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

2019-04-02陈川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有效性小学数学

陈川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保证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更加形象,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学具操作必须保证其有效性,针对当前数学课堂上学具操作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学具操作有效性的相关保障措施,可以让学具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保證。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操作;有效性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数学学具走入课堂,实践已经证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学生在操作学具的时候,存在着一个有效性的问题,而学具操作的是否有效,不仅与学生的操作过程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取向以及评价的维度有关。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操作有效性的探索,既需要立足于实践发现不足,又需要立足于理论,以确定正确的评价方向,寻找有效的评价措施。

一、数学课堂上学具操作的问题扫描

当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体验时,当强调数学知识的建构必须利用学生的体验时,学具引入课堂,并由学生通过体验性操作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自然选择,从这个角度讲,动手操作学具学习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客观需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由于教学预设不够细致,导致学具操作出现数据尴尬、材料散乱等有待改进的现象 [2]。之所以说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这些现象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观察,有时候未必会发现这些问题,或者说这些问题会被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氛热闹、结论多元等表面现象所掩盖。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扫描小学数学课堂上学具操作的现状尤其是问题,是提高其有效性的基础。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学具操作,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学具准备的随意性,导致数学结论的不科学。很多教师只是将学具当成一个活跃课堂气氛的道具,而没有认真研究学具背后的数学规律,这常常会导致学生在操作学具的时候,出现一些教学预设之外的结果。

比如说,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教“可能性”的时候,给学生准备的学具是:一个鞋盒子里装了3个绿色的小球加2个黄色的小球(用桌球代替的,初衷是学生感兴趣,可见度高)。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上去摸,教师原本预设的是摸出绿色小球的可能性大,可是学生摸出的结果却是黄色的次数更多一些,于是学生就自然地认为摸出黄色小球的可能性大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难道是数学的可能性知识规律出了问题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这里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学具出了问题:一是两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数量过于接近,在摸的次数较少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偏差;二是球的体积太大,而盒子的体积太小,使得不同学生在摸球的时候遇到的不是可能性,而是固定性。而教师准备学具时,基本上没有考虑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操作结果无效,而背后的原因却是学具准备不充分。

二是学具操作的重复性,导致学生探究热情的下降。

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另外一种情形,那就是学具准备没问题,但是由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在操作学具的时候,不断地重复,这很容易消耗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学具引入课堂操作的效果。如果注意观察,这种情形在数学课堂上很常见,笔者这里就不再举例赘述。

二、学具操作有效性由精心设计保障

分析以上问题,结合学生操作学具的有效性要求,笔者以为学具操作的有效性,根源在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准备,尤其是教师对学具的预操作不可或缺。下面仍然结合“可能性”的教学实例来说明。

第一,精心选择学具材料,精心设计操作策略。

改进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需要讲究学具操作的使用策略,诸如加强操作材料的科学选择等。所谓精心设计,就是要求教师排除想当然的想法,在预设学生操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自身的预操作去发现问题,进而使学具选择与操作更加优化。

“可能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盒子里或者袋子里摸不同颜色的小球,是再正常不过的设计思路。当我们在考虑用学生感兴趣的小球作为学具时,其实更应当思考的是,这些学具如何体现出促进学生建构可能性知识的作用。那鉴于对上面问题的分析,是不是说小球越小就越好呢?自然也不是,因为球的体积太小会影响可见度,从而降低学生的判断兴趣。笔者通过实践发现,用桌球作为学具中的小球未尝不可,但是纸盒可以换成一个纸箱,以确保五个小球在其中可以自由地调整位置;同时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比例确定为4∶1,这样学生在摸球之后可能性的结果就更可靠一些。

通过这样对学习材料的精心选择与准备,在实际教学中再让学生到前面去摸小球,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这样全班6到8个小组摸下来的结果,相对而言就是符合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就比较好。

第二,精心设计操作过程,培养学生操作习惯。

更多的时候,学具的操作都是在小组中进行的,这个时候,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数学学具的操作,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设计最佳的实践操作活动,科学、适度地把握最佳的实践操作时机,自然、真切地创设最佳的实践操作情境,有序、扎实地训练最佳的操作习惯 [3]。

在另一次的可能性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小球与纸盒,在小组内进行摸球活动。这个时候小球的体积可以小一些,纸盒也可以相对小一些,只要保证小球在纸盒内可以自由调换位置即可。这个时候需要强调的是,同一个小组内,学生的摸球顺序与要求必须确定:小球摸完并记下结果之后必须重新放进去,同时还要摇动纸盒,确保小球处于无序的状态;必须让学生明确,摸小球只是一个活动,而根据摸小球的结果去认识可能性,才是自己活动的目的。

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具操作活动,是为了学习某一个数学知识,才是良好的学具操作习惯的体现。

在另外一次的学具操作过程中,笔者也进行了这样的强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认识分数”的时候,学具很简单,就是一张长方形纸片,具体操作的方法就是去折,当要求学生折出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本着对的认识去折。然后学生在折的时候,大脑里面就会想我折1次,应当是两等分,那再折一次,那就应该是得到了。在这样的思路驱动之下,学生折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有的是连续两次对折,而对折又分为横着对折与竖着对折;也有的学生是先横着对折,然后竖着对折;还有学生尝试基于对角线去对折,只不过这种对折方法在第二次折的时候会遇到挑战,但是他们会创新性地在沿对角线对折以后再放下来,然后沿另一条对角线是对折,这样实际上也是将长方形纸片四等分……这样的操作无疑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得益于教师在学生操作之前的指导与要求的提出。

三、课堂上学具操作有效性研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学具,确实可以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有了这种直观感知,实际上学生就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了经验,在经验的支撑之下,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学具操作是有效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能够有效地达到化抽象为形象,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小学生在操作自制学具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开展自主化的数学学习、提升数学综合学习能力,从而让数学学习更高效 [4]。

回过头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学具操作的有效性,实际上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不可忽略:一是兴趣层面,由于学具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其天然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要想让这种作用变得持久,关键还在于其能够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激发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也是防止课堂上学具操作滑向“表面的热闹”的关键。二是能力层面,学具操作不是将学具当成玩具,而应当是将玩具转化成学具,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在做的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

基于以上两个层面的要求,去研究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操作学具的有效性,也就抓住了根本。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建立对学生操作学具有效性的评价机制,即在某一个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确立好学生操作学具的指标与要求,然后结合这些指标要求去评价课堂上学生的操作行为,这也可以让学具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伍兰芳. 浅谈学具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114,117.

[2]  冯怀勇. 小学数学学具操作的现象与思考[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6):44-46.

[3]  徐凤玲.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13(9):46-47.

[4]  孙左峰. “自制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教学通讯,2017(31):69-70.

猜你喜欢

有效性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