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角西石英脉型钨矿床地质特征及黑钨矿地球化学特征*
2019-04-04王勇王立强范源李申旦真王修郑斯伦高腾
王勇 王立强 范源 李申 旦真王修 郑斯伦 高腾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3.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 拉萨 8500004.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 6100591.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以下简称班-怒成矿带)是近几年找矿成果最为显著的成矿带之一(宋扬等, 2014; 方向等, 2015; 唐菊兴等, 2016, 2017)。近年来,随着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该成矿带上勘探出了铁格隆南超大型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唐菊兴等, 2016)、多不杂大型斑岩Cu-Au矿床(李玉彬等, 2012; 张志等, 2014)、波龙大型斑岩型Cu矿床(唐菊兴等, 2017; 陈华安等, 2013)、拿顿隐爆角砾岩型Au矿床(唐菊兴等, 2017)、尕尔穷大型矽卡岩型Cu-Au矿床(李志军等, 2011; 姚晓峰等, 2012; Zhangetal., 2015)和嘎拉勒大型矽卡岩型Cu-Au矿床(唐菊兴等, 2013; 张志等, 2013; Zhangetal., 2015)。同时,随着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该成矿带上陆续新发现了一系列钨矿床及矿化点,如角西钨矿床(王立强等, 2016, 2017; Wangetal., 2018)、甲岗雪山钨矿床(葛良胜等, 2004, 2005; 王治华等, 2007; 徐培言等, 2017)和石隆西钨矿化点(西藏日土县先遣错地区I44E015013幅、I44E015014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一系列钨矿床及矿化点的发现表明该成矿带不仅仅具有巨大的铜、金元素成矿潜力,还具有较好的钨元素成矿潜力。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石英脉型钨矿床与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虽然均与侵入岩密切相关,却具有不同的构造背景和物质来源。前者主要形成于伸展背景之下(毛景文等, 2007; Maoetal., 2013),后者主要形成于俯冲(Richards, 2009, 2011; Sillitoe, 2010)和碰撞等挤压环境(侯增谦等, 2012; Wangetal., 2014)。班-怒成矿带上发育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和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及构造背景有何差异?作为产于缝合带中的石英脉型钨矿床,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动力学过程与华南同类型矿床有何异同?以上科学问题的解决均离不开基础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特征方面的基础研究。然而,目前对新发现的角西石英脉型钨矿床的报道仅仅局限在地表矿体的产出特征(王立强等, 2016)和成岩成矿年龄(Wangetal., 2018)等方面,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无报道。因此,本文以角西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岩心编录、镜下鉴定以及黑钨矿微量、稀土元素含量研究,详细解剖角西石英脉型钨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流体特征,旨在为后续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为班-怒成矿带上成矿规律的总结和找矿勘查工作的部署工作提供依据。
1 班-怒成矿带区域地质概况
