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猝死事件”视角下的国内城市马拉松冷思考*
2019-04-03任利敏
任利敏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00)
城市马拉松赛事是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商业体育、城市景观体育一体的综合性赛事,专业和非专业运动员、普通人群与优秀运动员等不同类型人群站在统一起跑线上参加运动,因此马拉松是现代化城市精神塑造的良好载体,是城市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是城市综合文明的体现。但是目前城市马拉松赛事也存在相关的问题,赛事质量良莠不齐,猝死事件频频发生,不仅影响群众对城市马拉松的客观认知,更体现着城市组织马拉松赛事的运行能力的好坏,因此如何在城市马拉松赛事中避免包括“猝死事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众多学者和城市马拉松组织者研究的内容。国内学者张登峰在《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认为马拉松赛事有助于建设健康城市、活跃城市旅游、提升城市文化,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同时也指出马拉松赛事同样存在赛事风险;本文认为该文更多的介绍马拉松赛事的积极的一面,但是对于赛事风险介绍内容不足,没有辩证分析马拉松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学者樊红岩在《我国城市马拉松问题诊断及优化策略》一文中对近些年国内城市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同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坚持以人为本、焕发全民运动活力并根据自身城市的优势进行顶层设计本城市马拉松赛事等;本文认为该文归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且所涉及的范围从小到大,同时给出的优化策略具有实际意义[2]。肖克凡在《我国马拉松赛选手猝死事件调查研究》一文中对目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中反生猝死事件进行总结归纳,文中指出猝死人群中具有无参赛经验和长跑经验、年龄偏小、参加半场马拉松赛事等特征,然后给出相应的建议[3]。本文站在赛事组织者、赛事参与者、赛事城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城市马拉松赛事中发生的猝死事件原因,并以此为契机总结归纳相应的建议,对完善城市马拉松赛事给出相应的建议。
1 马拉松赛发展现状
跑步热潮上个世纪70年代最早流行于美国,进而转移到欧洲、到亚洲日本等,这项运动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是必然选择。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马拉松赛事最早是1981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北京马拉松。随后几年,国内城市包括大连和上海分别举办了国际性质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在这一阶段更多的是专业选手参与赛事,因此其竞技性比较强。基于国家政策对于体育行业和全民健身的支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颁布和实施,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最先进行改革,将城市马拉松重新定位是马拉松赛事是一项具有向社会大众开放的一项全民皆可参与的一项群众性运动,城市马拉松赛事也因此由竞技性运动变更为群众参与性运动。这一政策实施,是国内城市马拉松热火起来的导火线。城市马拉松是小康社会的产物,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马拉松热火是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和政策改革的标志之一。
自从2010年之后,我国城市马拉松以每年五场以上的速度实现井喷式增长,2013年和2014年,全国大小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分别是39场和51场,参赛人数达到75万人次。于此同时,2015和2016年举行的场次分别是134次和328次,参赛人数也是指数形式增长达到280万人次,而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举行的场次高达1102场,相比2011年的22场次,七年事件年举办场次总数翻了50多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0%,具体见图1。
