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治理PPP模式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评价研究

2019-04-01任志涛韦畅

科学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PPP模式

任志涛 韦畅

摘要:PPP模式共生网络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项目建设与运营中的各种波动将会威胁共生合作网络的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共生网络弹性体现出来的正向能力对PPP项目发展具有极大影响,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进行评价与管理。通过建立网络弹性能力评价框架,对已有PPP智慧生态治理项目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有25%的人认为PPP智慧生态治理项目共生网络弹性能力很高,31.7%的人则认为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较高。本文认为将此结果推广至PPP智慧生态治理体制中,一方面能够丰富共生网络弹性能力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能够深化生态治理供给体制改革,建立多维的现代化弹性治理体系。

关键词:弹性能力评价;PPP模式;共生网络;智慧生态治理

中图分类号:F28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9.01.011

0    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智慧生态治理供给政策的改革,市场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智慧生态治理配置中,然而智慧生态治理项目在建设模式、资金投入、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难点,将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纳入智慧生态项目供给中具有能够在解决政府资金缺口的同时,帮助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优势。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PPP共生网络能够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整合协调各方有效资源,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PPP共生网络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会影响甚至改变共生网络的发展轨迹。因此,在动荡多变的环境下,PPP共生网络在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所表现出来的弹性能力,为PPP共生网络的行为演化和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视角。一方面,PPP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评价分析能够为共生网络构建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冲击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共生网络弹性能力理论研究有助于深化智慧生态治理中政府和其他合作者之间的协作伙伴关系,所以本文认为对PPP共生网络弹性能力的研究是深远且必要的。

1    理论基础

Holling 将弹性概念引入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研究,认为弹性是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以后恢复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1]。以 Holling 的研究为起点,弹性概念逐渐被诸多研究领域所引用并根据不同的立场进行丰富定义。

在弹性概念界定方面,Chopra SS 和 V Khanna 认为弹性作为一种正向驱动力对于系统吸收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稳定作用[2]。Tóth BI 将弹性理念归纳为一种合理且资源畅通的整合组织框架[3]。Ruiz-Martin C、Edson MC 等发现在系统组织活动周期内,弹性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增强的、正面的、具有包容性的能力,弹性的提高可以增强组织的灵活性、效率性和环境敏感性[4-5]。Sterbenz 等将网络弹性定义为在面对攻击、大面积危机甚至失败时网络仍能提供原有服务的能力并构建了防御-反应-补救-恢复弹性控制环[6]。Simmie J 和 R Boschma 从产业、网络、组织层面整合分析得出弹性较高的系统内部组织具有异质性高、连接紧密等特点[7-8]。Rauch J 等分别从企业弹性和城市弹性的角度剖析,认为具有弹性的网络是将多中心治理与协同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纵向的、横向的或者纵横结合的、高度弹性化的协同性组织网络[9-12]。

从弹性评价方面,王丽平、栾慧明强调强化网络内外部整合弹性机制可以降低网络联动脆弱性[13]。Gabler CB 等分别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的BA网络模型和度分布服从指数分布的随机网络模型进行了研究[14],结果验证了复杂网络在一定的参数摄动下,维持其它某些性能的魯棒性和脆弱性。岳增慧,方曙运用失效策略从科研合作网络角度对网络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15]。郑艳将弹性城市理念与低碳理念相融合,以社区为切入点探究了低碳弹性城市的发展路径[16]。黄晓军和黄馨基于弹性思维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提出了弹性城市规划的逻辑思路[17]。吕文栋等认为企业组织的弹性能力可从认知弹性、行为弹性和情景弹性三个方面进行测度评价[18]。Pal 等构建的组织弹性概念模型主要从资源充足性、动态竞争力、学习和文化三个维度对组织弹性进行评价[19]。Akgünand Keskin 进一步从九个方面测度组织弹性,具体包括:竞争导向、组织理念建构、资源多样性、操作性习惯、准备充分性、心理安全、社会资本、权力分配架构、资源网络[20]。柯昌英和王宗容构建了组织管理弹性、研发设计弹性、采购弹性、质量管理弹性、物流弹性、生产弹性、营销弹性等企业组织弹性评价指标[21]。王海军等从不同角度和模型出发建立了供应链弹性评价体系[22-27]。