广义的班-怒成矿带包括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班-怒缝合带)以及羌塘地体南缘和拉萨地块北缘的广大区域,又称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图1a)。成矿带内广泛发育与班公湖-怒江洋盆从开启至闭合演化过程密切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和造山型铜金矿床(图1b; 宋扬等, 2014; Gengetal., 2016; 唐菊兴等,2016, 2017)。羌塘地体南缘主体为侏罗纪海相盆地以及石炭至二叠纪浅变质砂岩和碳酸盐岩夹火山岩(耿全如等, 2011)。广泛发育的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矽卡岩及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构成了位于羌塘地体南缘的扎普-多不杂岩浆弧(耿全如等, 2011; 唐菊兴等, 2016, 2017; 王立强等, 2017)。拉萨地块北缘主要发育班戈-昂龙岗日岩浆岩带及侏罗系-白垩系碎屑沉积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Zhuetal., 2011, 2016),矿床类型主要发育斑岩、矽卡岩型Cu-Mo-Au矿床(张志等, 2012; 唐菊兴等, 2014;郑有业等, 2017)。班-怒缝合带北以班公湖-康拖-安多-丁青雪拉山断裂为界,南以日土-改则-丁青断裂为界(宋扬等, 2014),带内主要发育镁铁质、超镁铁质构造岩片及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层和微陆块。虽然目前关于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的时限以及洋盆的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议(Dingetal., 2003; Kappetal., 2003; 任纪舜和肖黎薇, 2004; Zhuetal., 2011, 2016),但是班-怒缝合带作为羌塘地体和拉萨地块的分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得到了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验证(Yin and Harrison, 2000)。
图1 班-怒成矿带西段区域地质图(据Wang et al., 2018)Fig.1 The 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the western Bangong-Nujiang belt (after Wang et al., 2018)
图2 角西矿床地质简图(据Wang et al., 2018)Fig.2 The sketch geological map of the Jiaoxi deposit (after Wang et al., 2018)
图3 角西矿床主要侵入岩手标本及镜下特征Fl-萤石;Qtz-石英;Ms-白云母;Bt-黑云母;Pl-斜长石;Kfs-钾长石Fig.3 The hand specimen photos and photomicrographs of the plutons in Jiaoxi depositFl-fluorite; Qtz-quartz; Ms-muscovite; Bt-biotite; Pl-plagioclase; Kfs-K-feldspar
2 矿床地质特征
角西钨矿床地处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亚热乡,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班-怒成矿带西段拉萨地块北缘的狮泉河蛇绿混杂岩带内(图1b)。研究区内地层主要出露狮泉河蛇绿混杂岩群(K1sh)和第四系(图2)。狮泉河混杂岩群岩性主要为泥质板岩和砂岩,发育少量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和糜棱岩岩块。板岩及砂岩构造变形强烈,原始层面已被后期面理所置换,发育揉皱和岩石片理。第四系主要沿河谷一带分布,为冲积物和坡积物。
侵入岩主要发育在矿床西南角,岩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斑岩以及少量辉绿岩脉(图2)。此外,ZK2001钻孔402m至416m发育呈岩脉产出的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区内发育的北东-南西向构造为最重要的断裂构造,控制了北部蛇绿岩的产出和分布。由岩浆侵入引起的一系列发育在板岩中的北东及北西向张性裂隙是矿床主要容矿构造。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显示在脉体形成之后区内又发育了一起北东向构造活动,将部分脉体错断,断层面上发育大量北东向擦痕。
2.1 花岗岩特征
