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樟林火帝崇拜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2019-04-02陈友义蓝泓
陈友义 蓝泓
樟林火帝崇拜习俗
历史上,樟林曾称樟林村、樟林镇、樟林埠、樟林市,也曾称为樟林寨和樟林寨城,共有八街(长发街、永兴街、古新街、洽兴街、顺兴街、仙桥街、仙园街、广盛街)六社(新陇、塘西、东社、西社、南社、北社)。樟林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初,樟林是红头船的起点,成为粤东的重要港口,在汕头港开辟之前,航运兴旺繁荣。樟林港北上直达日本,南下分抵暹罗、印尼等国,“闽商浙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濒海之一大都会也”(黄启臣、庞新平著:《明清广东商人》),有“通洋总汇”之美称(蔡英豪主编:《海上丝路寻踪》,华文出版社)。光绪元年,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已赫然标上“樟林”的名字,发来中国的英国货物,只要写上“中国樟林”,就能够收到。商业贸易的发达,使樟林成为著名的港口,也造就了樟林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当中就包括了风情万种的樟林火帝崇拜习俗。
现在樟林中山路,清代还是一条河沟,河沟墘两侧有商铺114间,商贸十分繁荣。但每年经常无缘无故发生火灾,防不胜防。村民只好在家里准备着铜锣或面盆之类的报警器具,一旦火灾发生,便急忙敲击,用来报告灾情。
清乾隆七年(1742年),澄海知县杨天德经过实地考察,知道樟林河沟地带紧接鼎脐山,硫黄等矿物质十分丰富,而河沟地带是条“火管”,直通鼎脐山麓,山上大风一刮,火灾易发,便在该地段修建一座庙宇,用来“镇火”,这就是火帝庙。火帝就是火神,一般指祝融,是南岳衡山的主神。后来,村民为了纪念杨天德,在火帝庙供奉火帝的同时,特制其牌位一面。
火帝庙建成后,樟林百姓前来祭拜火帝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拜火帝的时间,一般从农历二月初十到十四日游火帝前。初十开始,樟林乡民就陆陆续续到火帝庙祭拜火帝爷。除了樟林本地的乡民,很多外出或者搬到外乡居住的民众,都会在这一段时间回来祭拜。各家各户备好供品香烛,祈求火帝保佑,寄托美好的愿望。
在潮汕地区,“游火帝”习俗是澄海樟林独有,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整个樟林便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游火帝”活动,将供奉在火帝庙中的火帝抬出来在街道巡游,后面抬着“赐进士署澄海县正堂杨天德之禄位”。
据载,旧时的火帝巡游的活动从每年二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游神正日结束,历时半个月。二月初一至十四日的主要活动是以“八街”为中心的“坐厂”。长发等每街各设一厂,分别摆放火帝、夫人和6位太子的神像,其中摆放火帝和杨天德牌位的一厂为“大厂”,余为“子厂”。
当时的坐厂为八街商户提供了充分展示其经济力量的机会。“神厂”以榕树枝叶扎成彩门,门口挂上灯柜和各种灯饰,厂内布置典雅,摆放红木桌椅、醉翁椅、花几、名人字画、盆景等,入夜还请有清音小锣鼓,奏乐配唱。各厂陈放的花灯大多是从潮州府城定购的。“坐厂”和巡游的费用完全由八街上的商号捐助,不需向民户摊派(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俗谚“迎神正二月”由此而来。
樟林的火帝巡游在周围地区很闻名,澄海、海阳、饶平、南澳各县,以及福建诏安等周边地区的民众,都专门来樟林看游神和花灯。这些人在樟林的亲戚朋友家中一住半月,每天上街观灯、看戏、听曲,还有火帝忌水,而农历二月十五日粤东已届春雨时节,游神日遇到下雨就必须顺延,称为“挨日”。有时雨水不停,一拖就是十天半月,令家里住满亲戚朋友的人家叫苦不迭。
旧时半个月的游神期实在太长,所以现在就把游火帝的日子定在二月十四日这一天。
清光绪年间民间流传至今的《樟林游火帝歌》歌册,记叙了樟林“游火帝”这一盛会的面目,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生动文本。里面的内容涉及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樟林每年农历二月游火帝爺时各社演社戏的盛况,堪称“樟林版”的《百屏灯》。兹摘抄一段关于社戏的描述:
再说演戏人知端,西胪福顺是外江。做在城内中军戏,四棚做在河尾田。
上好白字说分明,老正顺胜老正兴。玉春香班老荣泰,四棚相斗无做情。
再说二班分人知,外江三多荣天彩。相斗就在郑厝祠,树墩脚做玉春梅。
新兴街乡宝顺兴,中玉相斗亦切情。南社宫前荣天兴,蓝厝祠前喜春园。
书斋前做正和兴,塘西做有万年春。灰窑做棚老宝顺,东巷万利永丰春。
东社的人敢出银,请有八棚闹纷纷。宫前福顺天宝春,四宝顺兴在东门。
叶厝祠前老万利,十棚相斗清秋埕。万年春斗老采霞,红字三胜斗无赢。
乐天彩拼新天彩,外江相斗惊煞人。河尾围内正和春,河尾转外玉堂春。
仙垄二棚好白字,老宝顺胜金春园。桂和做在河内田,北社外江有二班。
白字西秦共外江,共凑共有廿外班,连做四夜共四日,引动邻近外乡人。
从歌册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不仅戏班数量,戏剧类型也多,不仅有唱潮州方言的潮州戏,也有白字戏(海陆丰戏剧)、西秦戏、外江戏(今称汉剧),可想而知樟林当时是多么繁荣。
