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从理念迈上行动

2019-04-02胡骏

活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胡骏

【关键词】绿色发展;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预示着当代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新文明的时代已经开启。处在新旧文明交汇中心的中国,肩负着生态文明模式创新的时代角色,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文明之路,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创新之路。

一、国内外不同的绿色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西方理论界、学术界和政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卡逊以《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伤害自然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事实,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及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和推进以低碳经济转型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规划,通过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4月,日本率先提出要建设低碳社会,引领世界低碳经济革命,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个绿色低碳社会。英国发布《低碳转换计划》和《可再生战略》国家发展战略,把发展绿色放在绿色经济政策的首位。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15%的份额,对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把英国建设成为更干净、更绿色、更繁荣的国家。德国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工业上。综观目前各主要经济体大力实施的“绿色新政”,都是以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一方面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借此刺激经济复苏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另一方面是谋求确立一種长期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第三则是力争占领全球新一轮绿色工业革命制高点和全球经济的主导权。

二、永州的发展状况及绿色发展综合能力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五岭北麓,东邻郴州,南邻广东清远、广西贺州,西接广西桂林,北与邵阳、衡阳接界,地处湘粤桂三省区接壤地带。境内有耕地430多万亩,待垦土地500多万亩,动植物资源3000余种,可开采水能资源达150万千瓦,森林覆盖率达62.5%,江河水质指标均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总体环境质量位居湖南前列。

近年来,永州全面落实“四化两型”和“六大战役”战略部署,坚持按照“生态理念建城、基础设施连城、高端产业融城、古韵新貌靓城”的生态新城建设理念,加快生态新城建设步伐,以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总抓手,加快科学赶超步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开发推广有利于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构建生态文明科技支撑体系。围绕“东方莱茵河”源头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建设工程,推进一批包括污水垃圾处理、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源治理的重点工程项目,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三、构建具有永州特色的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一)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产业为突破口,按照力争永州成为转型发展示范区、高新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样板区和生态绿色新城区的要求,着力构建永州湘江千亿“两型”产业带,努力打造环阳明山绿色经济圈,实现蓝宁道新加工贸易走廊提质和湘粤桂边界民族经济区的绿色发展。结合构建永州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改造“三高”企业、行业和产业,形成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围绕形成地标性产业集群,突出产业配套建设,在“建群、补群、强群”上着力,不断壮大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和绿色能源三大产业集群。

(二)加强生态示范,实现科学引领

充分发挥生态示范的带动作用,突出抓好生态细胞示范创建,以点带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要抓好示范乡镇建设,把G207线、G322线、S325线、高速连接线沿线的乡镇列为重点,切实加强乡镇的生态示范。认真解决好乡镇公共设施基础建设落后、环境卫生和社会秩序的整治管理以及“马路市场”拥堵、规划建设无序、垃圾处理杂乱等突出问题,抓好各重点部位的美化亮化改造。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将优美生态环境、绿色生态经济、新颖生态文化引入广大农村地区。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生态品质。

(三)优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靓区

城市是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硬件,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辐射功能。加快城市发展,是实现永州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为此,必须按照“靓城市、大气魄、巧构思、高品位”的理念和“六城同创”要求,按照“新区建靓城、古城创名城、园区成示范”的思路,按照突出超前、环保、特色、精品意识和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将永州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精心打造上风上水、宜居宜业、首善之城。采取种、补、改、封等综合措施,实现城郊及沿路荒山绿化全覆盖、生态大优化,有效提高建绿造林工程质量和美化水平,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构筑生态屏障。根据环境、文化特色,把城市发展方向定位为湘、粤、桂旅游“后花园”,把城市风格定位为“生态园林文化旅游城”,形成鲜明的生态园林城市特色,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城郊及镇村以农业为主,城市由内向外呈“三二一”合理分布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孔翔,杨宏玲.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J].经济问题探索,2016 (07).

[2]叶士聪.生态城市——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J].广东科技,2016 (08).

[3]赵杨.古村落的生态文明[D].广西民族大学,2017.

[4]李晓权,齐会同.浅谈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的构建[J].才智,2016 (02).

[5]李慧明,左晓利,王磊.产业生态化及其实施路径选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03).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