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2019-04-02岳巍张瑛
岳巍,张瑛
(1.沈阳242 医院电诊科,辽宁沈阳110034;2.骨科)
神经阻滞麻醉是锁骨骨折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但由于阻滞效果不显著,生命体征有较大变化,很容易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所以,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需实施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能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1]。为了探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114例患者,并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对两组的麻醉效果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予以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4例,通过临床确诊均需进行手术治疗,均自愿签属知情同意书,严重心肝肺肾等器官疾病患者充分排除,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24~49 岁,平均(35.48±1.35)岁;观察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龄25~50 岁,平均(35.57±1.46)岁。两组平均年龄以及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P>0.05。
1.2 麻醉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与心电监护连接,建立静脉通道,局麻选择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总计20 mL。患者仰卧位,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间的肌间沟顶点,予以常规麻醉,利用22 G 穿刺针(3~4 cm)垂直刺入皮肤,倘若患者有异感或横突后回抽没有血液、脑脊液后,注入15 mL 麻醉药,10 min 后观察是否存在毒副反应。随后选择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为穿刺点,利用针头垂直穿刺,直至穿过颈阔肌筋膜后回抽没有血液与脑脊液后,将剩下的5 mL 麻醉药注入。
1.2.2 观察组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与心电监护连接,建立静脉通道,局麻选择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总计20 mL。患者仰卧位,实施常规消毒。随后在超声引导下对下臂丛神经与附近部位显像有效清除后,据平面外成像对穿刺点进行合理选择,利用22G 穿刺针(3~4 cm)沿着超声引导线进针,针尖成像在臂丛神经干附近后,回抽没有脑脊液、血液,将麻醉药15 mL 分别注入,使其对神经干充分浸润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麻药毒副反应。于超声引导下方选择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为穿刺点,穿刺点针头穿过颈阔肌筋膜后,选择水分离法保证针头在筋膜与肌肉之间,将剩余的5 mL 局部麻药注入。15 min 后,利用针刺C37 神经支配区域法,完成麻醉辅助手术顺利进行。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麻醉前、麻醉后15、100 min 的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在纸上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侧为0,另一侧为10。0 表示没有疼痛,10 表示剧烈疼痛,指导患者按照自身感觉在横线上标记,分数越大说明疼痛越剧烈。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表示患者没有疼痛,术中不需要采用镇痛药物;良表示患者切皮过程中没有疼痛,但术中牵拉存在疼痛感,服用少许镇静药物;差表示手术术野不充分,术中需使用镇静药物[2]。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如血氧饱和度以及舒张压等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性用t检验;计数资料如麻醉效果优良率等用%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性选择χ2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
观察组麻醉效果优51例(89.47%),良4例(7.02%),优良率96.49%;对照组麻醉效果优41例(71.93%),良6例(10.53%),优良率82.46%。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比较(n,%)
2.2 对比分析两组疼痛评分
观察组疼痛评分(2.32±0.33)分,对照组疼痛评分(4.50±1.62)分,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t=9.9552,P=0.0000)。
2.3 对比分析两组麻醉前后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
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前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对比P>0.05;麻醉后15、100 min 两组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麻醉后15、100 min 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表2)。
3 讨论
锁骨骨折手术是外科手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根据有关解剖学资料显示:机体锁骨为“S”形,内侧向前方凸起,外侧向后方凸起,其内侧端和胸骨柄构成胸锁关节,外侧和肩胛骨肩峰形成肩锁关节,锁骨前上方由颈阔肌覆盖,皮肤能够自由活动,锁骨上面有四条肌肉附着,外前上、外前下、内前上、内前下分别为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锁骨下静脉前方和锁骨下肌毗邻[3,4]。所以,进行锁骨骨折手术过程中,应将锁骨下神经充分显露,防止对静脉带来不必要的损伤[5,6]。临床上绝大多数锁骨骨折并不需要进行切开复位,虽然闭合性手术复位固定的骨折两端愈合后可产生骨性隆起,但伴随时间的推移,骨痂变化塑形后不能对外观带来影响[7,8]。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闭合性手术对锁骨骨折的治疗只有0.1%会出现不连接,切开复位治疗有72%左右出现不连接。所以,在开展锁骨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如螺丝钉以及钢板螺丝等内固定治疗[9,10]。手术进行前,麻醉方法非常重要,神经阻滞麻醉是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常用方法,借助在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可供支配区域形成麻醉效果,进而获得更大的麻醉区域[11]。但此种麻醉方法很容易产生严重并发症,所以,在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需对解剖学充分了解。超声引导就是将超声回声造影成像技术应用在疾病的诊断与检查中,清晰地显示人体的内部组织结构,还可以辅助手术治疗。锁骨骨折手术中进行神经阻滞麻醉时应用超声,可促使手术顺利进行[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96.49%,高于对照组的82.46%;观察组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后15、100 min 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对照组。说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优于常规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
表2 两组麻醉前后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麻醉前后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s)
指标舒张压(mmHg)心率(次/min)血氧饱和度(%)麻醉前15 min后15 min后100 min前15 min后15 min后100 min前15 min后15 min 后100 min对照组86.36±14.25 108.17±14.76 108.35±15.47 70.57±12.28 108.36±15.52 108.32±17.24 98.26±0.45 99.34±0.25 99.07±0.35观察组85.84±14.47 93.48±14.26 93.35±13.37 70.96±12.07 93.35±14.15 76.28±13.27 98.14±0.53 99.47±0.25 98.07±0.72 t 值0.19335.40405.38260.17105.395811.11881.30312.77609.4307 P 值0.84710.00120.00340.86450.00400.00000.19520.00650.0030
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使其血氧饱和度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更加稳定,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