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南安渡
2019-04-02何春燕洪少霖
何春燕 洪少霖
福建南安为沿海地区,濒临台湾海峡。南安石井镇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石井镇与水头镇为沿海地带。水头镇的跨海大桥,为目前世界最长梁式石桥,整体长达2255米。
古时南安,有着众多内河渡口及无数小桥流水。宋元时代,南安水运十分发达,其内河现为泉州母亲河——晋江。晋江两旁有今时南安丰州、霞美两镇,为海上丝绸之路祈风之地,有着海神“通远王”信仰。豐州,为宋代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
丰州梁安古港,始于六朝时期之南朝梁,位于今金鸡桥下,又称六朝古港、金鸡港、丰州港,为古南安三大港口之一,是连接海外最具规模的南安内河大港。另两处南安古港位于海滨重镇水头与石井。
南安属沿海丘陵地带,其中河流众多,草木茂盛。南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从德化、永春、安溪,到南安、泉州丰泽与洛江等,呈阶梯状分布。
坐渡船往来晋江两岸,曾经是两岸百姓较为平常的交通方式。逢年过节的亲友走访和商贸往来,两岸百姓在部分路段就必须乘坐渡船。
金鸡古渡
金鸡港为宋元时代泉州对外通商通航的重要港口,是往返船舶的停泊地和起航点。
霞美与丰州两镇之间为金溪流域,隶属晋江干流,其上游为东溪与西溪,下游为黄龙江与笋江等。现今,两镇以溪为界,来往以金鸡桥、杏埔大桥为纽带。
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船队,一次次于九日山下延福寺内通远王祠前向海神祈风,而后于梁安古港起航远行,因而可以说金鸡港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点之一。
传说中,通远王原为向阳山神,后因拥有神运之力、降雨之能、护船舶之功,从而被御赐建庙赐匾额,并被敕封为雨神、水神、海神,为官民共同信仰。
在通远王祠前,出海前的祈风仪式十分隆重,本地官员皆会亲自至延福寺参与盛典,以求“冬遣舶,夏回舶”能够顺风顺水。由此,九日山拥有了我国现存最多的航海祈风石刻,这是我国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物证。
九日山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记载了1174年至1266年长达92年的祈风仪典,记述典礼11次,其中冬遣舶7次,夏回舶4次。1991年,由3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至延福寺并九日山进行参观考察,并留下了纪念石刻。
558年和561年,高僧拘那罗陀先后两次乘坐海船,由金鸡港上岸并最终东去。拘那罗陀在金溪岸九日山中翻译《金刚经》,为《金刚经》第一次由梵文转换为汉文的过程。
南宋时期,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与他的忘年之交傅自得,曾流连于九日山,并在夜月下坐船饮酒于金溪水面,留下了“扁舟转空阔,烟水浩将平。月色中流满,秋声两岸生”的诗句。
德国法兰克图书馆收藏有17世纪荷兰画家绘的丰州码头,较写实地呈现了当时的金鸡渡,上面有着山水、船帆、古塔、城墙与高楼,展现了金溪水域的忙碌与繁盛。
2014年,金溪畔后田村发现一土丘中有密密麻麻的陶片、贝壳等物件,经考古专家初步鉴定,它们很可能产生于秦汉时期,距今约2200多年。“这些贝壳来自晋江流域的可能性很大,也就可以证实早期有人类在此活动。”考古专家陈建中说:“从挖出的贝壳来看,应属于淡水贝壳,不像咸水贝壳那样易碎。”后田村,古时为“后田港”,是隶属梁安古港的船舶避风停歇的内港、澳口。金溪周边原是海江交汇的港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水域缩小,陆地延伸,港口不断东移。