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主要呈似斑状结构,地表发育在矿床西南角,ZK0001和ZK2001钻孔分别在360m和375m处开始见到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岩体新鲜面呈灰白色,斑晶主要为石英和钾长石、斜长石和黑云母,部分石英斑晶呈眼球状(图3a),长石大多发育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基质主要为细粒石英、绢云母和泥质(图3c)。主要矿物为钾长石(20%~35%)、斜长石(20%~25%)、石英(30%~40%)、黑云母(5%~15%)和少量萤石(1%~2%)(图3b)。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受流体蚀变作用较强,发育硅化和云英岩化,可见细粒石英、片状绢云母和萤石发育(图3b)。地表和钻孔中均可见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与砂质板岩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带上板岩发育角岩化蚀变。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中脉体发育,主要发育石英-黄铁矿脉、石英-白云母-黑钨矿脉以及石英-辉钼矿脉。锆石U-Pb年代学结果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成岩年龄为14.1±0.3Ma(MSWD=1.9, n=18)(Wangetal., 2018),形成于中新世。
图4 角西矿床不同类型蚀变特征Fig.4 The alteration features of the Jiaoxi deposit
花岗斑岩主要呈岩枝状发育在矿床中部和西南角(图2),地表出露面积较小,ZK2001钻孔深部162m处可见厚约20cm的花岗斑岩脉发育。地表上出露的花岗斑岩新鲜面呈灰白色,斑状结构(图3d),斑晶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基质主要为细粒石英、长石和和云母(图3e)。主要矿物为石英(50%~55%)、钾长石(20%~25%)、斜长石(15%~25%)和云母(5%~10%),其中钾长石和斜长石已基本蚀变为高岭土、绢云母和石英,手标本上可见长石晶型(图3d)。目前的工作未在石英斑岩中发现热液脉体,但是岩体发育强烈的云英岩化(图3f)。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成岩年龄为13.80±0.33Ma(MSWD=2.9, n=16, 未发表),表明其与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形成时间相近。
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仅在ZK2001钻孔402~416m处发育,与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并无明显侵入关系。手标本上呈灰白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可见粗大的1cm的钾长石斑晶发育在细粒斜长石和白云母之间(图3g)。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35%~40%)、钾长石(40%~45%)、石英(20%~25%)和少量白云母(2%~5%)。斜长石和钾长石发育弱绢云母化和高岭石化蚀变(图3h, i)。
2.2 围岩蚀变特征
角西矿床围岩蚀变特征明显,蚀变类型主要为角岩化、云英岩化、泥化、硅化和碳酸盐化。角岩化主要发育在砂质板岩中(图4a),空间位置上主要为砂质板岩与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接触部位(图4d)。角岩化砂质板岩主要呈黑褐色,发育粒状黄铁矿,部分发育泥化蚀变(图4b)。
云英岩化主要产于含矿石英脉中以及石英脉周围。岩体中发育的云英岩化主要产于石英脉以及岩体与砂质板岩的接触部位(图4d),主要产出形式为一系列细粒白云母和石英颗粒。脉体中发育的云英岩化主要为呈晶簇状产出的石英和白云母(图4a, b)。发育强烈云英岩化蚀变的角岩呈红褐色(图4c),而且在云英岩化脉体周围往往发育有泥化蚀变(图4a)。云英岩化蚀变的发育与黑钨矿的产出密切相关。硅化和碳酸盐化是角西矿床最晚期的蚀变作用,主要发育在角岩中,碳酸盐化主要为一系列铁白云石-方解石细脉(图4e),而硅化主要表现为呈皮壳状发育的蛋白石和晶洞状石英晶体(图4f)。
2.3 矿化及脉体特征
角西矿床的矿体主要为一系列发育在砂质板岩(图5a-c)和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中的梳状含黑钨矿和/或白钨矿脉(图5g, h)。地表上目前已圈定70余条矿体,主要呈北东-南西走向,局部延伸超过500m(图2),厚度变化范围较大(0.2~2m)。目前矿床探明的WO3储量为已达到中型规模,WO3为3.91万吨,品位为0.09%~3.20%(Wangetal., 2018),矿床深部和外围找矿潜力较大。