整体看来,弹性研究维度多层且涉及不同学科甚至出现了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运用的现象,但以PPP共生网络模式为视角研究网络弹性能力的研究较少,基于智慧生态治理为背景研究共生网络弹性评价的文章也并不多见。本文对于PPP模式共生网络弹性评价研究一方面能够丰富弹性理论,另一方面也为PPP研究内容提供新的视角。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以Gabler CB[16]、Sterbenz[7]等人验证的网络弹性为基础,将网络弹性能力定义为:以特定连接组成的网络系统在面对压力、冲击或波动时所展现出来的有效抵御、环境适应、恢复发展的正向能力。

2     网络弹性能力评价框架

在探究网络弹性能力之前本文认为应该明确PPP 模式及其共生网络概念。PPP 即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提供公共服务,以特许经营权为基础,以资源流动为导向,通过契约约束双方权利和义务,彼此之间形成的共生合作网络结构。

由共生网络结构可知:PPP 共生网络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平等网络结构,各方之间以契约约束、市场条件、信息沟通等方式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由于来自内外界使网络连接中断或者行动失败风险存在,在面对风险时共生网络所展现出来的弹性能力能够有效缓解和抵御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共生网络弹性能力反应了共生网络面对压力和干扰时,网络个体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在网络发生变形后,恢复到初始或逐渐发展至理想状态且在此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向能力。在分析相关文献共生网络弹性能力概念基础上,本文认为共生网络弹性能力应具备抵御力、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三种主要特性,并在 Jabareen[28]的弹性评价框架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与评价指标设置,本文以网络结构分析-网络脆弱性分析-网络环境背景分析-网络弹性管理分析四个方面为基础设置网络弹性评价框架,如表1所示。

2.1   网络结构分析

网络由网络节点(网络单元)、网络连接两个基础部分组成,与传统的垂直型结构相比,网络型结构强调各个网络单元之间的多维联系,PPP 模式的共生网络本质是一种合作网络,政府-社会资本-公众与社会组织各个网络节点组成以资源交互、契约约束连接起来的共生网络。有效弹性体现在共生网络的整体均衡,要求每一个网络单元本身具有较强的自弹性能力,而网络连接强调的是横纵两方向的资源共享与交互,横向资源包含了信息、资本、人力等网络发展基本要素,纵向资源指的是政府主导下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契约约束,两方面资源的交互利用使得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具有稳定性,使得整体网络能在特定连接下实现弹性正向能力。

2.2   网络脆弱性分析

本文认为 PPP 共生网络内部的网络单元、网络连接、利益分歧、不完全契约等脆弱点,外部金融财务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资源供给风险、不可控灾害风险等是影响网络脆弱性的主要因素。黄晓军等人在社会组织系统维度下认为脆弱性是“暴露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扰动下的社会系统,由于自身的敏感性特征和缺乏对不利扰动的应对能力而使系统受到的负面影响或损害状态”[29]。网络脆弱性和网络弹性是相背出现的概念,弹性能力越高的网络脆弱性越低,通过分析网络脆弱性能够找寻提升网络弹性能力的路径,具有重要分析意义。

2.3   网络环境背景分析

在现阶段大力推广 PPP 模式的大背景之下,PPP共生网络所处的法律、政策、市场背景条件一方面加快了 PPP 模式进入各领域的速度,另一方面,环境条件的不完善也使部分 PPP 项目难以落地。如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推进,PPP 模式将会进入到更多社会福利的项目中,而在此过程中的市场条件、政策法规、政府信息公开都将影响 PPP 共生网络弹性能力的演化和发展。

