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途径探索
2017-02-28王文艳余茂辉
王文艳++余茂辉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典型的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模式,为我国贫困人口提供诸多机会并创造巨大收益。但仍存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等问题,使得旅游扶贫的效果无法实现最大化。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提高旅游扶贫效率和精准扶贫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途径探索
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ro-poor Tourism,简称PPT)战略在1999年由英国国际发展局首次提出之后,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一种典型的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模式,可以为我国贫困人口提供诸多机会并创造巨大收益。“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脱贫攻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旅游业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扶贫事业中,以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条件
(一)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實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此,中央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在探索扶贫方式和途径上面做了很多努力,提出了许多可行性高、扶贫效果好的扶贫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部分贫困地区已经将旅游扶贫纳入扶贫工作体系,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对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扶贫产业。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契机。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的简单扶贫措施,更是迎合市场需求、主动尝试发展旅游业、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探索。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在人们的旅游选择中逐渐有了越来越大的分量。一方面,在我国对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备了发展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基于收入水平和休息时间不足以支撑长途旅游,距离城市相对较近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乡村旅游自身的市场优势和政府对于旅游扶贫的推动,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契机。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生态观光与依托景区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即以景区为中心,带动周围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增加周围区域贫困人口的就业。二是基于宗教文化与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即以特色文化为核心产品来吸引游客积极了解当地特色文化,从而实现旅游扶贫。三是依托特色农业观光与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这是依托周末和小长假开展的近郊旅游产业。这三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主导、社区共建、“旅游+”打造特色旅游。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帮助贫困地区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在金融、人才等方面,对开展旅游扶贫的乡村给予较大程度的政策优惠,为贫困地区创造开展旅游扶贫的环境。同时,鼓励农民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进行旅游知识专项培训,引导贫困人口培养市场意识,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效果。除了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乡村旅游的商机,更多地参与到乡村旅游扶贫事业中,不仅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还为乡村旅游带来新鲜血液及先进的人才和经营理念等,大幅度提高了乡村旅游产业的科学性,并有望实现以脱贫为目的向以发展为目的的转变,加快贫困地区由脱贫走上致富道路的步伐。
二、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的障碍
(一)精准识别问题。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项目、旅游扶贫对象进行精确区分、辨别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旅游扶贫项目精准识别度不高。贫困地区具备进行旅游开发项目的基本条件并不是旅游扶贫开发成功实现的充分条件,还需要提出可行性高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不能脱离贫困地区的实际盲目开发,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项目的开启和后续发展要保证对当地环境不具有破坏性,这些条件将大大限制旅游扶贫项目的选择范围。二是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精准识别度不高。在确定目标人群时,要进行多层次区分,即将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进行区分、将可以通过旅游扶贫脱贫与无法通过旅游扶贫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区分,同时还要调查清楚不能通过旅游扶贫脱贫的贫困人口是主动还是被动放弃旅游扶贫机会等,最终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定位在那些具有能力并主动表示愿意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可以通过旅游扶贫项目得到扶持的贫困人口。多重标准和多层区分,使得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工作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直接导致识别精准度低下,难以将旅游扶贫应该针对的贫困人群识别出来并进行帮扶,影响整体的扶贫效果。
