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

2019-04-03颜林

杭州 2019年8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群众

文|颜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一九五九年的一场大旱和因长期缺水导致的贫困,让河南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县委决定『跳出林县解水荒』,从临近的山西省平顺县引水,于太行山腰凿壁修渠,可谓『立下愚公移山志,誓把河山重安排』。

铁锹凿出来的人间奇迹

“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县91.8万亩耕地中,只有1.2万亩水浇地,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也成了当地人民生产劳动的常态。正如原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所说:“群众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缺水,那就修渠。”修渠动员令发布第二天,3.7万修渠大军开赴莽莽太行,因为条件有限,许多当地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就上了工地。

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竣工,十年时间,30万人,靠土炮开山、钢钎凿石、扁担挑箩筐,林县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在巍巍太行山腰,凿出一条长达1500公里空中河渠,它也被称为中国“水长城”。

十年30万人的血汗工程

红旗渠,凝聚着30万民工十年的时间和心血。

工程开工之初,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全县只有300万元储备金和28名水利技术人员,建设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都等待被克服。没有石灰怎么办?自己烧;没有水泥,那就自己制;就连炸药,也是自己造。为了节流,出工时,大家更是自带工具、口粮,不足部分再从生产队储备粮中补助。山上没地方住,修渠队伍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这样的生产生活状况,正如当地一句顺口溜唱的:“早上糠、中午汤、晚上天池泡月亮。”带着这种勇于直面和解决困难的精神,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中,上级拨付资金仅占14.94%,85.06%的资金都由百姓自筹。

十年修渠,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在执行红旗渠任务期间,他遭遇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变故,却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而他自己最终也因在勘测工程中遇到险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那一年,他才27岁。十年里,这样的人物众多,81人为了这“奇迹”工程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当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年仅17岁的少年。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正是红旗渠精神的集中体现。

最终,靠着这条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的红旗渠建成后,林县水浇地面积从1.2万亩,增加到54万亩。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创造了奇迹。

红旗渠精神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当前,杭州正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全面推进拥江发展,学习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杭州当好新时代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排头兵具有重要意义。

敢想敢干,就是解放思想。在红旗渠修建之初,林县县委提出了“大战80天,引来漳河水”的目标,却被事实证明是不切实际的。一开始,民工们不是挖错了渠线,就是炸坏了渠底。随后,在盘阳村会议上,以杨贵为首的县委领导,广泛听取意见,决定树立长远作战思想,调整部署,分段施工,方才确保修渠工程的顺利实施。在主动担负城市国际化的历史使命中,杭州也应不断解放思想,跳出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拓宽视野,成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推动者。

干一事成一事,做工作上的有效执行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人民十年实干苦干之功。杭州市在城市发展进程当中,应当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干,发挥水滴石穿、寸积铢累的韧劲,发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的精神,避免“东一榔头西一锄头”。

围绕群众路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十年修渠历程中,林县党员干部们始终坚持“工作高标准、生活低标准”的原则,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入党的时候,我可是举过拳头的!”共产党员任羊成曾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凌空作业,只因心中对党员身份的坚定认同。干部能够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我们做工作,要从杭州市情、民情出发,特别是与群众直接相关的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牢群众立场、怀抱群众感情、践行群众路线。事前多做调查研究,事后多做宣传发动,聚人心集众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干好工作,坚信人民群众拥有最大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的“难”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