旧时,金溪上还有杏埔渡、玉田渡、石砻渡等。当年金溪杏埔渡和石砻渡的渡工为杏埔村民。船工渡杏埔人不收费,渡他村人象征性收费一两毛钱。靠近杏埔村一面距离江岸数百米地带皆为沙滩,另一面在石砻土地公(旧时陈三五娘剧照处)与万公妈中间江岸的凸出一角,水深超过八米。在石砻一面,因为当年金鸡拦河闸还不存在,水流湍急而危险。
民国初期,金鸡设船排公会,管理内河航运事宜。
波光依旧,再不见洪濑水乡与渡船
隋唐五代之后,南安洪濑镇商埠码头开始繁荣。至明代,洪濑设“市”(市场),水运进一步繁忙。因晋江上游东溪流至洪濑西林湖尾时,地势下斜,溪中多卵砾石,濑头洪水湍急,故称“洪濑溪”。溪畔的集镇也就被称为“洪濑镇”。梁武帝置南安郡,丰州成为南安郡治后,毗邻的洪濑逐渐形成集镇,成为山区百姓出来购物与出售山中货物所在,而后逐步繁华。
洪濑码头之下有着众多渡口。祠口渡,位于五都祠口街尾,今溪霞村祠口;郑山渡,位于十九都琉塘乡,今前峰村琉瑭大桥边;园内渡,位于鸭母桥顶,今康美镇园内村;湖尾渡,位于今西林村;猛虎渡,位于今东林村;洋尾渡,位于今扬美村。理学家朱子咏后二渡有诗云:“路没溪边树,蝉鸣竹外枝”。还有格后渡,位于今梅山镇;东坂渡、坑尾渡,位于今康美镇。据康熙版县志载,上述古渡口有两处,分别是郑山渡与坑尾桥渡。它们在宋时便已设立。
早年的洪濑镇水路众多,别称“闽南水乡”。而今,洪濑渡口的功能皆已不再,但一些旧址还在。沿着洪濑溪行走,其中有一段几乎不见水流,但如果继续往上或向下,就会发现宽阔的溪面上波光粼粼。
郑山渡数百年前十分繁华,如今地理位置显得偏僻。约两百米长的溪面,溪水极是清澈,令人忍不住想要亲近。角落处有些水浮莲,边上有一座水文站。环境优美,只是不见了旧时繁忙。
在前峰村,除了郑山渡,还有米粉渡,它位于巷桥下前峰古驿道上。巷桥全长约10米,桥面宽约3米,以石头为主体,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如今,巷桥桥体保存较为完整,其上有石护栏、大石板等,石护栏中被今人放入了菩萨塑像。石桥古朴,桥下古渡的水流却已不多,桥旁有不少香蕉树,附近的小道上铺着一块古碑,它曾经屹然挺立,沧海桑田后,却成为过路踏石被世人遗忘。
旧时,晋江上主要的船只有尖头船(运输船),又称溪洲船,有帆船,也有竹排。船是那时社会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也是沿溪两岸百姓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
英雄故里石井渡
石井是驱荷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家乡。
宋时,石井置“巡检司”。明时,石井建“靖海寨”。石井港,为泉州对外通航重要港口。明末,郑成功在石井“望金(门)山”下,开挖深水避风港,筑建简易码头,数十艘船舶可随时停靠。
围绕石井、水头、安海、东石等乡镇的水域,名为五马江。五马江旁曾有数处古渡,由石井渡出发,坐舢板可至东石白沙码头及围头湾等渡口。
通过当地老人回忆及文史专家郑剑文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如此一幕幕场景:
明末清初,郑成功屯兵白沙岛围头湾,石井等数个渡口上樯桅如林,铿锵铁马,旌旗招展。
民国时期,军阀陈国辉在石井渡口筹建码头,筹划开辟厦门航线,但最终未能实现。现今,在那一片海滩上,仅余有一段不足百米的水泥平台。潮起时,平台是一座小小孤岛,被海水包围;潮落后,平台勉强成了渡口,成了渔民临时的停泊码头。
旧时,石井渡上总有许许多多小贩,贩卖一些海货、干货,也有外地的薯粉芋头等。更多的是香客,他们要到临海岛屿上的古庙中祈愿还愿。
