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 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

2019-04-03姜霜

求知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文化自信新时代

姜霜

摘 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之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详细阐释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以期更好地探索并回答出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科学内涵;时代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文化自信,提出“文化自信”是对“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丰富和完善,对“三个自信”的坚持“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2]对此,就要深入了解到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了解其形成并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及每个时期都赋予的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掌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感,这就导致了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多元性和丰富性,因此,要十分准确地认识到并把握好“传统文化”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搞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田廣林先生以特征作为切入点指出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且是整个民族中最为稳定形态的文化[3]。李宗桂先生在从价值、作用两个方面认为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进程中,其中对当时历史有着积极作用并且到现在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才是传统文化[4]。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对过去、今天以及未来都具有积极价值才能称得上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具有积极作用、价值的稳定形态,在对传统文化内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从理论价值、民族精神这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第一,从理论价值层面进行阐释。张岱年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主要把握的核心思想是“人际和谐、天人协调。”[5]两种核心思想的源头都是“和合”思想,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作为生生不息的存在,人需要效仿天做到顺天而为。儒家文化认为:宇宙处于和谐的状态,自身内部构成井然有序且有生生不息的有机系统,孔子提出“天地和”的思想。道家提出“道”,“道”是世界存在物产生的基本条件和根源所在,是世间万物所要遵循的根本规律。二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相互碰撞和融合,儒家倡导“仁道”,道家提出“王道”,墨家提出“非攻”等,在本质都是“和合”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秉承“和合”文化,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以求实现求同存异和兼容并包。三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儒家文化中“礼乐”思想在于促成人自身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充分协调、平衡,儒家文化“礼乐”治国思想中,提出“礼”使人不争则平以及“乐”使人不怨而和,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礼教”和“乐教”合一来教化世人最终达到“礼乐”社会。四是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孔子提出君子文化就是要将道德实践作为君子一生的追求,提出“三不朽”的思想作为君子奋斗的终极目标,将“立德”与“立言、立功”并驾齐驱、相提并论,并放在首要位置。孟子提出“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和人有不断趋于善的本能,儒家文化特别重视道德(德性)以及人在后天的德行教化。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6]文化的内涵精神反映文化并指引文化发展方向。在民族精神中主要有以下精神: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是指天体永无止境运转而作为君子应当效仿天故而自强不息。二是厚德载物,“地乾坤”中“坤”为顺则“地势”也为顺,“载物”就是要包容天地万物,作为君子应当效仿大地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故能包容天地万事万物。另外还包括:有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仁爱"精神,有“杀身成仁”的精神,有“中庸尚合”的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对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清楚阐明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进一步搞清楚民族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做好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弘扬。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厚重而深远,紧紧团结着56个民族携手共进、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和发展,中华民族能够战胜无数的艰难挫折就源于此。准确把握重要的战略定位,深刻认识和重点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最为深厚、强大的软实力,经济作为“硬实力”仍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关系国家安定统一以及实现全民族稳定团结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成为推进社会持续进步、培养健康人格的不懈精神动力之源。

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范围在持续扩大,影响深度在持续加深,需要提高警惕的是中西本就是“异质”文化,“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呈现出较多“碰撞”成为无法避免的发展趋势。究其原因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类文化发展成为以西方工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作为农业文明的中华文化则逐渐边缘化为亚文化。我们需要大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扩大辐射广度、深度,一是充分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并极大提高文化软实力,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和展现文化的东方魅力,能在全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让民族文化加速与当今社会发展,与现代文化相协调、融合,要用当代人喜闻乐见之现代语言进行转化和阐释,在当今社会重新焕发出极大活力与勃勃生机,最终实现“古为今用”。二是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敢于接受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果。坚定中华文化主战场就是充分相信本民族的文化,在不断扩大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要深刻认识到其他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和各有优势,要实现文化的“古为今用”和文化的“洋为中用”。

二、磨练于中国革命文化

1.中國革命文化的科学内涵

革命文化则是在长期革命、改造和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对西方文化优秀部分的借鉴、吸收、整合。革命文化伴随中国历史进程发展而来,历史发展逻辑势必会支配革命文化的发展逻辑,反过来革命文化也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建党初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五四运动”中形成除旧革新的文化,破除腐朽旧文化吸收时代新文化,勇于打破旧文化桎梏和壁垒的控制,敢于否定不适应、不符合时代需要和要求的新文化。土地革命时期则表现为井冈山精神以及长征精神;抗战时期呈现为延安、西柏坡精神,展现为严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坚持共产党理想、信念和实事求是之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成了雷锋、焦裕禄、抗震救灾等天下为公的时代精神。进入21世纪以来呈现出航天、女排等时代精神。这些民族精神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结合时代前进步伐,激励中国完成革命、改造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2.中国革命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强大定力

