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性城市雕塑的内涵辨析
2019-04-02李晓蕾王祝根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李晓蕾 王祝根(南京工业大学 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前言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性的物质,它从一产生就携带了文脉承载的典型特征,既反映了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演化内涵,又以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基础而不断演化。在雕塑作品的创造活动中,隐性的象征意义始终是雕塑价值性的核心。从雕塑设计的艺术发展轨迹来看,形式与内涵的关系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自我的形式营造出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传播地区与民族的精神文明,是对历史文化的“承上”和对未来文化的“启下”,并体现出不可替代的文明史物证的价值。它可以说是一部“无字史书”,能够真实记录一个城市的变迁乃至一个民族的兴衰。我们在感受一座城市的时候,总是与那些可以记录和彰显其形神的城市雕塑密不可分。作为生命力最旺盛而又最持久的文化形式之一,不论是历史的自然延续还是革命性的城市更新,雕塑一直延续了其原有的萃取历史文化与阐扬艺术态度的基础内涵。
从历史走到今天,当抽象性成为一种城市雕塑普遍性创作思维与表达方式的时代时,雕塑形式与内涵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而改变,城市雕塑以其越来越抽象的形式给其内涵解读带来了更多的困惑与误解,因此了解抽象性城市雕塑的产生背景、分析总结并掌握其内涵辨析的原则与方法是正确理解抽象性城市雕塑的有效途径,对解读城市雕塑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与内涵
在西方官方文献里没有对城市雕塑的解释,而在一些文章中看到的Urban Sculpture、Civic Sculpture很多都是直译过来的。虽然一些西方网站也出现过Urban Sculpture,但它是与Garden Sculpture并列出现的,所以可以看出城市雕塑在国外只是一个地域的界定,而西方广泛使用的是Outdoor Sculpture(室外雕塑)这一词汇。相对室内雕塑,也有室外雕塑,而在现代欧美,又称公共艺术或环境雕塑等等。吴良镛先生说:“所谓城市雕塑,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室内雕塑而言的,故可称之为室外雕塑。为了创造城市景观,也可称之为景观雕塑、城市环境雕塑等。多年来,‘城市雕塑’一词既已约定俗成,也就无需再为它正名。”
对于“城市雕塑”的解释多种多样。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对城市雕塑做了定义:“城市雕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这一定义强调了城市雕塑的区域性。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城市雕塑的概念有了更多拓展,其范围和类型也在不断延伸。城市雕塑的概念也逐渐被表述得更加细致。其内容可以简要地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大体积的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性,被设置于室外等城市公共空间中,社会大众可以随意观赏的立体艺术形式。
2.雕塑艺术作品是体现大众审美意识和精神取向的,也代表着所在城市的面貌,其建设的过程(包括提案、审议、制作、设立等程序)应参考和广泛接纳社会公众的建议和意见,由政府、雕塑艺术家、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完成,也应接受舆论的监督和评议。
城市雕塑创作作为有意识的表现形式,决定了其与城市的不可分离性。雕塑是城市社会与文化中作为有生命力的艺术形态对社会意识的主观反应,其实质是城市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产物。而作为以艺术创造形式产生的作品,雕塑又是个体文化意识最外化的表现,是把个体意识转化为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特征的艺术作品。
二、从具象到抽象——艺术创作思维影响下的城市雕塑
1.西方抽象性城市雕塑的发展概况