图5 角西矿床矿化特征Apy-毒砂;Brl-绿柱石;Ccp-黄铜矿;Ms-白云母;Py-黄铁矿;Mal-孔雀石;Wol-黑钨矿Fig.5 Photographs of ore and gangue minerals in Jiaoxi depositApy-arsenopyrite; Brl-beryl; Ccp-chalcopyrite; Ms-muscovite; Py-pyrite; Mal-malachite; Wol-wolframite
垂向上,矿床的“五层楼”分带模式(许建祥等, 2008; 王登红等, 2010)较为明显。ZK0001钻孔在0~120m的砂质板岩中以发育0.005~0.2m的中细脉为主(图5d, f, i),在120~365m的砂质板岩中主要发育0.2~0.6m的中细脉,标志性特征是在120m处首次见0.6m宽的石英-黑钨矿大脉,在375~420m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中发育0.01~0.05m细脉型石英-黑钨矿脉(图5h)。ZK2001钻孔在0~240m主要发育0.005~0.02m的细脉(图5b, c, e),在250~370m砂质板岩主要发育0.02~0.5m的中脉带,标志性特征是在246m处首次见到0.5m宽的石英-萤石-黑钨矿脉,370~422m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中主要发育石英-黑钨矿细-宽脉(图5g)。由于ZK0001和ZK2001钻孔为垂直钻孔,深部产状近于垂直的大脉及巨脉由于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目前的钻孔工作并未全部揭示。此外,目前钻孔深部辉钼矿较为发育,呈现出典型的“上钨下钼”的矿化特征(华光, 1960)。
角西矿床脉体类型丰富,不同脉体之间穿切关系相对清楚,因此本文根据脉体之间的交切关系并结合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矿物组合特征及矿物共生顺序将角西矿床的矿化先后大致分为三个成矿阶段:1)氧化物阶段;2)硫化物阶段;3)萤石-碳酸岩阶段。各个阶段对应发育不同类型的脉体及矿物组合(图6)。
氧化物阶段 该阶段早期主要以发育石英±长石-辉钼矿脉为特征(图7f),随后发育石英-白云母-黑钨矿脉(图7a)、石英-黑钨矿脉(图7c, d, h)、石英-黄铁矿-黑钨矿-白云母脉(图7e、图 8i)、石英-白云母-绿柱石-黄玉脉(图8a, b)。该阶段是主要成矿阶段,黑钨矿大量发育且晶型较为完整(图8e),萤石颜色主要为暗紫色(图7g)和粉红色,含量相对较少。该阶段发育的云母主要为绢云母,主要呈鳞片状产于石英及黑钨矿颗粒之间(图8a)。石英主要呈晶簇状,脉体宽度在0.05~0.5m之间。该阶段产于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中的脉体主要为石英-黑钨矿-黄铁矿-黄铜矿脉(图8i),且脉体周围发育明显的云英岩化蚀变晕(图7b)。
表1角西矿床黑钨矿稀土、微量元素含量(×10-6)
Table 1 Trace elements compositions (×10-6) of the wolframite from the Jiaoxi deposit
样品号KT8-1KT14-1KT18-5KT18-7KT22-1KT23-1样品号KT8-1KT14-1KT18-5KT18-7KT22-1KT23-1Li0.5600.3920.5080.5030.6840.786U3.523.464.634.7410.303.16Be0.0790.1440.1640.2070.1740.238Nb0.0120.0320.0150.0130.0140.024Sc11.343.833.135.633.329.8Ta0.0030.0030.0030.0030.0030.005V1.941.953.491.883.931.54Zr8.1711.2017.2015.6016.8012.40Cr1.352.171.501.612.004.05Hf0.2020.2520.3990.4590.4490.298Co0.2460.0690.0650.0470.2760.082La0.1180.0770.0550.0480.0680.048Ni1.0900.8481.4000.7331.2100.801Ce0.2690.1760.1060.1030.1460.101Cu6.0911.806.8115.302.763.40Pr0.0360.0200.0140.0130.0220.012Zn30.919.126.422.320.820.4Nd0.1200.0800.0600.0690.0820.044Ga13.316.217.918.318.719.2Sm0.0320.0320.0110.0120.0190.014Rb0.6710.9720.6780.8390.2462.520Eu0.0230.0110.0080.0080.0090.007Sr2.513.392.051.852.803.36Gd0.0460.0480.0270.0340.0230.027Y0.1980.2390.1910.2030.1500