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经济圈中财政政策效应的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2019-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外部性财政政策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一、绪论

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发展技术外溢和创新等经济规模效应促发了全球不同规模的经济发展区的兴起,并成为了全球市场经济走向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群发挥着巨大的经济集聚和辐射作用,驱动着整个地区及国家绿色高效的发展。

根据增长极理论,只有具有增长极点的区域集群才能维持区域增长。长三角地势开阔、基础设施良好,人力资源充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市场化经济改革以来,长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经济质量不断提升,成为目前中国潜力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广泛地开放性,长江三角洲占据全国1.1%国土面积、拥有全国8%的城市数量、聚集全国8%的人口,贡献20%的国内生产总值。换言之,长江三角洲经济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而人口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倍,城市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倍,在此背景下,长三角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背景

(一)城市圈理论

极地理论、点轴发展理论和核心理论都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发生在具有不同优势的某个增长点或增长极上,核心理论还进一步强调等级制度和空间结构。上世纪中叶,“城市圈”一般定义为:在一天的时间周期内,可以接受城市功能服务的地理范围。城市经济圈一般由城市群和城镇圈构成。城市群是指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地域内,城市的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类似于城市群的概念,城镇圈则更加强调其所在的区域。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地理面积超过10,000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城市人口超过150万,有超过5个城市,其中应该有超大城市或大城市。并且根据城市群的规模,人口,数量和规模等将城市群进一步划分为特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小型城市群,具体见表1。

表1 各类城市群的划分标准

根据不同的中心城市的数量,城市圈被分为:以单一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和多个中心城市的“多核大都市区”,又称为大都市圈。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n)将大都市圈的特点分为以下5大类:(1)人口分布、空间结构的高度密集性;(2)沿轴线或多中心分布,形成密集的市区(3)内部由功能不同,关系紧密的城区组成;(4)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5)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目前普遍赞同经济圈是在市场经济主导和政府政策引导共同推动下形成的一种地域经济集聚体,通常具有五个特征:一是区域性;二是阶梯性;三是递进性;四是自主性;五是发展变化性与相对稳定性。

城市圈在某些程度上是经济一体化的产物,20世纪20年代以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和采纳,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巴拉萨(Balassa)将经济一体化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一国某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不同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是为了充分利用各国的相对优势,提升全球的资源利用效率。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可以促使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整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区域一体化可以打破行政区域,避免行政区域内经济同化和重复建设,长江三角洲就属于一国某些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二)财税政策相关理论

财政政策机制是财政政策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与其各经济主体及有关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配合,从而达到调整经济周期和社会经济总量的目标。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积极、紧缩、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自动稳定、相机挟择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将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紧缩的财政政策将抑制的需求,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稳健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财政补贴也是财政政策工具的一种,一般而言,财政补贴方式多元化程度、规模的大小与其激励效应成正相关的变化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对市场需求的调整,财政补贴通过调节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人们的需求产生激励,相继起到调节的作用。二是对市场供给的影响,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涧,对作为企业购进的上游产品贴补差价,但这种差价补贴仅针对生产补贴产品的企业,并非所有企业,进而提高企业转型生产该产品的积极性,增加供给量。

自动稳定器作为一种税收政策工具,可在经济运行中自发性的倾向与对总需求的低效变动,从而平衡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供求关系。相机扶择是指相关税收举措的实施与否与如何实施预先设定的总需求水平和就业水平为前提,一般为针对某一特定税种对其税率或起征点的调整,及针对某项经济行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等。

财政支出同时具有2种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首先,财政支出的正外部性是指财政的转移支付会引导社会的生产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福利全社会。而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消费,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的发展,产生负的外部性。

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

按照目前普遍的共识,本文将长江三角洲细分为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为了较准确地确定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当地地方财政支出的关联关系和分析在长江三角洲中不同经济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考虑到人均消费水平C、教育水平E和科学研究水平S的不同会引起财政支出系数的不同。

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在表达式中Yt表示第t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通过第t年的财政支出Ft和第t年的人均消费水平Ct、第t年的教育水平Et和第t年的科学研究水平St的交叉项从而达到修正财政支出系数效果,更好地发现彼此之间关系。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上海、江苏和浙江2006年到2015年的9年数据。首先对变量进行对数处理,消除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的可能性,对等式两边取log,从而确保OLS的估计量的有效性和检验的准确性,并利用stata进行数据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OLS回归结果

从stata回归结果我们得出回归方式表达式:

logYt=7.06-0.41logFtCt+0.796logFtEt-0.08FtSt+ε

从回归的结果t值和P值中我们可以发现回归的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解释的能力较强。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与“教育水平×财政支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次肯定了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财政支付×人均消费”和“财政支付×科技水平”与地区的经济生产总值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科技投入前提较大,且对经济增长需要较长的周期。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外部性财政政策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研究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