西方抽象城市雕塑之路是雕塑家几代人为雕塑独立于文学、哲学、社会学做出的前赴后继的努力,最后让雕塑成为真正的雕塑。抽象雕塑整个历程就是让雕塑成为雕塑本身。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是抽象雕塑之父,当然也是现代主义中雕塑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划时代性使得之后的抽象雕塑家无一不推崇他为教父。那个时代,罗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的雕塑代表了当下最主流的创作风潮——社会性的抱负和文学性的描写。在这样一个强势的主流背景下,布朗库西的理念和雕塑不能不说是超前和划时代的。而去文学性,注重雕塑语言和形态本身的价值,使之独立于所表达的社会性意义的努力从罗丹自己就开始了。罗丹认为他晚年创作的《巴尔扎克》雕像的最大成功是“向露天雕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然而现代主义大师挣脱艺术的模仿与镜子式的反映模式的努力又是多维度的,有的艺术家专注形态的结构并进行空间的重组,如以毕加索(Pablo Picasso)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艺术家们。毕加索的妇人头像雕塑,其对象也仅仅是他对形态与四维时空探索的辅助,原本肖像雕塑的定义在他手里被彻底瓦解。而未来主义大师波菊尼(Umberto Boccioni)的雕塑除了时空的重组之外,运动的力量与速度则成为表现的主轴。但不管怎样,这些大师都还是将视点集中在人与人体上。而阿尔普(Hans Arp )则不同,他将关注与表现视野扩大到包括人在内的有机生命世界,所以阿尔普开创了有机抽象雕塑的大门。后继者亨利·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则将视野扩大到整个自然世界,有机的和无机的世界,山川、河流、植物、动物、人体、虫子、贝壳、骨头、朽木等等,都是他猎取创作营养的宝库和源泉,所以亨利·摩尔的雕塑既有生命有机体的张力和丰润,又有山川自然之气派。
构成主义艺术家关注工业化的视觉张力、速度、强悍与空间的多维性。他们的创作方法完全借助于几何和数学模式,创造出音乐化的美感。结构主义的贡献是将艺术的模仿与反映状态转向创作状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后继者像野口勇(Isamu Noguchi)和奇里达(Eduardo Chillida)的作品已经与现实事物没有什么关系了,他们以各自的创造才智为人类和自然提供新事物和新符号的同时继续在传承、丰富和推动雕塑本身的特性。当下活跃的抽象雕塑大师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和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则干脆以现代的方式将他们抽象的创作物进行超大尺度制作,直接介入公共空间。
西方抽象雕塑之路是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所以我们说抽象雕塑在西方是有深厚传统的。所谓传统性,意味着不断地开拓、迈进与发展其中既有时间量的要素,同时还要有大量艺术家的努力,以及大量作品的积淀。
2.中国抽象性城市雕塑的发展概况
建国以前,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古典主义雕塑,建国之后我们开始学习前苏联纪念碑式的具象雕塑,奉行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雕塑是为主题和政治意义服务的工具,全部是具象艺术。改革开放以后,经过短暂的八五美术思潮洗礼,艺术家的自觉探索还没有来得及转化为实际的创作成果,一夜之间跑步迈向所谓的“后现代”。这样的后现代并没有现代主义的基因,中国当代艺术还在享受着改革开放之前现实主义具象艺术的红利,逐渐形成了眼下的奥丁伯格(Oldenburg)式的拷贝放大之风。我们的食物链上就是差了现代主义这一段,虽然我们通过阅读文字可以了解相关知识,但雕塑还得靠实践来面对形态与空间,面对材料与工具。当下我们的雕塑之路正经历着去文学性、说明性、社会性的过程,只有靠艺术家们自己学习和在创作实验中积累。
图1 梦舟来源:作者自摄
我国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说:“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是属于人民的艺术,因此它必须是时代的、综合的艺术。它不是属于个人的艺术,更多是大艺术家代表时代的作品。”他在南京火车站南广场上的一组雕塑《梦舟》(如图1),外形仿佛抽象的船和连续的水波。雕塑以镜面不锈钢材料制成,外观像一艘抽象的船,屹立在南京火车站广场,正对着玄武湖,映着蓝天、湖水以及川流不息的四海宾朋。寓意着和平之舟将承载着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驶向辉煌的远方。
西方城市雕塑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是随着西方雕塑理论的流入和现代城市的兴起发展起来的,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此对于城市雕塑的理论研究,古代是无例可循的,而今尚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3.从具象到抽象——艺术创作思维影响下的城市雕塑
具象(concretization)作形容词时意思是具体的,不抽象的;作名词时,意思是具体的形象;是文艺创作过程中活跃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的基本形象,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抽象(abstract), 与“具象”相对。作为动词,指对具体事物精神本质的提炼和概括;作为名词,它是“具象”的反义词,是指没有具体形象,或说不出是什么具体形象的图像。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1.从许多事务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2.不能或没有具体经验的,只是理论上的,空洞不易捉摸的。
