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
2019-04-03刘宁昌苟兰华
刘宁昌 苟兰华
摘 要:有些小学生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一提作文就愁眉苦脸,总觉得提起笔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但迫于师命,于是东拉西扯、东拼西凑、文不对题、瞎编乱造,或把别人的作品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或完全抄袭别人作品等,花样百出。究其原因:是没有爱上作文,无素材可写。新课标要求“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关键词:作文教学;“小”练笔;创意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作文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教好学生作文就责无旁贷、任重道远了。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还要在课堂上加强语言训练,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写,并有感而发。让学生善于写作,乐于写作,爱上作文,这就成了语文教师们的最棘手事情。而我工作中探索到的“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降低习作的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它还是一种能让学生自觉、独立的思维活动,能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那么我是怎样挖掘文本,打开学生话匣子,让学生能广开言路呢?其办法就是大胆尝试“课堂小练笔”。
一、 填补练思维
教材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往往会省略一些情节,这就为习作训练提供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上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些空白处,于无声处着笔,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放飞思维想象进行扩充。学生在完成填补的过程中,既丰富课文内涵,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加强,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例如教材《中彩那天》,《穷人》等课文都可加以利用。通过填补的方式既让学生把自己放入文本中,充当文本角色,与文本人物进行了心灵沟通,升华自身情感,又潜移默化地交给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特征的表达方法。
二、 巧改展个性
由于文本差异,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我们对古诗词,它的字数有限,每一个字都蕴含深意,诗人叙事、写景、表情都浓缩在短短二三十字里,没有一发而不可收的豪爽之气。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抓住合适的机会设计改写,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叙述古代的事情,以抒发古人的情怀。例如,张籍的《秋思》等,就可以用这样的练笔,让学生找到穿越时空的感觉,体验古人说话的精炼,情感的丰富,真不亚于现代人。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懂了古诗词的基础上改写成现代文,把作者的经历写出来,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这种练笔体验可让学生与古人进行一次近似零距离的心灵对话,体会出古人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和寻觅写作素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 续写拓想象
习作的开头和结尾都很有艺术。常言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但当脑袋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再有了好的开头,行文时真感“下笔如有神”。好的开头能让你行云如流水,笔下能生花,所以开头既有随意性,也有一定的技巧性。这里我主要说文章的结尾,有些故事类课文结尾具有“言已尽而意未穷”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合理延伸,进一步挖掘并体会文本寓意,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如《穷人》很典型,可以通过一个“熬”字,进行想象续写,充分展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人性的善良,激发想象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四、 仿写丰语言
仿写是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行文思路,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收集、选材、表达的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文本,同時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如,《我想》一课,是一篇反应儿童美丽生活的儿歌,幻想和想象是主要表达方式,表达儿童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表现了孩子们心中的理想和愿景。在教学这课时,我让孩子们仿照课文继续写下去,激发学生自己创作的欲望。
五、 评价强表达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良好行为。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要善待学生的多元体验,为每一位孩子精彩的发言而喝彩。但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精彩,发表自己的观点,博展自己的才华,这时教师务必借助文本,挖掘新知,有意设计“课堂小练笔”,搭建学生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积累、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置身于詹天佑的时代和环境,充分发挥想象,展示应有的表达能力,再把说过的话紧扣主题写下来,自己还可为文本内容,为自己的表达而赞叹,从而抒发个人情怀。这种方法练笔,让学生紧扣文本内容思考,表达自己内心的认识,将练笔和语言训练及思维培养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良好无疑。
总之,我的“课堂小练笔”,用时短,机会多,操作易,反馈快,学生也能很快获得成功带来的快乐。其虽“小”练而益大,见效快,学生也十分喜欢。所以,我觉得要想让学生爱上作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研教材,适时抓住机会,捕捉信息,巧妙设计,以小见大,让自己用的“功”恰到好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新教育理念,把握好教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时机,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恰到好处地设计“课堂小练笔”,我们坚信:只要长期探索并坚持这种教学手段,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定会明显提高。到那时,学生习作再也不会是“无米之炊”,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笔下能生花”了。
作者简介:
刘宁昌,苟兰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尚武镇中心小学校。 'mso-hansi-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 宋体'>刘丽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平塘县平湖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