2.4   网络弹性管理分析

要使网络弹性能力保持稳定,在对网络弹性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维护的同时还需要在 PPP 模式内建立起弹性的管理思维。网络弹性管理體系需要共生网络形成共同弹性治理目标、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重质重量的运行方式。从网络内部来说加强网络单元的个体弹性、增加资源的有效流通、丰富契约的柔性程度等方式;从网络外部来看,针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同时加强 PPP 模式的治理理念和手段现代化都可以影响网络弹性能力。

从弹性评价框架中的四个方面来看,各方面的评价分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共生网络弹性能力的评价是涉及多方面、多维度、多角色且相互交叉的评价过程。

3    网络弹性能力评价方法

3.1   熵值法内涵

熵是度量系统不确定程度的概念,从信息熵的角度出发,系统包含的信息量越大,不确定程度越低则信息熵的值越小。熵值法评价指标在竞争意义上的激烈程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剔除了主观因素影响成分,是确定系统权重的有效方法。熵值法的一般过程如下:

本文使用的是改进后的熵值公式,因为在对数据频数进行分析后0数较多,而0对结果没有意义,所以在取对数时加1。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内涵

在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时,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很好的将不确定的语言转化为确定的数值,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的转换方法可以解决被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无法准确度量而只能用自然语言进行模糊评价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下:

4)确定评价对象的模糊权向量

模糊评价中所使用的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评分法、加权平均法等,本文使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评价对象X对应的权重数得到权重数集A。

5)对多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由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

6)对结果进行分析

处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通常用两种方法:最大隶属度原则和加权平均原则。

3.3    数据分析

本研究选择某PPP智慧生态流域治理项目作为本文的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对此项目中的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共53人进行访谈以了解此项目共生网络基本概况,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要求被调查者对此共生合作网络弹性能力进行评价,问卷内容以本文提出的网络弹性评价体系为基础,针对三级指标下设“特别紧密、比较紧密、一般、不紧密、特别不紧密”、“能力很高、能力较高、能力一般、能力较低、能力很低”等评价语境集,并采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将评价语境转换为指标权重进行网络弹性评价指标定量分析。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所得数据的初始权重(表2)

2)计算二级、三级指标权重(表3)

其中二级指标权重等于三级指标权重均值,对二、三级指标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公式为:

在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后对所得指标进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1)构建模糊因素矩阵,此处矩阵过多不一一列出。

2)按照模糊合成算子 其中  代表取小, 代表取大,计算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3)用相同的方法计算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和一级综合评价,最后得到如下矩阵:

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0.250,0.317,0.317,0.116,0.000),因此在被调查者中25%的人认为此项目共生网络弹性能力很高,31.7%的人认为此项目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较高,31.7%的人认为此共生网络弹性能力一般,11.6%的人认为此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较低。认为能力很低的比例为0。

4    结论

本文针对PPP模式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评价问题采取设计评价框架,利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的定量模型进行整体分析。结论如下:

1)本文对已提出的网络弹性能力评价框架进行改进,设计了网络结构分析-网络脆弱性分析-网络环境背景分析-网络弹性管理分析内外四部分评价框架,下设多级指标体系全面评价PPP共生网络弹性能力。

2)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27%的受访者认为網络外部环境背景对共生网络弹性能力具有影响,34.3%认为网络弹性管理体系的构建对共生弹性网络能力是重要的,所以本文认为可以从优化外部政策体系和市场条件,内部建立完善的弹性治理体系和思维两条路径对网络弹性能力进行提升。

3)本文以问卷访谈形式获得针对智慧生态项目的网络弹性能力评价数据,采用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有25%的人认为此项目共生网络弹性能力很高,31.7%的人认为此项目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较高,31.7%的人认为此共生网络弹性能力一般,11.6%的人认为此共生网络弹性能力较低。认为能力很低的比例为0。

从弹性评价框架四方面来看,各方面的评价分析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共生网络弹性能力的评价是涉及多方面、多维度、多角色且相互交叉的评价过程。针对智慧生态PPP项目的网络弹性能力评价具有较大的示范意义,为PPP模式在智慧生态治理领域中的推广及发展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并为发展现代化弹性治理提供新的思维变革。

参考文献:

[1] Holling C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 Systematics,1973,4(4):1-23.