具象向抽象的演变,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运动,不如说是一种心态,从最初的自然直接印象到非物质性的表现,每一个崭新的精神都与思维、灵感相结合,表达出了不仅仅是视觉,更是对听觉、情绪、时间等无形的感受。从雕塑的历史发展来看,其作品中所隐含的意识觉醒通常是城市文化发展与社会艺术思潮变迁的反映。从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在文艺复兴背景下的雕塑创作到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先于存在主义的文学作品创作,雕塑与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社会意识共性在历史发展中已得到论证。从可以追溯的雕塑历史时代起,绝大多数作品的社会性伴随于其艺术表现之中,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是现代派城市雕塑以全新的意识观念向传统意识思维做出的强有力的挑战。现代派雕塑向抽象的靠拢,是对现代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抽象表现主义理论的直观反映。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现代文化、思想领域意识形态中革命性的理论突破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图2 云门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是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芝加哥千禧公园的《云门》是卡普尔2004年创作的第一件代表性作品,也是他在美国的成名之作(图2),后来成为了芝加哥的名片,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芝加哥豆荚”。《云门》以液态水银为灵感,其表面光滑可以映射出芝加哥的城市轮廓,带有触感的表面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城市的芸芸众生,营造出多元的透视效果。它由168块不锈钢抛光焊接而成,看上去却是一个无任何焊接缝隙的自然体。整个雕塑长20米,宽13米,高10米,重量为100吨。弧型与凹凸感以及反射的图像将人的感受引领到另一个世界,并随着天气和观察者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其表面的凹凸曲面使得周围的影像扭曲、重叠,形成无数奇异的画面。以物载光,以光鉴景,似幻似景,产生出一种超然的力量。人们可以看到反射中的自己,看到漂浮的云和摩天大楼的倒影与行人,那似梦似真的景象唤起了观者内心细腻的情愫。《云门》看起来光怪陆离,像是一幅浮世图。事实上,它一无所有,虚空的影像寓意着一种存在于生命和物质内核的虚空。
三、抽象性城市雕塑的内涵辨析原则
表现性与原理性是抽象性雕塑分析的总原则,它来源于抽象性雕塑的两大分类。抽象思维法是指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透过现象,抽取研究对象本质的理性思维法。在科学研究中,抽象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抽象的内容所表现的是特征或内涵,作为标准可分为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两大类。城市雕塑是融外在表现与内在涵义于一体的城市构筑物,应运用表现性原则分析其外在形态涵义,运用原理性原则分析其内在本质涵义,以期全方位解读其形式与意义。
1.表现性抽象分析原则
所谓表现性抽象是雕塑物本身及所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性特征的抽象。表现性抽象总是直接来自一种可观察的现象,是同经验与事实比较接近的一种抽象。在城市空间中,应运用表现性抽象原则从景观构成与景观形态要素的角度分析雕塑本身及雕塑与城市广场、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共同构成的城市外在表现形态。另外,在某种意义上,作为景观构成存在的城市雕塑是连接城市各种形态要素的节点。雕塑与城市环境间产生密切的关联。因为雕塑作品并不是单纯具有其本身唯一的含义,而是与其环境结合产生复合的文化涵义。因此除应以表征性抽象为原则分析其自身形态外还应以此为基础分析其与城市环境产生关联后的形态内涵 。
