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20例
2019-04-02李坚强范春海
李坚强,范春海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手足外科,河南商丘476000)
手部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较常见,手术方法多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缺损的修复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兼顾功能与美观。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2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51 岁,平均38.2 岁。伤因:机器挤轧伤10例,重物压砸伤6例,电锯伤4例。伤情:手背部软组织缺损14例,手掌部软组织缺损6例,均伴有掌指关节及部分掌骨和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6.5 cm×9.0 cm~9.5 cm×12.0 cm。
1.2 治疗方法
创面处理:首先对患肢创面进行彻底清创,若伴有骨折、关节脱位,则采用手法复位,然后用克氏针内固定;如有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则Ⅰ期进行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区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或行VSD 治疗,培养肉芽组织,对创面妥善保护[1]。通常情况下,7~10 d 后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进行修复,修复创面时需再次进行彻底清创、止血,并仔细解剖出腕部鼻烟窝处的桡动脉手背支和头静脉备用。
皮瓣设计与切取:根据手部软组织缺损形态和面积设计皮瓣,按照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标识血管。以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为轴线,标记此连线的中点,将皮瓣长度的2/3 设计于骼髌连线中点以远,宽度的2/3 设计于骼髌连线中点以外。皮瓣周缘比创面宽1.0 cm 即可[2]。采用腰部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先于皮瓣内侧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沿阔筋膜表面向穿支血管方向分离皮瓣,于穿支血管附近切开阔筋膜并掀起皮瓣,沿血管向深部走行方向分离至分支起源处,然后切开皮瓣外上缘,在浅、深筋膜间寻找并向近端分离出适当长度的股外侧皮神经后,切断并做标记。切开皮瓣周缘,于阔筋膜表面进行分离,至穿支旁1.0~5.0 cm 环形切取阔筋膜,于肌间隙处分离股神经,根据血管蒂长度向近端分离至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横支。完全游离皮瓣后断蒂,根据受区桡动静脉和头静脉与创面的位置, 切取足够长度的血管蒂[3]。将皮瓣移植至受区,并用3/0 黑色肌腱线间断缝合数针固定,在显微镜下用9/0 无创尼龙线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腕部鼻烟窝处桡动脉手背支吻合,皮瓣静脉与头静脉及桡动脉伴行静脉吻合,股前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接合。皮瓣下放置引流条,适当加压包扎,患肢石膏托外固定。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大腿取中厚皮片植皮[4]。
术后处理:伤口内放置引流条,术后24~48 h视伤口渗出情况拔除。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石膏托制动患肢1 周,皮瓣包扎时开窗以便观察皮瓣血运,遇到血管危象及时处理。常规应用抗炎、解痉、抗凝、活血化瘀等药物。术后3~4 周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行功能训练,被动活动各关节,先从大关节开始,逐渐活动至小关节[5]。
2 结果
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皮瓣颜色发暗,考虑为皮瓣张力过大,静脉回流受阻,在皮瓣张力较大处拆除部分缝线后缓解。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其中6例因皮瓣较臃肿需Ⅱ期整形处理,余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弹性好,具有保护性感觉和排汗功能(图1-6)。
图1 术前情况
图2 皮瓣设计
图3 皮瓣切取
图4 皮瓣切取
图5 术后修复
图6 术后供区
3 讨论
3.1 手术注意事项
⑴血管解剖变异占20%,第1 肌皮动脉穿出点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中点附近,远离中点或缺如[6]。为了解血管情况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仪探测,或进行动脉血管造影,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如无多普勒血流仪或无血管造影条件,术中未找到第1 或第2 肌皮穿支,即应放弃此手术方案。⑵切取皮瓣时,应采用内外“会师”法,向股直肌及股外侧肌之间游离,最终从肌间隙内将降支游离出来,可使皮瓣顺利切取。若血管蒂不够长时,切断部分股直肌,向深部解剖可增加1.0~2.0 cm 长度,皮瓣蒂部可带少部分肌袖于皮支血管附近,以免损伤血管。⑶若创面坏死组织较多,失活组织不易被彻底清除,术后发生感染可能性大,故应持续应用抗生素3~5 d 预防感染[7]。皮下放置引流条24~48 h。
3.2 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缺点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8]:⑴供区隐蔽,皮瓣可切取面积大。⑵皮瓣血管蒂较恒定,血管蒂长,管径粗。⑶不牺牲主要血管,对供区功能和外形影响较小,可携带部分股外侧肌肉填塞深部空腔。⑷包含股外侧皮神经,皮瓣有一定的感觉存在。主要缺点:⑴皮瓣切取时对供区软组织损伤较大。⑵存在解剖变异可能性,皮瓣血供可能不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而是横支,且皮支穿出部位有高位、低位,甚至也有缺如,从而导致误伤血管或中止手术[9-11]。⑶该皮瓣较厚,修复后手部创面外形较臃肿,常需行皮瓣整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