针对眼下马“拉松热”现象,国务院在2016年颁布引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健康中国的战旅主题,马拉松正是贯彻这一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宣传大众体育、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本城市对外重要的途径和窗口。但是根据哲学理论和历史经验,事物发展和矛盾共存,矛盾越多并且发现的越多解决的越多,正确认知快速发展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出改革方案和策略以促进城市马拉松的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健身的目标。
图1 2011-2017年国内城市马拉松举办场次趋势
2 城市马拉松“猝死事件”的统计分析
2.1 马拉松猝死事件特征统计分析
国内马拉松赛事中猝死事件最早于2014年北京马拉松赛事中,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的一名业余马拉松运动者在该赛事离终点不到两公里处发生意外情况,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多起马拉松赛事猝死事件,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反生都不得不令人深思。下表1是本文收集的国内马拉松赛事猝死事件数据,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猝死事件的规律。
表1 2012-2017年国内马拉松选猝死事件统计
在上表的数据调查的16例猝死事件中,有一人年龄统计不详,其余猝死案例的平均年龄在30.29±11.81,年龄在20-29年龄段的人数是8例,比例是50%;30~39岁的人数是4例,比例是25%;40~49 的人数是2例,比例是12.5%;50~59的人数是1例、岁数不详1例,分别占据6.25%。对于年龄的统计表明,城市马拉松赛事猝死事件多发育年轻人,其内在原因是年轻人争强好胜有时参与马拉松比赛只是出于自我挑战的心理并没有理性的去学习相关运动知识和救急知识;稍微有运动经验的猝死人群,鉴于具有平时短距离运动经验而轻视马拉松的难度;年轻人经验不足在出现身体不适时不能去及时地调整运动状态,而坚持运动下去等。通过对上述表1不难发现16项猝死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多集中在最后冲刺阶段和达到终点之后,大部分非职业选手在经过长时间的运动,身体负荷会达到极限状态,出现呼吸和心态加快等身体不适,如不能适当地减速调整反而加速冲刺最后导致猝死现象。而对于已经冲刺终点之后,原本运动状态骤然改变,静脉血不能按照原先运动状态输送全身而积累在静脉中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猝死事件由此发生。
2.2 马拉松猝死事件根源分析
参赛者个人身体素质下降。2017年11月12人上海马拉松赛事如期举行,参赛人数高达12万人,其中20岁到39岁的人群数量有8万之多,占据总人数的70%左右。纵观国内其余大城市马拉松赛事中,也是呈现以年轻人居多的现象,年轻人朝气蓬勃具有活力是城市的名片和代表。但是年轻人更多的是参加工作和学习,基于运动场地、时间的限制,年轻人参与日常锻炼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进而引起身体素质严重下降,身体素质差反而不能参加这些高强度的健身运动,以此形成恶性循环。全民健身运动不是口号,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不是为举办马拉松而举报马拉松赛事,在提高城市名片经济、政治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宣扬一种全民健身的精神,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才是根本所在。
参赛者运动健身基本常识不足。多数人群单一或者片面地认为只要运动就有益于健康,但是却忽略了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影响的身体健康的细节现象,反而认为是正常现象而不予重视,例如认为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心慌、头痛、恶心等现象是运动正常现象不予重视甚至错误地认为这些现象只是自己身体素质差的原因不但没有降低运动幅度反而增大运动幅度,结果只会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据报道,一些业余选手在终点800m处就开始冲刺,有的参赛者甚至穿着普通的休闲裤子参加运动,这些现象无疑透露出其对包括马拉松赛事等运动本身缺乏最基本的认知。正确了解运动过程中身体出现的每一种生理状态所对应的知识,及时做出运动状态调整才是正确的运动之道。
参赛者盲目跟风。马拉松赛事起源于希波战争中一名士兵为将胜利的喜报传递而长跑回去,在传递胜利喜悦的同时却以身殉国。因此马拉松赛事因其一种放下争议很困扰、尽情的享受乐趣、坚持到底、永不言败的精神而国际奥委会定位奥运会项目之一。鉴于国内城市马拉松最近流行过热,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马拉松的内在精神和实际参赛经验。一项群体运动,别人在参与,参与者真正评估这项运动到所存在潜在风险,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做出相应的判断。
