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如何发挥好管理育人的作用

2019-04-02邵媛媛

活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途径探索辅导员

邵媛媛

【摘要】管理育人是高校重要的育人机制之一,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背景下,辅导员应该着重从六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辅导员:管理育人;途径探索

中共教育部党组2017年12月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研究探索并实践这些方面的育人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日趋增多,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对象、任务、内容、方式等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发展到今天,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经济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家庭和学生的成长发展期待更高了,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中找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方法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期待的有效措施。

在管理育人方面,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管理功利性太强而忽视管理育人。部分高校因在人才吸引、政策支持、资源聚集等核心环节中处于劣势,因而作为学校的管理层首先要考虑的是通过争抢资源、争夺人才、争取项目来促进学校发展。这样,学校管理的全部精力几乎都要放在核心环节的加强和改进上,因而往往容易忽视管理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发挥。

第二,因评价指标局限而轻视管理育人。一直以来,高校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热衷于量化评价。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社会舆论,对高校评价往往以教师职称、学历结构、科研成果及获奖、毕业生就业率及年薪等指标来衡量。在这样的指挥棒下,高校自然都加足马力冲击各级人才称号、各类平台项目、各种奖励计划,而无暇顾及教育工作者最本真的履职——培养人才。表现在管理活动中是偏重于‘管,而疏忽于‘理,只顾一时无事,不求久远长效。

第三,管理与教学科研二元对立导致管理育人功能弱化。在高校,专业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存在二元对立的情况。一方面专业教师认为管理人员行政色彩太浓,甚至认为学生工作队伍门槛低,专业素质要求不高,育人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辅导员和党群系统的本职工作,自己只需在专业教学上过得去,科研上下大力气拿项目就可以成名成家,导致部分专任教师忽视育人工作,以致课堂纪律还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来管。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认为专任教师待遇好、地位高、上课轻松、科研获利丰厚,而自己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对育人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或直接的效果。如此對立的认识和境况造成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能力提升脱节,形成两张皮,没有互相融合促进。

第四,制度建设观念滞后制约管理育人。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典型的时代特征,如见多识广,开放意识、维权意识强而集体观念薄弱,上进心强而内心脆弱、敏感,形象思维能力、自主意识强而逻辑推理能力、自制力差等。一些高校管理者还陷在经验型的管理模式中自我陶醉,不愿主动求新求变,因此管理育人制度修订比较滞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观念转变不够,还用老一套的思路、方法和内容来管理学生。二是管理视野仍局限在教室、寝室等实体空间,对网络的虚拟空间了解不够、熟悉不够。三是管理育人的核心队伍,即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党群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与其他课程和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相比,在重要性上处于“说起来重要,用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造成其管理育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限。他们满足于完成日常琐碎事务,维持正常运转,而创新管理思维、改进育人方法的能力和动力明显不够。

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的管理育人功能,随着国家新要求的提出,辅导员管理育人的性质、质量、水平、思路、决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探讨新途径和进一步提高水平。笔者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增强管理育人意识

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的育人觉悟高低、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育人质量和人才成长。

(一)把握育人宗旨

管理工作的过程是教育过程、育人过程。能够准确把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态变化规律、思维脉搏和行为走向,是做好管理育人的基础。我们作为辅导员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有益导向教育,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住育人特点

一是教育的目的性很明确。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辅导员对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感,就是对祖国未来的使命感。二是培养对象的高层次性。现在的大学生对新兴事物感受快,敏感性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强,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在安定、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习与生活,这就给辅导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注重育人效果

管理育人意识和效果要统一。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适时地把握自己,掌握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并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做到四个有利于: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和鼓舞作用;有利于保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风建设;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二、以德育人

德者,得也。一位辅导员,无论他做了什么,或者什么也没做,只要学生能从他身上获得一种正向力量,不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那么,这就是一种“德”。从这一层面说,教育就是一种状态。一位具有良好状态的辅导员,就算他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学生也是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的。而学生从老师身上获取力量,无非是两种“得”的方式,一种为学得,一种为习得。学得的是外显的知识,习得的则是内隐的知识。而这种习得则是辅导员更应具备的能力,比如个人的气质、兴趣、品行、处事的风格等。管理育人工作以“立德”为本,以“得”为“德”。辅导员积极的自我形象和人格魅力的展示,力求使每一次管理行为的实施对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正向影响,这实际上就是学校通过榜样作用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路径。

三、语言艺术

发挥好语言艺术在管理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律意识和自强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提高育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以理服人,强化语言的说服力;以“礼”待人,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以“巧”取胜,夯实语言的驾驭力。例如,大学生寝室矛盾防范问题,是新生入学后的重要一课。寝室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作息时间不一致、二是寝室清洁卫生、三是寝室内部搞小“帮派”。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一些同学过于自我,集体意识淡漠,无视他人的存在。对于寝室矛盾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引入具体实例,让学生自己做出正确的评判,辨明是非,从中接受教育和启迪,进而养成集体生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四、寓服务育人于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相辅相成,在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服务育人,用服务育人理念推动学生事务新发展,例如高校学生事务中心的建设,将相关部门实体进行有机整合,促进学校有关学生工作架构在职能范围和运行机理上重新设计,最后使学生事务中心成为学生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成长平台,这是在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上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为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五、制度引导

发挥制度文化在管理育人中的引导作用。管理育人工作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必须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灯塔”。首先要善用当前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管理和治理,以问题为导向,本着于法周严、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坚持“破”“立”并举,及时修订和完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学校规章制度,并要求管理对象乃至管理者自觉遵守,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序运行、并行不悖、发挥效力。其次要将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即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融合,既要将道德教育的要求上升为制度化、规范化的道德准则,也要着力把制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把制度的他律内化为道德的自律。

六、形成合力

要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之间的合力,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引导之间取长补短,并在“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逐步取得价值判断的一致,而不是互相扯皮或者相互抵制。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高校的管理育人工作应当更接地气、更近人情,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大学生的管理育人工作,不断提升管理育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冯刚.服务育人理念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融入和深化[J].高校辅导员,2017 (05):5-11.

[2]何亚明.试论当前高校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7 (2):17-20.

猜你喜欢

途径探索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试论强化基础党建工作的有效方式
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探索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