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9-04-03李成桦

求知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理论依据新时代

李成桦

摘 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社会中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需要搞清楚这一主要矛盾的提出有怎样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具体内涵。文章对如何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显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表述,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论述,不仅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变化,还让党对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新特征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十九大报告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定位,并在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新论断,从理论、历史、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得出科学的结论,有其丰富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同时,立足于客观现实阐述了他们的矛盾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矛盾是事物的本质,它普遍、客观地存在于事物發展的全过程,世间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归于从属地位的是次要矛盾。在一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每一次变化与重新定位都会提出新的目标,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就要求我们能够站在新的时代和历史高度,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全面发展。同时,在主要矛盾变化的新时代,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制定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历史特征的方针、政策,从而顺应规律,推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是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依据。

2.现实依据

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至今已经38年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进入新时代,将主要矛盾的表述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们党和人民来说是更精确的、是与时俱进的,是基于当前中国国情变化的科学判断。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情况已经改变,人民的面貌、社会的面貌、党的面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从曾经的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到现在的8000美元。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在国家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之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改革开放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对外贸易体制逐渐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说“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现在我国明显处于供给充足、产品过剩的时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应该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这是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之一。

按照人的需求理论来看,人民群众首先应该获得满足的是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需求,其次是更高的精神需求,最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来看,人民群众已经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正在朝着全面小康的方向前进。这说明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解决,现在应该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即更加注重人民群众本身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创造优美的环境、更加注重民主与法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人民这种需要层次的新变化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又一现实依据。

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在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之前先要明确“变与不变”的问题。虽然对主要矛盾的论述变了,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没有变。第一,从基本国情来看,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应该是一个总体量变的时期,而非总体质变的时期,但在总体量变的过程中不同阶段会发生部分质变,而这次我国主要矛盾调整的结果就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结果,所以,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并不会导致基本国情的变化,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是要根据这一基本国情来制定方针政策,牢牢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没有变。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靠近世界的中心,所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会更大,这一地位上“变与不变”的关系与主要矛盾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一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只有在这两点基础上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才是科学的,具体来说,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来看,这一表述已不太符合当前实际,已不够准确,人民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将其重新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合理。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进行分析,人的需求的满足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总体小康,正在向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前进,这时,人民群众开始呈现出新的需要,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当然是“硬需要”,即物质需要,但是当社会物质产品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仅仅是物质需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了,因此,新时代,人民群众产生了“硬需要”所衍生出来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软需要”,如:健全的法治、绿色的环境、公平与正义、更高的医疗水平、精神的满足、舒适的居住环境、可靠的社会保障、安全的需要等。“硬需要”的升级和“软需要”的产生对生产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立足于人民立场的政党,应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做我们的根本奋斗目标,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尽心尽力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软需要”。

(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出现了产能、产品过剩的情况,再用“落后的社会生产”来描述已不合适,所以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说法调整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不平衡的发展主要是指,第一,领域不平衡,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创造了很多奇迹,但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明显赶不上经济的发展。第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即东、中、西部之间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由于历史原因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这种差距还明显存在,最发达的一些东部城市已经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但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还比较落后。第三,群体的不平衡,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我国人均年收入2017年已有80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但是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较大,并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其实,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并不仅仅是这些,但这已足以说明不平衡的发展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直接影响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

不充分的发展是指某些领域发展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还不充分、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仍不充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不充分、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分配机制发展不充分等。这些“不充分”的问题都会制约我们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

参考文献:

[1]杨生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解与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

[2]程艳,孙来斌.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理论依据新时代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