赛事委员会经验不足、组织出现漏洞。国内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承办方一般都是地方体育局、体育文化产业公司,电视台、卫生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2014年国务院第46号文件降低了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门槛,同时田径协会也取消了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制度,马拉松赛事也因此得到阶段性的快速发展。但是在放宽审批制度的同时,真正具有专业赛事营运能力队伍有限,出现举办赛事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举办方根本不具备举办大型群体体育活动的经验,不能全面地深思马拉松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进而导致赛事不能圆满零伤亡完成。马拉松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包括猝死事件在内的其他异常事件,不仅对参赛者及其家庭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群众对马拉松赛事的认知,给整个城市举办马拉松带来负面的影响。赛前在宣传马拉松赛事本身的同时,是否对可能存在安全风险进行介绍;赛场是制定相关的安全警示标语等,这些都是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安全经验[4]。
医疗保障机制堪忧,公共急救设备严重缺位。如今马拉松赛事都要求参赛者在参见报名之前提交体检报告,而实际情况是大赛的组织者并没有严格地去执行管理系统的组织纪律,多数参赛者到相关的医院提交体检费用再到各个科室去盖章,基本就能拿到合格的体检证明,结果是在参赛人群当中就可能有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在内的其他不适合参赛的病症。根据美国马拉松赛事的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里在马拉松赛事中猝死事件的多数人群有厚肥性心肌病,这也是赛事组织者要求参赛人员应提交体检报告的原因。但是赛前体检如同虚设,加大了马拉松赛事猝死事件发生的风险。对于马拉松赛事中有先天性病症的死亡者,不单单是医院本身轻视马拉松赛事,更是体现出赛事组织者监管不利。另外在马拉松赛事中,其中途医疗应急救援系统是由医院主导,应急救援设置的点位和队伍数量都是能够决定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另外一些普通应急救援医疗队伍缺乏马拉松赛事的应急经验,可能错误地认为马拉松救援和普通应急救援相同,这些都是引起应急救援失败而导致猝死事件的原因。相比国外应急救援系统,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大多只是事后控制只能在发生意外情况之后主动等着选手联系才会到达,而不是主动全程流动性跟踪,主动观察选手是否存在或将要存在意外情况。
3 城市马拉松“猝死事件”背后的其他问题
忽视市民主体感受,单纯为举办赛事而举办。近些年城市马拉松得到快速的发展,根源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全民健身政策的导向。多数城市以举办马拉松宣传本城市的文化、旅游、环境、人才等。相对于马拉松赛场次数快速的增长,参赛人数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增长。马拉松赛事给予城市带来正面的影响之外,负面事件影响也频频出现引起市民对该赛事的抱怨。无论是赛事的宣传工作,还是交通疏通工作等其余一些问题都是影响市民对于马拉松赛事的认知。城市马拉松赛事是在全民健身的政策下热火起来的,如果本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出现大范围扰民现象,而得不到市民大众的认可,则举行马拉松是失败的。举办马拉松赛事给城市带来的正面效应多是提高城市知名度、普及健康生活理念和推广长跑文化等,但是这些价值无法更好地附加在市民身上。城市举办马拉松真正的出发点推广全民健身的健康思想,随后逐步推广城市的经济、政治价值,也就是不能单纯为举办马拉松而举办。
赛事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目前短距离出行最清洁的出行方式就是行走了,但是马拉松赛事所附件的东西也可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简短的半天时间,站在参赛者角度考虑,短时间内急剧人流量可能超过平时数倍甚至十几倍,赛场的新鲜资源就会用掉,已经超过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马拉松赛事对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是不能用金钱量化的,这有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生态环境相违背。例如根据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国内马拉松参赛人数高达150万人次,与之相应的是赛场上宣传纸张、饮料瓶子、果皮、塑料袋等满场地都是,成为主办方善后工作的内容,引起市民反感。在2013年北马中,由于不同的原因赛场中途流动厕所和公厕供给不足,选手选择“随地”解决问题,地面出现水流现象,给马拉松赛事甚至本城市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相比之下,国外举办的马拉松赛事,赛后地面基本不漏留下任何垃圾,这不得不引起国内举办方的反思。