美国艺术家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是新时代雕塑的代表,他能让线条在空间舞动起来,自上世纪5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那些抽象的线面体色彩明快,具有孩童般的想象与动感,充满对美好世界的憧憬。《红色的蜘蛛》于1975年完成,在法国巴黎五层高的Placede La Défense前,是表现性抽象的代表(图 3)。《当代艺术》作者,法国艺术史家普拉岱尔认为,考尔德的作品“成了现代活动的象征性场所与新功能主义美学理想的一种平衡。因此,新的巴黎商业区中出现这样一个亮闪闪的平衡体,锋芒毕露,就像教堂建筑中的扶拱一样分割出空间,并以游戏的方式,想象出一只蜘蛛的侧影”。考尔德擅长以斜线和弧线来展现形体,整个造型中几乎没有一条垂直线和水平线,其庞大而又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的柱形现代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作品的线性造型又与建筑的直线感构成一种内在的联系,显得协调合拍,创造了一种动感十足的环境氛围。作品流畅而不失威力,从远处看可以感受到热情开朗的性格再现,近处观赏则使人叹服其适中的尺度和丰富的块面穿插,精致的细部处理蕴藏于钢框架之中。
2.原理性抽象分析原则
所谓原理性抽象,是在表征性抽象基础上的一种深层抽象,它所把握的是事物的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内在联系。作为有型的构筑物,城市雕塑通过形象表现其特征,以表象为基础传达其内在隐义。城市雕塑常表现一些城市发展过程中纪念性的重大事件,表现与社会发展及变革有着紧密联系的或特定的思想与文化观念。基于这一特征的城市雕塑具有较深刻而外延化的内涵属性。一些历史积累下来的许多优秀城市雕塑作品本身就因历经历史沧桑,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程而具有更多重与多元的内涵与意义。因此在对城市雕塑的抽象分析中应用表征性抽象的原则分析雕塑外在的表现特征,而针对雕塑藏于形式之内的意义,所应分析的则是其内在的隐藏涵义。
图4 柏林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柏林”是雕塑家布里吉特(Brigitte)和登宁霍夫(Martin Matschinsky-Denninghoff)的作品,它是柏林的城市象征,也是原理性抽象的代表作(图4)。它由两个环形铬镍合金钢柱组成,曲线形的钢柱,给人以两个人挽着胳膊握着手的感觉。环形的钢柱又是不完整的,朝向天空的地方断裂开了,又像给纪念教堂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外环。钢柱内联外分,有形体的分裂不能阻止内心相连的寓意。以城市命名的雕塑非常少见,分裂与统一,曾在德国历史中一再上演,也无声地凝固在这座静默的雕塑中。这座表现“统一与分裂”的雕塑是对柏林最好的诠释,统一与分裂,历史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与“统一与分裂”的主题环环相扣。
3.抽象与具象的综合分析原则
在哲学里,“抽象化”是一种将观念抽离原本客体的思想过程,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化使用了简单的手法,将具体的细节保留成含糊或无定义的形象。因此对于抽象事物的有效理解需要有某种直觉或共同的经验基础。
相对于城市雕塑理性结构的具象表现形式而言,抽象的感性创造动力是其传播文化的主要内在驱动。不论是雕塑还是其他艺术形态,作为结构存在的具象形态都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因为其构成必然是相对单一的存在形式,其构成法则是具有逻辑分析特征的设计法则。而抽象创造的过程则相反,对形式分析的原理和法则在抽象的雕塑创造行为过程与概念解读中将失去意义,如果没有抽象动力的注入,城市雕塑的结构就会成为束缚自身内涵的限制因素。城市雕塑在以视觉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情况下,其抽象的思维表达则是通过对文化的隐喻、象征与抽象及概括来表现的。
通过视觉形象呈现其思想观念的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上亦受限于文化潮流与技术的发展,如在现代城市中频繁出现的抽象化城市雕塑作品,其存在的基础是现代构成技术及几何式材料的广泛应用。在现代城市中由于抽象意识的强大影响,相比于传统式的具象化雕塑,抽象形式的表达更具有不可争议性,但这不应是雕塑自我发展的主动选择,因为相对于科学与哲学而言,城市雕塑艺术的创作应更多地依靠对文化感性的潜在认知而非技术与所谓的潮流因素的影响。所以当城市雕塑在传达文化时,其抽象意义下的思维认知应远大于其具象的形态感受。在目前的城市雕塑创造中,具象的内涵与抽象的形式是极难把握的创作平衡点。一方面由于抽象作品不能较清晰的表达设计思想而被大众所诟病与冷落,另一方面公众对城市雕塑表现的抽象界限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城市雕塑应该是在平衡二者关系基础上对建构与传播文化的诠释。现代城市雕塑应该积极探索在抽象与具象、形式与内涵的平衡中实现公众通过雕塑对城市文化与景观内涵的解读。
亨利·摩尔(Henry Moore)运用孔洞技术这一表现形式来传达内在隐义,获得了抽象与具象间的一种平衡。孔洞的运用打破了“雕塑是被空间所包围着的实体”这样一个西方传统雕塑的固有概念,让空间穿透雕塑,使空间成为实体的一部分,让雕塑与空间融为一体。从空虚角度来看,摩尔的人体雕刻与毕加索的支离破碎的人体绘画在精神含义上具有异曲同工之意。《母与子》是摩尔创作中最主要的主题之一(图5),他虽然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抽象变形手法,但表达的永远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敬和温暖的亲情。这组《母与子》雕塑被安放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一隅,透过教堂上方的窗户,阳光洒在雕塑柔和的曲线上,让人感受这怀抱幼子的母亲的柔情与细腻,而抽象的表达手法给人更多的思考与遐想。