[2] Chopra SS,Khanna V.Understandingresiliencein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insights from network analysis.[J].Journal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4, 141(141C):86.

[3] Tóth BI.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s, empirics and a critical review[J]. Miscellanea Geographica,2015,19(3):70-75.

[4] Ruiz-Martin C,Lopez-Paredes A,Wainer G. What we know and do not know about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J].2018,6(1):11.

[5] Edson MC. Group Development: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perspective[C].Proceedings of the 5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ystems Sciences,Waterloo,Canada,2010,7

[6] Sterbenz JPG, ?etinkaya E K, Hameed M A, et al. Evaluation of network resilience, survivability, and disruption tolerance: analysis, topology generation,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J].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2013,52(2):705-736.

[7] 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0,3(1):27-43.

[8] Boschma R.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 Regional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2015, 49(5): 733-751.

[9] Rauch J, Kondev J, Sanchez A. Cooperators trade off 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in public goods games.[J].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2017,14(127): 20160967.

[10] 戴天婧,汤谷良,彭家钧.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组织结构倒置与新型管理控制系统嵌入——基于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探索型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2(2): 128-138.

[11] 罗明新,马钦海,胡彦斌.政治关联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研发投资的中介作用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3, 31(6): 938-947.

[12] 杨敏行,黄波,崔翀,等.基于韧性城市理论的灾害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1): 48-55.

[13] 王丽平,栾慧明.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联动脆弱性与解决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 34(23): 84-91.

[14] Gabler CB, Richey RG, Stewart GT. Disaster Resilience Through Public–Private Short‐Term Collabor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17,38(2).

[15] 岳增慧,方曙.科研合作网络弹性研究与实证[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1):86-89,95.

[16] 郑艳,王文军,潘家华.低碳韧性城市:理念、途径与政策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3): 10-14.

[17] 黄晓军,黄馨.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J].城市规划,2015, 39(2): 50-56.

[18] 吕文栋,田丹,赵杨.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回顾与拓展[J].科学决策, 2015(3): 1-27.

[19] PalR, TorstenssonH, Mattila H.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in Economic Crises—An Empirical Study of Swedish Textile and Clothing S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4,147: 410-428.

[20] Akgün AE,KeskinK.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Capacity and Firm 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4, 52(23): 6918-6937.

[21] 柯昌英,王宗容.经济发展降速时企业弹性及其评价研究[J].理论月刊, 2013(6): 136-139.

[22] 王海军, 谭洁, 姬笑微. 政府奖惩下供应链复原能力提升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运筹与管理, 2017, 26(12): 9-16.

[23] 王宇奇,高岩,滕春贤.扰动下的供应链弹性研究回顾与拓展[J].管理评论, 2017, 29(12): 204-216.

[24] 孔繁辉,李健.供应中断风险下OEM供应链弹性运作与提升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 2018, 26(2): 152-159.

[25] 王薇薇,洪跃,张在房.服务型制造混合供应链的稳定性及弹性评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8, 24(1): 203-212.

[26] 王鹏程,李建标.自愿性信息披露、媒体治理与市场效率——基于盈利预测披露的实验研究[J].企业经济,2018(1):60-68.

[27] 张浩,王明坤.O2O模式下供应链失效风险识别模型及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16, 28(11): 2747-2755.

[28] Jabareen Y. Planning the resilient city: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risk[J].Cities, 2013, 31(2): 220-229.

[29] 黃晓军,黄馨,崔彩兰,等.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1): 1512-1525.

猜你喜欢

PPP模式
PPP模式在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与海绵城市债
株洲推行PPP投融资模式的思路
国外PPP模式之借鉴研究
PPP模式下养老地产融资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关于我国PPP项目管理方案的策划与研究
浅谈兰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