.171Tb0.0110.0130.0090.0110.0060.005Mo0.0240.0260.0380.008<0.0020.003Dy0.0950.1250.1140.1220.0520.057Cd0.0440.0720.2420.2400.0470.079Ho0.0260.0360.0320.0350.0140.015In0.0930.0620.0420.0420.1600.152Er0.1080.150.1370.1380.0610.067Sb0.9062.1600.7420.15113.0000.811Tm0.0260.0330.030.0340.0140.014Cs2.3700.1560.1090.1241.2101.570Yb0.2360.3090.2670.2950.1320.125Ba1.582.531.932.365.225.71Lu0.0400.0600.0490.0510.0230.024Re0.0030.0020.0040.0040.0060.006∑REE1.1861.170.9190.9730.6710.56Tl0.1510.0360.0200.0220.0160.042L/H1.02 0.51 0.38 0.35 1.06 0.68 Pb87.039.298.3106.048.5441.0δEu1.83 0.86 1.36 1.13 1.31 1.08 Bi1.5700.3180.4600.5500.1734.450La/Yb0.36 0.18 0.15 0.12 0.37 0.28 Th0.1280.1070.1200.1300.2010.112Nb/Ta4.0 10.7 5.0 4.3 4.7 4.8
图6 角西矿床主要矿物生成顺序表Fig.6 Paragenetic sequence of minerals from the Jiaoxi deposit
硫化物阶段 该阶段主要发育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图7i)、磁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脉-黄铁矿脉(图8g)、石英-白云母-黄铁矿-黄铜矿-黑钨矿脉(图7a)、萤石-白云母-黑钨矿脉(图7a)、萤石-白云母脉(图8d)和石英-白云母-白钨矿脉(图8f)。硫化物阶段的脉体相对早期氧化物阶段的脉体较窄,脉宽在0.01~0.05m之间,标志性特征是发育方铅矿、闪锌矿矿等硫化物。闪锌矿与黄铜矿之间形成固溶体分离结构(图8g)并可见黄铁矿细脉穿切早期板状黑钨矿晶体(图8h)。该阶段萤石主要发育在脉体中部,边部主要发育白云母镶边,显微镜下可见该阶段的萤石-白云母脉灌入到早期石英-黑钨矿脉中(图8d)。
图7 角西矿床脉体发育特征Sp-闪锌矿;Gn-方铅矿;Pry-磁黄铁矿;Toz-黄玉;Sch-白钨矿Fig.7 Different types of veins in Jiaoxi depositSp-sphalerite; Gn-galena; Pry-pyrrhotite; Toz-topaz; Sch-scheelite
图8 角西矿床矿石及脉体镜下特征Fig.8 Photomicrographs of hydrothermal veins and mineral assemblages
萤石-碳酸岩阶段 该阶段主要发育萤石-白云母-石英脉(图8c)、白云母-萤石细脉、铁白云石细脉(图7a)、低温蛋白石、石英-黄铁矿脉(图7b)和少量石英-方解石脉。该阶段标志性特征是发育铁白云石和方解石,无黑钨矿发育,萤石主要呈浅绿色和无色且自形程度较高。
角西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黑钨矿、白钨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赤铁矿和毒砂。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母(铁锂云母)、萤石、黄玉、绿柱石、蛋白石和铁白云石。黑钨矿颗粒粗大(最长可达8cm),晶型发育完整,主要呈板状发育在石英及萤石颗粒之间(图8e, h),与之共生的石英主要呈晶簇状,颗粒粗大(最长可达10cm)。与黑钨矿共生的除了石英之外还有少量绢云母,主要呈鳞片状充填在石英与黑钨矿的裂隙之间(图8d)。黑钨矿形成之后可见被黄铁矿及黄铜矿等硫化物交代的现象。
白钨矿在角西矿床中相对较少,手标本上呈浅黄色发育在石英-白云母-黑钨矿脉中。显微镜下可见部分白钨矿主要呈他形发育在石英颗粒之间,并有部分白钨矿交代早期的黑钨矿形成交代残余结构(图8f)。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和磁黄铁矿在矿床中较为常见,是矿床硫化物阶段的主要矿物(图8g)。
3 样品分析与实验结果