此外,《樟林游火帝歌》还记录了火帝出巡时一种花灯展览——“街吊灯橱共灯牌”。灯橱横约2米,高50厘米,阔40厘米,木架中空,设有灯座照明,外面四面糊纸,悬挂于街心上方,供人仰望欣赏。灯橱画内容颇芜杂,各商家任凭所好,有廿四孝图、阎王惩恶、剑侠神仙、妖魔鬼怪,也有本地的风流韵事,以至荒诞不经颇涉低级趣味者。多以诗配画,争奇制胜,吸引观众驻观。有的灯橱上有诗,有的近似漫画,让观众去理解破读。如画二只猴共抬一根大贡香,画面是香下猴。要“香”与“乡”谐音,意即乡下猴,挖苦乡下人。
流行于樟林一带的《答谢妈祖三炷香之二》中道:“二月初,游火帝,六街四社闹猜猜,灯橱吊了百多个,潮剧请了八大班,隆都纸影十二棚,潮阳英歌百单八,饶平布马舞成双,府城鲤鱼戏龙舞,潮州锣鼓伴醒狮,喇叭吹得云锦裂,横笛声穿过寨墙,杀鸡卤鹅食傍派,家家户户亲戚来。”(陈鹏著:《夜泊东里河——樟东乡土见闻》)这首歌册将樟林游火帝活动描述得非常生动。
戏班斗戏和灯橱展示与商贸经济有直接影响,随着樟林的没落,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二十多个戏班互相斗戏的盛况了,灯橱也在20世纪40年代衰落。现在每年中山路只剩下乐社和纸影班演出潮剧,已经看不出当年繁华的景象。虽然现在的火帝游行在这两个方面不如当年,但依然不会动摇火帝崇拜在樟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火帝游行的日子定在十四日,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二月十一日会先进行“净神杀”的仪式,这项仪式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没有大改变。
“净神杀”,顾名思义,即清除道路上的各种不吉利的东西,又称为“小老爹洗路”。“净神杀”的过程是:由一个人穿着红官袍,化妆成白鼻头,打扮成“小老爹”,坐在一顶竹轿里;另外有一队人马打扮成官差的样子,两人在队伍最前面敲着马头锣,四人抬着乘着小老爹的竹轿,其余几人擎着“正堂”“肃静”“回避”等大牌在前面开道,然后串八街,过六社,巡查一遍。此举含清净道路、净神杀之意。以前扮演小老爹的演员都是孤苦人,孑然一身,所以不怕“神杀”,现在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到了十四日下午,游神正式开始。在火帝爷游行的同时,还伴随着充满潮汕特色的游艺活动。有标旗、锣鼓、潮州大锣鼓、秧歌舞、腰鼓和舞龙、舞狮、舞麒麟、舞鳌鱼等,应接不暇。其中,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这些充满潮汕特色的游艺活动队伍边走边舞,常常吸引成千上万群众驻足观看,热闹场面蔚为壮观。通常主角——“火帝爷”会在这些队伍后面,在众人簇拥下登场。从“六社八街”赶来的群众恭候道路两旁一睹“火帝”圣容,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整个活动被推向高潮。火帝崇拜是整个樟林共有的,所以游火帝当天,游神队伍与熙熙攘攘的群众交错在一起,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火帝崇拜的价值
民间崇拜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隐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火帝崇拜是澄海樟林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有其社会文化价值。
火帝崇拜的兴起与樟林的商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樟林因古港、红头船故乡而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研究火帝崇拜,有利于挖掘樟林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文化底蕴,研究梳理南粤古驿道历史文脉。
由于火帝崇拜而衍生的许多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特别是世代相传的游火帝习俗。近年来,游火帝作为一项民俗文化活动颇受关注,我们可以通过恢复灯橱传承和丰富灯橱的文化内涵。游火帝习俗中的民间音乐,富有地方特色,也渐渐受到人们重视,有利于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火帝崇拜有利于研究樟林乃至潮汕民间信仰崇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为适应南方多水患的实际情况,火帝实现华丽转身,火神变为水神。以广州南海神为代表。潮汕地区多江河,濒临大海,民间崇拜的海神妈祖,在樟林也广为崇拜。但樟林为什么没有像珠三角一带那样将火神祝融变为水神?樟林的火帝是否具有水神的功能?樟林的農民、渔民、盐民、商人究竟有多少种崇拜?这些民间信仰崇拜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火帝崇拜与樟林古港、与商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樟林古港作为港口的作用已经消失,但是寄托着“过番”人的故乡记忆。我们应该借古鉴今,深入挖掘这一文化资源,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火帝庙是全樟林的主庙,火帝崇拜是全樟林乡共有的信仰。每年每到游火帝这个日子,许多乡民都会聚集到中山路进行纪念活动。有的人家还会宴请宾客,许多移居到外乡外地的乡民,也会在此时特地回来参加纪念活动。樟林是著名侨乡,古港、红头船、火帝崇拜成为海外华侨的深刻记忆,许多游人也往往会不辞劳苦地返回家乡参加游火帝活动。这一天可以说是樟林人大团圆的日子,火帝崇拜的情感价值,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