(二)精准帮扶问题。旅游扶贫精准帮扶解决的是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扶什么”、“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其实质在于,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提高贫困人口创造旅游收益的能力,从而使贫困人口彻底跳出贫困圈,实现脱贫致富。阻碍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旅游扶贫基础条件差。包括贫困地区的交通不发达、信息网络覆盖面小、基础设施质量低、环境资源未合理规划等。二是帮扶主体单一。目前政府是旅游扶贫帮扶的主体,在其中发挥政策制定、引导投资、制度设计等作用,但政府的力量有限,产生了资金缺位、人才缺位等问题。三是帮扶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资金利用率低,直接阻碍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三)精准考核问题。一般而言,对旅游扶贫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相对容易,可直接根据贫困地区旅游项目涉及贫困人口的收益数据来判定。但仅考察经济收益并不能充分确定项目的好坏,贫困人口满意度和游客的满意度都直接影响旅游扶贫项目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易出现仅以经济收益来衡量项目的可操作性的问题,考核偏向经济效益,甚至完全忽略环境保护等重要标准,不利于旅游扶贫的长远发展。
三、乡村旅游扶贫的突破途径
(一)精准识别。
首先,民主评议与矩阵考察相结合。民主评议的目的是公平选出最需要得到扶贫支持的人口,有效区分真正的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这是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精准识别的第一步。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对贫困人口进行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的考察,可将贫困人口分为四种类型:有参与意愿并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有参与意愿没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无参与意愿但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没有参与意愿也没有参与能力的贫困人群。要将前两种贫困人群作为旅游扶贫的主要目标人群,同时动态识别目标人群。这种细化目标人群的意愿和能力的考察方法,能够准确明晰地确定有利于开展旅游扶贫并应该获得扶贫红利的贫困人口。
其次,SWOT分析。对拟进行旅游扶贫的贫困地区进行SWOT分析,详细罗列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并从政策、地理位置、交通、资源、旅游产品、市场等方面进行优劣势考察,作为確定旅游项目是否具备开展条件的重要参考。机会考察主要包括潜在游客的乡村旅游观念、可支配收入、游客的旅游需求和社会旅游倾向等,挑战则主要是指旅游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和高质量追求、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旅游产品之间的强烈竞争等。在开展旅游扶贫之前,以SWOT分析的方式对贫困地区实施某项旅游项目进行科学考察,确保对项目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在哪些贫困地区开展哪些旅游扶贫项目,能够提高旅游扶贫项目精准度。
(二)精准帮扶。首先,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保证交通便利;在进行乡村建设时,注意实际性与美观相结合,为日后进行乡村旅游项目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民间资本成为帮扶主体。据调查分析,民间对于扶贫项目投资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不明,对于投资的信心不足;部分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影响积极性;民营企业各种成本居高不下,影响投资意愿。针对症结,政府应在扩大帮扶主体规模方面作出努力,其措施包括:成立评估小组,对将要开发的项目成本、收益、市场需求量等进行详细评估,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在扶贫政策上查漏补缺,尽快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民间资本进入扶贫项目的规范程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寻求行政管理的多种方式,注重政府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政府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降低民营企业各项审批成本,形成降低成本到企业壮大,进而增加税源或者提高社会收益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民间资本进入扶贫项目的意愿。
最后,优化旅游扶贫资金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扶贫资金管理数据库,将相关资金投入项目通过信息化方式纳入统一的数据库中。一方面,方便主管部门信息查阅、信息搜集与信息统计汇总;另一方面,可以将部分信息透明化,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有效遏止滥用扶贫款的现象发生。
(三)精准考核。首先,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一方面,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可以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热情,避免出现扶贫与贫困脱离的现象;另一方面,可及时根据民众的意见来调整扶贫策略,使具体措施更贴合当地特色,更契合贫困人口的物质和文化双重需求。
其次,提高游客参与度。事前,对潜在游客进行调查,了解市场需求量、个性化需求、钟爱的旅游项目、感兴趣的文化特色等,为旅游扶贫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设计;事中,将总体设计和未来效果预测呈献给潜在客户,收集意见,及时改正不当之处;事后,对已游览的顾客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去糟粕留精华,使旅游项目趋向完善,更多地吸引游客,从而达到旅游扶贫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最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考核相结合。政府可以派专门工作组,不定期下乡考察旅游扶贫项目的推行情况、贫困人口的生活改善状况、乡村的精神风貌等;村级干部通过建档立卡,将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具体方式、受益程度和项目前后生活改善情况如实记录,定期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将脱贫效果定量化并呈交给上级考核小组。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考核结合起来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脱贫效果考核效率和精准度,还可以通过县级考核小组这个枢纽,完成贫困地区间的经验传递。
参考文献:
[1] 刘永富.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带动穷人脱贫致富[J].中国扶贫,2015,(18):04—08.
[2] 熊娜.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模式与主要特征[J].经济管理,2015,(20):71.
[3] 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04):94—98.
[4] 邓小海.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15,(06):21—27.
[5] 王崴.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J].山西财税,2016,(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