本次用于分析测试的矿石样品分别采集自氧化物阶段的8号石英-白云母-黑钨矿脉体、14号石英-黑钨矿脉体、18号石英-黑钨矿脉体和22号石英-白云母-黑钨矿脉体中的新鲜样品。微量元素分析测试工作在北京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完成。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野外采集的样品在进行系统描述和拍照记录之后将其初步碎样,并在双目镜下剔除杂质,最后在无污染的情况下将其碎样至200目。称取0.05g样品粉以及适量HF和HNO3于溶样装置中低温蒸干并冷却之后再加入适量HF以及HNO3并加盖密封,移至200℃烘焙箱中恒温放置12h之后取出冷却至常温并加入0.5mL的Rh内标溶液制成混合溶液。然后,加入1mL的HNO3至上述溶液之中,待混合均匀之后将其蒸干。取蒸干之后的残渣放入盛有浓度为40%的HNO3溶液的器皿中密封加热至140℃,恒温静置3h之后将溶液冷却至常温并转移到试管中待测。最后将盛有待测溶液的试管放入NexION300D等离子体质谱仪中进行微量元素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角西矿床中黑钨矿的稀土元素总量极低(∑REE=0.560×10-6~1.186×10-6,平均为0.913×10-6),明显低于盘古山(于萍,2012)、陶锡坑(黑欢,2012)、大吉山(张思明,2012)、锡田(Xiongetal., 2017)以及沃溪(祝亚男等,2014)等同类型矿床中黑钨矿稀土含量(图9)。单个稀土元素含量也极低,除了Yb和Lu元素外其他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低于球粒陨石。相比盘古山等同类型矿床,角西矿床中黑钨矿的总稀土含量变化范围相对较小(表1),富集重稀土元素并呈现出正铕异常(δEu为0.86~1.83,平均值为1.26)。除稀土元素外,角西黑钨矿中其它微量元素含量大多低于1×10-6,仅有Sc、Zn、Ga、Pb以及Zr等5个元素含量超过10×10-6(表1)。
图9 角西矿床稀土元素/球粒陨石配分模式图其它矿床数据来源:黑欢,2012;于萍,2012;张思明,2012;祝亚男等,2014;Xiong et al., 2017Fig.9 Chondrite-standardize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olframite from Jiaoxi deposit Data collected from: Hei, 2012; Yu, 2012; Zhang, 2012; Zhu et al., 2014; Xiong et al., 2017
4 讨论
4.1 Sc元素的指示意义
黑钨矿作为石英脉型钨矿床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其稀土和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可以反映成矿流体的特征(Goldmannetal., 2013; Xiongetal., 2017)。因此,对成矿流体的环境变化较为灵敏常Sc、Nb、Ta等元素被作为成矿流体特征的示踪剂(赵斌等, 1977; 章崇祯, 1984; Bychkov and Matveeva, 2008; 祝亚男等, 2014)。研究结果表明Sc3+由于与Fe2+离子半径相近(Sc3+: 0.745Å;Fe2+: 0.780Å)因此可以替代黑钨矿中的Fe2+从而进入矿物晶格(Ivanovaetal., 1981),而且在替代过程中,富含F-和/或PO43-离子的低pH和Eh流体会进一步促使Sc元素的富集(Ivanovaetal., 1981; Tindle and Webb, 1989; Kempe and Wolf, 2006; 谢星等, 2017)。角西矿床黑钨矿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整体含量远低于同类型矿床,但是其Sc元素含量(平均值为31.15×10-6)却明显高于大吉山矿床(平均值为8.5×10-6)并与陶锡坑矿床中黑钨矿处于同一数量级(平均值为90.9×10-6)(黑欢,2012)。因此,角西黑钨矿是相对富集Sc元素的,反映角西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低pH和Eh且富含F-和/或PO43-离子等特征,这也与角西矿床中普遍发育萤石和黄玉等地质特征相符。
4.2 Eu元素异常
通常与花岗岩或是其衍生的流体相关的矿石其Eu元素均呈现出显著的负异常(陈德潜和陈刚,1990),例如盘古山、大吉山和锡田等同类型钨矿床(张思明,2012;Xiongetal., 2017)。然而角西钨矿床中黑钨矿中除了样品KT14-1呈现出微弱负铕异常外(δEu为0.86),其余样品均呈现出明显的正铕异常(δEu为1.13~1.83)。虽然矿石局部受到稀土矿物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高值,但是所采集的样品几乎均呈现正铕异常现象,基本可以排除独立稀土矿物富集造成正铕异常的因素。