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2019-04-03白常瑛
摘要:预习效果,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更是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的具体体现。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使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科学性的指导、条理性的规范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学生的持之以恒。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作用;习惯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课前认真地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明确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因此,一定要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否则上课就吃力,抓不住重点,跟不上教学进度,课后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课,得不偿失。
一、 做好课前预习环节的作用概述
课前预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开端,应特别重视这先入为主的第一环。如果这一先入为主是正确的,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提高。如果这先入为主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学生接受新知识就会走弯路。如果这个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形成的偏差和错误没有得到纠正,那将误人不浅。如果学生上课时对要学的知识一无所知,那课堂上就茫茫然,尽管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也只能是被动地应付,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预习好了的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活动自如,既能密切地配合老师的引导点拨,又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知识的蓝天,还能向往探索未知的新领域。课前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凡是注重课前预习会驾驭课前预习的老师,课堂效果都很好,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在布置课前预习思考题时,绝对不能让学生“看看”“想想”了事,更不能随便出几道题敷衍塞责。预习做好了,有效课堂才能有保障。课堂效率提高了,那么我们的课堂及课外辅导就轻松多了,课外辅导甚至成为多余,况且有相当部分学生厌恶课外辅导,与其课后不讨好的疲惫不堪,还不如课前的快马扬鞭。
二、 指导学生预习,形成预习习惯
(一) 要“读”,就是阅读课文,这是预习环节的第一步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还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单元介绍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便于对比和总结。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求粗读“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二) 要“查”,也就是查找字词
字词教学也是初中语文双基教学的任务之一,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
(三) 要“明”,就是明了,知晓课文概况
这就要求学生预习时学会:(1)分析题目,就是根据题目来判断文体,根据题目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线索等。(2)辨别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它们的基本特征。预习时紧紧围绕这些基本特征来思考,就能选准角度。(3)熟悉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等),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予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4)了解背景。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如课文中选入的作家鲁迅的文章,大多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四) 要“思”,就是多思考
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这里所说的“思考”不是单一的某个环节,而是在整个的预习过程中都要思考。
(五) 要“写”,就是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画的应该是教材每部分的要点。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三、 预习的督促检查
预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状态的兴奋剂。要课课有预习,题题有作业,经常性地督促检查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对于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预习作业应是常查、常指导,为不断地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鼓舞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奠定基础。一般来说在开始培养阶段要勤查,要勤指导,勤督促,勤检查,有的检查作业、有的看看课文,有的课堂提问抽查,习惯养成后抽查,方法要灵活多样。
四、 预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预习时也应注意把握时间,合理安排时间长短,做到事半功倍;在把握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因为时间问题预习过粗或过细,不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就是面面俱到、筋疲力尽。最后,更要注意不能用预习代替上课。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五、 小结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学生进入有效课堂学习的第一环,是接受新知识的第一步,是建立新概念的第一印象,这先入为主的第一关至关重要,放弃不得、大意不得、马虎不得,只有预习做好了、做充分了,我们的有效课堂才能更加有效。我们重视课堂,重视辅导,更应该重视这先入为主的第一关——预习。
作者簡介:
白常瑛,青海省果洛州,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