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驱动:大数据时代评价改革的新走向
2019-04-04罗强
罗强
2015年4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正式确立。2015年9月,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以下简称监测中心)启动了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项目,至2017年9月,已经顺利组织实施了三次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初步构建了具有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苏州特色的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监测中心从2016年发布第一份监测报告开始,就开展了“监测结果运用的跟进式改革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积极探索监测结果有效应用的路径与模式。
基于监测结果的跟进式改革案例研究
基于监测结果运用的改进是开展监测工作的原动力。每一年监测报告发布后,监测中心都会发布《关于开展全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通知》,把基于监测结果的跟进式改革案例研究作为深化监测结果运用的重要举措,实施过程包括“案例申报、审核立项、公布立项、展开研究、评选表彰、宣传推广”6个基本环节。
监测中心组织专人对所有立项案例的负责人进行电话或网络访谈,访谈内容包括案例研究过程情况介绍、监测结果运用收获以及监测结果运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和学校,邀请各个学科的专家开展案例研究的现场调研工作。优秀案例评选实施两轮淘汰,控制立项比例为申报案例的30%左右,获奖比例为立项案例的50%左右。终审环节,监测中心组织专家依据课题针对性、科学性、创新性、可推广性等标准进行严格评定,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等奖项,并于下一年的监测项目结果反馈会上表彰奖励。
监测结果运用的推进模式
三年来,苏州市各区域、各学校通过监测结果运用优秀案例研究这一抓手,形成了一个连续推动监测结果有效运用的闭环。目前,各区域和学校已逐步探索出丰富多样的监测结果运用的推进模式。
1. 区域推进模式
发挥职能优势,区域联动推进。区域高度重视监测结果的有效运用,积极发挥行政职能优势。对内迅速组织区教研室、区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牵头成立课题小组;对外则加强区域合作,相互借鉴优秀经验,共同推进区域的教学改进。
聚焦课堂教学,强化教研引领。区域重视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以教研先行促进案例开展,鼓励以教带研、以研改教,围绕教学抓教研,抓好教研促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研教学模式。
结合课题研究,融入项目实施。区域将基于监测结果的案例研究与申报的省级、市级、区级课题相结合,寻求共同着力点和切入点,扎实推进改进措施。
选取试点先行,逐步辐射推广。区域选定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率先实施改进,建立试点追踪机制,及时评估实施效果,并将成果推广,形成区域联动。
2. 学校推进模式
组建课题小组,统筹研究工作。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一般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组成。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基于数据诊断,改进教学方式。学校基于数据诊断的结果,通过改进教学手段达到提升学业质量的目的。
拓展课外活动,激发学习热情。筹划和组织学习竞赛、知识讲座、古诗词沙龙、读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自信心、提高自主性、提升学习能力。
丰富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素养。创造性地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效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注身心发展,重视以德育人。学校通过研究学业质量的相关因素,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关联研究,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学习习惯入手,寻找提升学业质量的途径。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召开家长会、设立家委会、组织亲子体验活动、建立家长微信群等方式,通过家校携手努力、通力合作促进学生发展。
监测结果运用的流程和特点
监测结果运用为区域和学校提供了一种基于数据实证的自我改进新模式,这种模式由五个流程环环相扣组成,每个环节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聚焦结果,打破习以为常的麻木。监测工作结束后,监测中心通过监测报告的形式向区域和学校进行监测结果反馈。当区域和学校拿到各自的基础数据报告、学科报告、综合分析报告后,根据阅读人群的需要对报告进行适当分解,组织不同的责任人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监测结果的研读,聚焦监测的客观数据,打破习以为常的麻木。
基于数据,发现错综信息的异象。各种专业人群、需求对象对监测结果的研读和判断主要应该是基于客观的监测数据,对照区域群体的常模和自身的历史数据,通过横纵对比,努力发现错综复杂信息后面的异象。
寻找证据,剖析熟视无睹的行为。研究客观监测数据发现问题的量化研究,需要与分析实际情况开展的质性研究相互比照。由于监测数据的局限性和误差,监测数据揭示的问题也会存在着模糊性和一定的误差,质性研究的跟进是要分析监测数据提供的预警方向,从被忽视的地方、熟视无睹的行为等方面,寻找线索和关联证据,与监测数据进行相互佐证。
精准归因,挖掘超越经验的关联。对监测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结合相关因素问卷的数据进行归因、关联分析。归因分析和关联分析需要联系实际情况,深入挖掘隐藏在监测数据背后的人与事的细节,情与理的逻辑,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及时改进和提高。
自主改进,走向不断成长的新我。监测价值实现的瓶颈在于针对监测结果的自主改进,我们理解的监测与改进的关系是“一分监测,九分运用;一分预警,九分改进;一分外推,九分内驱”,自主改进是为了走向“更好地管、更好地教、更好地学”。
监测结果运用的价值导向
监测结果运用是把科学的数据分析作为教育的“体检”过程,要从过去单一的“经验判断”,转向基于证据的、更加精细准确的“科学判断”,转向跟踪比较同一区域、同一学校在一段时间后的努力程度和增值发展。监测结果运用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特定对象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综合活动,隐含着运用监测结果解决问题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诊断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短板。问题导向就是要切实找准监测数据反映出来的关键问题,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需要分析区域教育发展总体情况,明确教育管理着力点;需要掌握区域间、校际差异状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检验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调整政策方向。对于教研机构而言,要转变传统的经验型教研方式,提供更加精准的专业指导。对学校而言,要分析成绩下降的问题根源,要不断加强薄弱学科和领域的课程教学和师资建设,建立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
坚持目标导向,检验并强化办学行为中的优势。区域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有各自明确和特定的发展目标,教育生态中众多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这些发展目标的达成和实现。监测数据在诊断问题和发现优势这两个方面往往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对于优质区域、优质学校、优质学科,强化监测结果的运用就是紧紧瞄准发展目标,用监测数据来检验并强化办学行为中的优势,通过深入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加以巩固优势,进而推广辐射。
坚持效能导向,优化并升级学习行为中的要素。效能是在目标正确的前提下衡量目标达成程度的尺度。从促进学生生命成长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学业质量监测需要我们尽可能的用今天的监测数据为提升学生未来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指引方向。因此,在监测结果运用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质量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业压力,重视学业质量的支持系统,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監测结果运用的展望
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读懂抽象的数据、理解数据背后的人情事理,找准数据背后的问题优势,需要专业的视角、专业的技能和经验,更需要提升各级教育管理者的数据素养。教育质量监测同时也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研读数据、发现问题、找准关键、精准施策、持续改进这一系列监测结果运用的组合拳,需要教育督导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学校的多方协同和整体推动。
基于监测结果运用的改进是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最根本的驱动力,我们相信,随着监测事业的不断推进,坚持开展以监测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改进,一定能为建设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中国教育现代化新形态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