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闲愁最苦”说开去

2019-04-03徐蓓蓓

读天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书信体名著阅读领悟

摘 要: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在基于教材中课文阅读的学习之外,课外名著阅读同样是提升學生阅读、思考以及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傅雷家书》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以书信形式写成充满着长辈对年轻人的教导、指引的内容,从形式与内容上都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书信体;领悟

案例背景:

读多少名著?怎样读名著?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开展名著阅读?……关于名著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你知道它很重要,也明确学生是需要进行有效的名著阅读的,但是你却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这块硬骨头确实是很难去啃的。

追求名著阅读的有效性,让名著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在这大潮流中不停思考、不断探索,以寻求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有效的阅读路径。

教学目标:

1. 了解傅雷与朱光潜在面对人生失意、苦闷等境况时的解决之道。

2. 把握傅雷与朱光潜在应对烦恼、苦闷时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 比较两人在书信中的口吻。

4. 体会书信体的好处。

内容分析:

《傅雷家书》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必读名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则是该册中与《傅雷家书》关联阅读的推荐名著。两本著作都是书信体的典范之作,《傅雷家书》是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1954年到1966年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从学习、工作、理财、婚恋等方面教育儿子如何学习艺术、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并给出了良师益友般的意见和建议。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给国内的青年朋友写的信,涉及文学、美学、艺术、哲学、历史等领域,娓娓而谈,读来亲切自然,如沐春风。

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求同存异——书信,也要有读者意识

师:比较中阅读,我们会有大发现。傅雷与朱光潜在谈论烦恼或苦闷这一话题时有没有相同之处?

生1:他们都提到了解决烦恼或苦闷的途径是发泄出来。

师:这是他们在认识这个问题之后形成的共识,那么你又发现了哪些不同点呢?

生2:他们所讲的发泄方式不一样,傅雷是希望儿子能通过书信向父母倾诉,而朱光潜是让年轻人动起来去发泄。

师:你读的很是细致。

生3:我发现,傅雷的文章短小,但是他给儿子的建议更多,不仅要倾诉发泄,还要保持心理平衡,最后还要理智分析。但是朱光潜全文就讲到一个途径就是动起来。

师:你真的很会读书,眼光锐利,发现独到。也就是说傅雷给儿子的建议这里好几步是有个过程的,他也许预想到儿子度过苦闷就是要有个阶段的,所以给出了阶段性的建议。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生3:因为傅雷是一位父亲,他考虑得更加周全。

师:好一位“父亲”,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补充。

生4:我觉得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傅雷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因为儿子远在异国,没有办法去帮他解决类似的问题,所以他肯定也很焦急,也考虑了很多该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渡过难关,所以他就会给出特别详细的建议,过程性的建议。这是他爱孩子的体现。

片段二:书信为舟——书信体的亲切温情与理性睿智

师:有时,我们会好奇书信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会让那么多的学者、作家选择它,并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请以这两篇书信为例,探讨书信体的好处是什么?四人合作探讨。

生1:我觉得书信体的文章都挺亲切的,好像在面对面说话一样。

师:哪里体现出来?

生1:文章都是用“我”“你”这样的人称来写的,“你”这样的人称好像在面对面说话,很直接的。

师:很是准确,书信体会营造出一种对坐晤谈的氛围。还有什么发现?

生2:所写的内容好像更容易被接受,好像傅雷给孩子的建议,朱光潜给年轻朋友的建议,一点都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师:这交流的方式很平易。

生3:但是,他们的情感却很真挚诚恳的体现出来了。

师:可否具体说说?

生3:傅雷说“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看到这样的句子,我觉得作为儿子看到这样的句子会很感动吧!

师:这是父亲的爱。

生4:在《谈动》中开头就是“烦恼终究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一句“我实在替你担忧”就把他对青年人的关怀体现出来了,很诚恳真挚。

教学反思:

从“置身其外”到“置身其中”

名著阅读教学往往会给人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也就是说教师的参与度似乎总是被降到很低的程度。所以怎样让教师也置身其中是我的初衷。

这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我在阅读时所产生的最直接的联想,我看到了他们在写作内容上的相似性,继而生发出来的诸如语言和书信体的一些内容的选择。在这堂课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在两相比较中品尝到了发现的乐趣。有自己的想法,并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教材的学习与名著阅读是不矛盾的,但是课堂中教材的学习与名著阅读的教学有时往往就是冲突的,似乎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名著阅读的教学上。我想,尝试不可怕,因为在不断的寻找中,你会发现更多更美的沿途风景。如果能带领学生看到更多的风景,这不也是一种意义吗?

参考文献:

[1]孙志彬.扣紧“三要”,提高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5):58.

[2]赵晓雷.整本阅读的品质控制与升华——以《傅雷家书》的整本阅读试验为例[J].知识文库,2017(20):239.

[3]任继周.重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J].草业科学,2012,29(11):1684-1685.

作者简介:

徐蓓蓓,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书信体名著阅读领悟
多么痛的领悟
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死悲剧性根源
书信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
未成曲调先有情妙用书信创美文
领悟真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