一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从而把价值授予某些东西。但除非别人掌握有购买这价值的手段,否则便不会有人出价来购买该价值。上述手段由什么东西组成呢?由其他价值组成,即由同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果实的其他产品组成。 这个事实使得我们得到了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一个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一种产品从被生产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在自身价值的限度上为其它产品提供了市场。当产品生产出来后,生产者急于出售,以避免出现贬值。而且他也急于出清他出售产品所得到的货币,为货币的价值也不是长久的。但是,出清货币的唯一办法是购买这种或那种产品。因此,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而该思想可以称为供给学派的直接思想源头。日后,供给学派也认为其理论只不过是“萨伊市场定律的重新发现。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经济大萧条冲击了萨伊定律,危机的发生导致了萨伊定律的破产,这时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批判了萨伊定律,在凯恩斯理论中,储蓄和投资并不是一致的,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存在损耗,供给的增加也不一定能带动需求的增加,萨伊定律的短期使用性并不能成立。
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单方面强调需求的带动作用而忽视了供给的调整作用,导致刺激需求时供给水平并未跟上,于是物价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最终造成了经济停滞、失业严重的滞胀问题部分经济学家在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反思时,重新重视被“凯恩斯革命”所否定的 “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的重要性。他们提出了一套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相对立的“供给经济学”理论观点和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相对立的“供给管理”的政策主张,这便是供给学派的雏形。
美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是最早推动供给学派发展的经济学家。他发现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问题与不足,并开始强调供给端的重要性,他认为征收附加所得税不利于供给的发展,应该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增加供给,同时恢复金本位来稳定通胀率,让生产者对物价预期稳定。在这一时期中,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万尼斯基所著的《世界运转方式》诞生,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也清晰地阐述了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70年代末,供给学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理论框架。供给学派形成的过程中又分成了不同的两派,一派是以费尔德斯坦、埃文斯观点为主的温和派,一派是以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观点为主的激进派。西方各界通常将激进派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1980年,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以共和党候选人的身份成功竞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然而他所接手的美国正遭受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解决“滞胀”和大规模赤字问题,里根提出了以供给学派理论作为依据的里根经济政策。削减财政开支,降低税率等一系列以供给侧为导向的政策最终引导美国人走出了经济危机,这无疑提升了供给学派的地位。然而,供给学派主张全面减税的政策也逐渐暴露出问题,那就是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利率上升,对外贸易也出现赤字。于是在里根离职之后,供给学派又迅速丧失信任,出现了所谓的里根大衰退,也为凯恩斯主义的复辟奠定了基调。凯恩斯复辟的潮流中,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反周期调节,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经济思想,且美国政府更多地将需求侧与供给侧调节相结合,在供给端通过适当减税来刺激生产,在需求端则鼓励节支来控制财政赤字。同时,美国高科技进一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带领美国经济进入了战后最长的繁荣周期。供给学派也因凯恩斯主义的复辟再次失势。
然而,凯恩斯主义形成的需求刺激政策,通过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海啸,迅速传导至欧洲,并演变成主权债务危机,形成全球经济的动荡。在金融危机救市政策中,美国从“供给侧”入手进行“供给管理”,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操作与结构性调整,成为供给学派对凯恩斯学派的第二次否定。对此,“供给管理”的方式被多个国家所采用,供给管理又重新得势,开始逐步影响世界。
二、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区别
近来,中国供给侧改革这一经济方针引来了许多关注,很多人将供给学派与供给侧改革相提并论,然而供给学派却与我国供给侧改革有诸多不同。
首先,在理论层面上,供给学派推崇传统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带动需求,所以经济达到均衡点要靠发展生产、刺激国民收入方程式的生产端。同时,发展生产也可以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并促进充分就业。不同于供给学派,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思路并不侧重于某一学派或者某个特定理论,而是针对我们在现阶段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思路。我国供给侧改革在强调调节供给方面结构的同时,也强调总需求要保持适度,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其次,二者在产生的背景上也有显著差异。供给学派的出现,是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是为了解决发达国家在“滞涨”问题上的产物。这一阶段中经济总量保持一定,总供给在经济周期中此消彼长。而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提出的经济背景是我国经济总量增长阶段,通过调节供给端使其适应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经济规模持续扩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三,二者在所面临和需解决的问题上并不相同。供给学派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的“滞胀”问题。在“滞胀”问题出现时,凯恩斯主义需求调控理论失效,此时供给学派减税发展生产的供给端发展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而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从短期看主要是解决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问题。供给侧改革中的减成本、增效益、补短板、调结构、减库存、降产能均是为解决生产质量和效率问题。从长期看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则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从而满足人民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最后,二者所运用的解决措施也不一样。现代供给学派认定供给是需求的唯一源泉,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针对发达经济体当年出现的“滞胀”现象,供给学派理论更加依靠市场调节机制,在不干扰市场的前提下,“无形的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产品过剩和失业都只是短暂现象,最终会被市场所调节和“消化”。所以减税是供给学派提出的主要政策主张之一。而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则是主要借助体质改革和产业政策使构成供给侧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科技等所包含的经济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
三、供给学派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据前文分析,我国的供给侧改革固然与西方供给学派有许多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上,西方供给学派对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譬如在经济发展方面,首先,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侧重点仍应该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商品质量。针对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其次,与之相对应的即是减少无效供给。一方面,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充分利用债务重组、并够重组、盘活资产、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减少无效的低端供给,实现市场出清。另一方面,降低房地产库存,可以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增加住房有效需求,坚持“房住不炒”,逐步消化房地产库存。
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方面,首先要减少税收,刺激投资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调高个税起征点,降低税率,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促进社会公平。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鼓励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与发展。政府应当转变在经济市场中的角色,从投资主体转向鼓励刺激企业投资,并为其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资源。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长期财政赤字的影响,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在创新方面,应该加强重视、采取鼓励措施。要想提高供给质量,必然要引入新的高质量方案以及新技术。在减税与鼓励企业自由发展的同时,应在政策上对企业有一定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在高质量的新技术,新产品上进行投资,并在专利制度上提高创新发明者的利益,从而实现产品的升级。
在分析国际形势方面,供给学派的在历史中的发展亦对我们有启示作用。在世界生活水平提高的时候,对需求侧的刺激已经不再举足轻重,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十分个性化。反而当今形势已到了以供给为导向的时代,无论是供给管理对金融危机的解决抑或是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的贸易战。都是以供给为核心的比拼,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供给方面和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在针对美国的种种贸易限制下,应当注重对他国的技术引进,以产品为导向打造属于自己的供给方针,才可使供给侧改革发挥实质效益。
通过梳理供给学派发展史和主要观点,对比供给侧改革思想,梳理异同,指出了对供给侧改革的误解,并探析了供给學派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目前无论中美亦或是其他国家都对供给侧的发展相当重视,供给在当今社会已具有重大意义。故本研究兼具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08),2-16.
[2] 贾康,苏京春.“供给侧”学派溯源与规律初识[J].全球化,2016(02),30-54+132-133.
[3] 刘谦,裴小革.供给学派经济学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辨析[J].学习与探索,2017(02),93-97+176.
[4]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特色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陈宗胜.四个方面深入解析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区别[N].天津日报,2017年2月13日9版.
[5] 汪紫薇,论供给学派与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联[J].商,2016(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