因此,角西矿床的成矿流体应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前人研究表明,REE主要以替换W6+离子的形式进入黑钨矿晶格之中,而且受离子半径影响,HREE比LREE更容易进入黑钨矿晶格(干国梁和程志雄,1991; 祝亚男等,2014; Xiongetal., 2017),使得黑钨矿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重稀土元素含量。而中稀土元素在黑钨矿中分配行为可能并不仅受离子半径的控制。例如沃溪以及锡田矿床中黑钨矿的部分中稀土元素(Eu、Gd、Tb)会出现明显富集现象(祝亚男等, 2014; Xiongetal., 2017),甚至部分样品出现明显的正Eu异常(锡田矿床,图9)(Xiongetal., 2017),进一步说明离子半径并非控制黑钨矿中稀土元素含量差异的唯一因素,可能还受到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Alibo and Nozaki, 1999; 祝亚男等,2014;刘丽君等,2017)。考虑到Eu是变价元素,本文角西矿床黑钨矿中Eu元素的异常可能与成矿作用过程中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变化有关。如前文所述,角西矿床成矿流体中稀土元素含量极低,外界环境的变化对中稀土元素的影响可能相对更大。成矿流体主要呈氧化态而泥质板岩为还原状态,当流体与泥质板岩接触时导致氧化还原条件发生改变从而使得Eu元素不易迁移而与黑钨矿同时析出导致黑钨矿中相比其他稀土元素而言更加富集Eu元素。
4.3 找矿潜力及方向
前人根据角西矿床地表矿化特征和围岩蚀变情况提出角西矿床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石英脉型黑钨矿(王立强等,2016;Wangetal., 2018),目前钻孔编录结果支持这一观点。前人通过对华南脉型黑钨矿床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经典的“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许建祥等,2008),该模型的提出为华南钨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出了巨大贡献(王登红等, 2010)。
现阶段地质工作显示角西矿床主要发育“五层楼”模式中的细脉带以及细脉-大脉混合带,并未见到顶部的线脉带和深部的大脉带(许建祥等,2008;王登红等,2010)。顶部线脉带的缺失可能与西藏阿里地区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有关,由于剥蚀作用强烈地表已出露较多0.5m宽的大脉(18号及8号矿体),而深部大脉带的缺失可能跟目前工作程度相对较低有关,因为目前仅施工完成两个钻孔,且钻孔并未完全控制住深部矿体。因此在矿床深部寻找大脉带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目前野外工作显示岩体呈北东方向斜向侵位,因此在北东方向岩体与砂质板岩的接触带上仍有寻找石英脉型钨矿床的潜力。此外,西藏地热地质大队布设的土壤地球化学剖面以及激电剖面均显示在矿床NE方向具有存在较好的异常,而且项目组成员在矿床外围NE方向约10km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与砂质板岩接触带上发现了较大规模的具有Nb、Ta矿化的伟晶岩脉,进一步说明在矿床北东方向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值得开展进一步工作。
5 结论
(1)角西矿床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垂向上“五层楼”分带较为明显。矿床的形成与中新世复式花岗岩体的侵位密切相关,矿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萤石-碳酸岩阶段。
(2)角西矿床中黑钨矿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华南同类型矿床,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而较为明显的正Eu异常可能与流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改变有关。Sc元素的相对富集指示成矿流体相对富集富含F-和/或PO43-离子。
(3)角西矿床北东方向中新世岩体和砂质板岩出露区域和矿床深部具有较好的钨成矿潜力。
致谢感谢核工业刘牧高级工程师在分析测试过程中的帮助,感谢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对作者野外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浙江大学陈雪刚老师在写作过程中的指导与交流,感谢成都理工大学李志军教授与赵润东硕士在野外工作中给予的莫大帮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