交通疏通力度不够、赛前赛中宣传不足。马拉松赛事多选为城市的主干道作为赛场道路,但是该道路一旦被封闭或者半封闭将会引起交通不便易发生交通堵塞和混乱,不利于市民的出行。学者研究2018年3月11日苏州环金鸡湖马拉松赛事,发现现场交通堵塞,无论是比赛前还是比赛当天在现场都无交通疏通标示,多数不参加马拉松的人群经过该道路的时候才知道道路被封,而现场缺乏交通疏通标识和语音疏通,严重影响当天经过该道路出行的市民。2015年富力海口马拉松一句 “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宣传标语生动地说明了马拉松赛事如何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的影响。另外马拉松赛场的选手参加和结束比赛都是需要乘车过来的,数万人短时间内到达赛场,无疑对交通造成巨大的拥挤。
4 完善城市马拉松赛事对策的冷思考
顺应供给侧改革,推动需求导向发展。马拉松赛事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政府、资本市场、城市居民都有需求。鉴于上文数据显示,马拉松赛事出现供给热和需求热, 但是两种离动态平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马拉松赛也需要顺应供给侧改革,走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对供给进行降温势在必行。
结合自身城市优势,进行艺术化设计。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艺术性工程,不单是体育部门的事情,更是涵盖了体育、公安、交通、环境、卫生部门多个城市部门,因此城市马拉松赛事顺利举行需要城市多个公共部门的有机配合。城市良好的经济基础是着力点但是不是绝对的优势,因此城市马拉松要根据自身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因数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举办具有符合市民的马拉松赛事,而不是简单地为举办马拉松赛事而举办。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马拉松赛事给本城市所带来的经济、文化、体育健身的效益进行马拉松赛事顶层设计,将马拉松赛事的正面效益充分发挥出来,而全面考虑马拉松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
基于人本主义,焕发市民活力,提高赛事运作质量。在当今注重服务和参与式体验的时代,举办方注重和提高赛事的服务质量为参赛者提供具有人性化的体验式服务越来越重要。从整个赛事前期的规划设计到赛前信息宣传、装备领取、比赛衣物、参赛者体检、沿途能量供给、医疗救助、赛后礼包、康复指导等一系列运作都是需要赛事委员会深思熟虑全面考虑,既要符合城市的特色和气质又要符合赛场的特点,以对赛事的准确定位为基础、以宣传全民健康思想为根本、以提高赛事质量圆满完成赛事为目标,谋求长远的发展。对于赛事交通负面影响,赛事委员会应充分做好与市民的沟通,在赛事前中阶段做好交通疏通工作,必要时候可以联合相关部门临时出具政策法规。总结来说,马拉松赛事既服务于市民又服务本城市,提高赛事质量有助于提高选手对赛事的体验感、减少负面影响,更提高城市进行举办公众活动的能力,是城市一个优秀的名片[5]。
树立健康的马拉松文化。健康的马拉松文化,不仅要正确理解马拉松所代表的敢于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还要提高选手积极健康的参赛心态和认知,对马拉松存在敬畏精神。学者认为如果选手在参赛过程中能够抱着积极健康的理念并且对马拉松存在敬畏精神,那么随地解决小便问题、乱垃圾的行为也不会出现。健康的马拉松文化,同样是指以健康的身体参加马拉松,坚持参赛前身体健康参赛后身体同样健康的理念,赛事举办者和参赛者都应该对“以健康的身体参加马拉松、健康的身体跑完马拉松”这一宗旨为基础举办和参加马拉松。举办方和参赛选手如能坚持这一宗旨,那么上述猝死事件基本不会存在。国家推广全民健身的根本目的希望通过全面健身这一思想提高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结论
马拉松比赛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其发展过热的背后存在显著的问题。本文通过马拉松赛中猝死事件为基础进行分析事件的内在缘由,以点求面,深层次的解剖马拉松赛事存在其他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深思并给出完善意见。通过本文的研究,学者认为上述给出的完善马拉松的建议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能够很好地提高马拉松赛事的质量,达到全民健身的最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