图5 母与子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四、抽象性城市雕塑的内涵辨析途径
普遍抽象分析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一种认知方法。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具体的、复杂的。科学抽象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本质隐射现象的逻辑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把理性认知向前推进,使客观存在的具体关系在思维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也就是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在具体到抽象的基础上,由易而难,一步步具体化。因此,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时,也必须运用思维的抽象能力。
抽象作为一种科学分析方法被人们在多领域中广泛应用。它的实质是基于:分离—提纯—简略的研究方法出发,把抽象理解为提取某一特性并进行分析论证的思维过程。抽象分析法通过对各种基于经验过程的事实分析以提取研究对象的重要特性 (普遍规律与因果关系)并进行论证,从而对抽象化的研究对象进行解读。在对城市雕塑的内涵解读中运用该原则进行分析是正确理解其抽象意义的有效途径。
1.分离
运用普遍抽象分析法解读城市雕塑,首要是进行分离解读,所谓分离解读是将雕塑与雕塑相关联事物的分离,脱离形象本身去了解背后的内涵。这是抽象分析的第—个环节。因为对抽象雕塑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本体的研究对象,而抽象雕塑就其现实基础而言,一般总是处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是以雕塑为形态的,复杂关系中的一部分。对城市雕塑具体的解析不可能对其所有背景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解读,所以必须对雕塑本体进行基于分离为前提的基础性解析,而分离本身即是抽象分析的一部分。
2.提纯
在对分离为前提进行初步解析的基础上对城市雕塑的设计内涵进行提纯,就是在对其分析的过程中排除模糊基本过程、掩盖普遍规律的干扰因素,从而在相对纯粹的条件下对雕塑进行解读。作为某一特定形态出现的城市雕塑,其实际存在的具体表现是复杂的,有较多限制、影响甚至是错误性的干扰因素。如果不对雕塑形态本身进行合理的纯化,就难以揭示其思想核心与设计内涵。
3.简化
简化就是在纯态研究结果下对雕塑分析所进行的一种简化处理,或者说是对分析结果的一种简化式表述。它是抽象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城市雕塑抽象解读的简化包含两部分,其一在分析过程中,对复杂问题作简化的提炼,其过程本身亦是一种抽象。其二对于所分析内容的表达也是相对独立的简化过程。因为不论是对于分析的定性表述还是在表述中的定量分析,都应该撇开那些非本质的因素,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很好把握雕塑的基本内涵与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五、总结
对于抽象性城市雕塑的界定,需要从两个维度去解释。首先是抽象性,它是相对于具象性来说的。它是超出现实之外的境界,不被具体形状的形态所束缚,是对灵魂深处的表达。抽象雕塑往往比具象雕塑更能表达精神方面的深层内涵。其次,作为城市雕塑,也被称为室外雕塑,是相对于室内雕塑而言的。城市雕塑不仅需要关注雕塑本身所表达的意境,还要与雕塑放置的环境完美融合,共同表达雕塑的主题与内涵。既有本体性,又有场所性,还具有公众性,往往会成为城市的名片。
城市雕塑传承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是时代艺术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观念的一大集成,亦是城市社会进步文明表现的承载体。随着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城市雕塑也在进行着新的变革,在雕塑中融入了声、光、电等新科技元素,从视觉和听觉等多角度强化其外在表现性,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的感官。在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中也由感性到理性,充分展开了深度与广度的建设实践,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城市雕塑,在实践中如何探寻其抽象内涵的分析方法,就具有更深刻而迫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