第一,革命文化为新时代重拾文化自信注入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前期独领风骚,在整个古代社会一直引领整个世界文化发展方向。从中国近代开始,清王朝固守中央王朝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固守农耕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拒绝除旧革新,拒绝接受较之于农业文明更加先进的工业文明,古老的东方国家中国开始逐渐落伍于西方国家。另一方面,整个世界转向工业文明进入现代化,西方工业文明携带着舰船、火药打开中国国门,近代有志之士砥砺摸索重拾中华文化的大旗,但无数次的失败昭告世人:中华文化丧失了影响力和辐射力,变成了鲁迅先生笔下《阿Q正传》里穿着长衫迂腐的读书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扭转了困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给文化自信注入了无比强大的定力和动力,让中华文化重获自信。

第二,革命文化为充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除阻力。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对其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承需要破除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巨大阻力:一是要破除西方“异质”文化产生的消极后果,特别是文化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西方国家输出“强势”文化的目的在于输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实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伎俩,否定中华民族现存的真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不断动摇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形态问题涉及国家社会主义旗帜问题、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以及维系国家政治安全问题,弘扬好、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观,把握准、掌握好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问题就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二是要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左”思想的影响,即“全盘西化”和“全盘肯定”两种思想的错误影响,“全盘西化”思想传播主要是近代民族危机这一阶段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引起的一系列文化变革。在“五四运动”时期及新文化运动中大力宣扬新文化,“全盘否定”儒家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批判旧文化(封建文化腐朽的、落后的思想),提倡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全盘肯定”思想也是对整个儒家文化的全盘肯定,代表人物主要是梁漱溟和陈嘉异。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态度给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片面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尤其在“文革”期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清晰认识到“全盘西化”和“全盘肯定”的文化倾向都是错误的,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合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熔铸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国家层面: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是国家“富强”离不开“富民”,唯有人民富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富强。儒家文化特别重视“富国”和“富民”思想相结合,重视富民与教育二者的关系,即实现富民的基础是教育,而富民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从而达到民生、民众和教育的统一,有利于实现“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蓝图。二是“民主”,现代社会意义的“民主”思想源于近代西方。中国古代是封建王朝,尤其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中无法形成具有当代意义上的民主观念。中国当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也是借用了西方词语并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深刻阐释,何为民主?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和谐”,民族文化发展中特别重视“和”的思想,“和谐”观出自《易传》,提出“太和”观就是达到最顶层的协调、调和的境界。儒家在“和”文化的理论下提出"执中"的实践方式,实现天与人、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

第二,社会角度: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现代社会。这些思想观念实际上来源于西方文化。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制度下实行的等级制度,封建皇权文化占主导地位。自由是实现人的言论自由,体现的是权利、机会和结果平等,构建公平、正义的现代化社会。在中国古代其实出现了“法治”观点,春秋战国以商鞅、韩非子等为代表提出“法制”观点以及儒家强调“礼乐”“刑罚”并重思想,传统意义上提出的思想都并非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法治”思想。另外,自由、平等、公正思想在封建皇权制度的等级国家中是无法存在的。当代中国,这些现代思想整合、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成果从而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个人角度: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是“爱国”思想是民族最持久、最稳定的文化基因,其中强调的是人要心系天下苍生、为天下生民立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在民族危亡之际迎难而上,才能不断激励国人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二是“敬业”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儒家文化特别重视提出“敬事而信”,就是要严肃而认真地对待所做之工作。三是“诚信”,在本民族文化中特别重视人的德性品格以及约束人的道德规范。“诚”就是对待自己和他人都是真实不欺骗,“信”内含“五常”中并意为对外需要做到外信于人,人的行为处事要做到讲究信用,真实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做到真实可信。四是“友善”思想体现在民众共同心理之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想之事也无须强加给他人的换位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特别强调与人为善,提出“仁爱”思想做到善待自身、善待他人、善待自然。

2.社會主义先进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活的灵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灵魂,主要在于它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主动与西方文化实现了对接。”从价值认同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站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角度和立场上,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实现了“古今”价值认同的有机结合,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实现了合理、有机的结合。从文化差异性包容对接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自信生成了一种开放、包容心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全方位、持续推进,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等不断输入我国,使得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在全球范围内“文明冲突”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长期秉承积极开放心态、博大胸怀对待非本民族文化,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谦虚谨慎又不自卑,积极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成果;在向外输出中华文化时,充分尊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民族性,以大国风采传播好中华文化,运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只有在全面深刻掌握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探索到、回答好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这一时代命题。文化自信标志着文化主体对自身所生长、所构建的文化系统中,有充分的认知和全方位的理解,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好地解读好、阐释好本民族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信任本民族的文化能够解决好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文化困境,也能够按照本民族真实意愿去构造符合现实要求的时代文化,真正实现“古为今用”以及“洋为中用”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40.

[3]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4]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5]张岱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N].光明日报,1996-05-04(05).

[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文化自信新时代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