南安市行政上隶属泉州市,泉州最后一个内河渡口位于丰州双溪村。双溪行政村包含着溪州自然村,溪州村是一座内陆岛,为晋江主干流域拥有行政编制处于岛屿上的自然村。2013年前,晋江两岸还有不少渡口在使用,临近渡口的村落,一般为一个自然村有一艘渡船及一两名船工。
“双溪口”,东溪与西溪的交汇处。而今,双溪口已不再有渡船了。长桥架了起来,时代在进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往日记忆
晋江,自东溪与西溪溯源而上,为永春县与安溪县。西溪源头位于安溪感德和永春都乡。安溪剑斗、湖头向东流人南安仑苍,沿途集英溪、兰溪等支流,淌至溪美、美林,至丰州双溪口与东溪汇合,全长139公里,其中南安流域约40公里,为晋江西干流。晋江下游双溪口至泉州流域达16.5公里,其中南安流域约10公里。在南安,且有其他溪流,如鹏溪、葵溪、岩浦溪、碧溪、九溪、寿溪等,全南安溪河江道总长约347公里。
东溪上有诸多码头、渡口,其中以洪濑为突出。西溪中流溪美流域有天然船泊点,安溪、永春、英都船运向下至丰州,到刺桐港时,途中部分船舶会停靠于其中溪美码头。清末民初,溪美码头渐为繁荣。当时,南安设“驿运站”,为东西溪各类船舶及物资转运地。溪美港为“驿运站”之一,为西溪各种船舶的停泊地、贸易地、转运站。民国25年(1936年),南安县城由丰州迁至溪美,溪美港船运进一步繁荣。溪美井脚街百姓组织码头工人,利用天然石岸装卸货物。不久前,南安政府拨款在那儿建造了钢筋混凝土条石码头一座,安装卸吊杆2台。
溪美码头与美林李西码头、珠渊码头之间货物、人员时常对渡。东西溪内运货船舶在古时交往繁密,有力促进了南安经济繁荣。
宋代,泉州、南安诸港合为东方第一大港。古时南安主要港口有:金溪(鸡)港、洪濑港、土皮芸港(码头)、英溪港(大宇港)、溪美港、水头港、莲河港(莲沃港)、石井港。
《南安县志》记载:宋元祜二年,泉州设市舶司,南安石井设巡检司。宋元时期,南安渡口分为四种:官渡,由县府造船雇夫摆渡;义渡,由僧侣募缘或乡绅捐资,献产,造船设渡,不收渡资;民渡,由私人自造渡船摆渡;野渡,小村落的溪流,只备舟筏,不设专人摆渡,由旅客自行摆船过渡。时设有金鸡渡、黄龙渡、待御渡(官渡)、湾下渡、溪口渡、白叶渡、格后渡、坑美渡、便口渡(官渡)、沃头渡(野渡)、郑山渡、前园渡、珠渊渡(官渡)、溪美渡、罗水渡、白沙渡(义渡)等。
而后,明清时期全南安设30个正式渡口:溪美岩头渡,石井莲河渡,美林英山渡、龙宫渡、苍口渡、光坑渡、霞洞渡,丰州庙下渡、石砻渡,洪濑祠口渡、园内渡,梅山芙蓉渡、码头的诗口渡等。
1952年,南安有渡口49个。20世纪60年代由于修建水库、闸坝、桥梁,进行淤沙,南安渡口逐渐消失。
1959年9月,南安县运输公司造船厂造出“南安”号内河客轮1艘(60座位),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当月22日,客轮在西溪航线下水,首航南安,被百姓称为“泉州客班船”。
在20世纪80年代,泉州市尚有87个渡口,除去沿海渡口3个、水库渡口3个,尚有81个内河渡口。时代不断在变迁,渡船存在安全隐患,所以交通部门将它们列为“撤渡建桥”改造对象。在2013年前,除了个别地段本身无水渡口自然消失外,近80个渡口就在那“撤渡建桥”的改造热潮中逐渐消失。已不见渡船与摆渡人,但不曾消失的是那些如今杂草丛生的渡口,以及两岸青壮年及老一辈人记忆里,或亲切或悠远,或淡或浓的水面景象。
今日繁榮——泉金客运码头
泉金客运码头,位于石井镇,它距离金门水头码头航道约22海里,是福建省对台海上客运直航的第三条航线。其拥有泊位岸线110米,港后场地25亩,具有良好的港池水深和靠泊条件。目前,由“八方”轮和“泉金”轮两艘客轮承担旅客运送任务。其中“八方”轮核载238人,“泉金”轮核载120人。它每日有4个航班8个航次,每航次海上航行时间约为50分钟。
台湾海峡的风吹拂了千万年,古今南安渡的出现如潮起潮落,在经意与不经意间留下众多往事、传说,走过古今南安渡,停留在许许多多南安的江河湖海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