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9-04-01李云枝
摘 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和实施者,二者应在教育实践中统筹起来,实现相互弥补的协同共进。本文阐述了二者协同育人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困境,试图构建符合高校实际情况且富有生机的协同育人机制,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专业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協同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不仅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的作用,其他专业老师与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意义
(一)二者协同育人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必然要求
它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系统优化、创新突破,实现二者工作能力和育人水平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二者协同配合,合力育人,要求两支队伍需要各自补充双方工作的有关知识,从而提高各自的综合能力,促进两支队伍的全面发展,加深对双方工作的了解,互相支持,对育人氛围的和谐构建大有裨益。同时,二者的协同配合,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主题实践等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共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二)二者协同育人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不断开放,多元文化的激荡,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探索多层面的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三)二者协同育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经验不足仍然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的问题。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会出现适应、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困惑,通常这些问题很少单一出现,往往是相互交错,彼此影响,单靠一方力量难以有效帮助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把学生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关照学生、思想引领学生。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则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目前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困境
(一)思想意识不协同
二者缺少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任务意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多专业教师认为其针对学生的主要责任是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范畴,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方法、手段更是知之甚少。事实上,二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授专业知识仅是专业教师教学功能的一部分,专业教师还要利用与学生接触多的天然优势开展第二课堂、进行隐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所学专业了解不多,也要根据学科设置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二者形成育人合力。
(二)体制机制不协同
由于一些高校考核机制的倾向性明显,重科研,轻育人,科研成果在专业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资源分配的考量指标中所占比例过大,忽视了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人格影响和道德品质的考核,未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统筹考虑,导致专业教师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科研,不注重教学质量,更懒得分散精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者的考核机制没有形成交叉点,缺乏相应的利益考核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不协同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没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遵循当代大学生思想规律,其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重共性,轻个性,重说教,轻体验。在理论上没有理清、在实践中没有解决好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参与到第一课堂的思路不清晰,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动力不足,二者之间缺少沟通的平台,工作方式、内容相对独立,形不成合力,实现不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发挥不了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势。
三、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模式构建
(一)提升育人意识,增强育人能力
在高校中,专业教师数量多,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发挥好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提升这支队伍的思想意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培训,增强二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引进高素质的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选聘一批有热情、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等优化两支队伍结构,明确专业教师在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的具体任务、角色,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为实现协同育人提供人力保障。
(二)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学校、学院通过创建二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交流平台,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来,在第二课堂中,一方面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一方面在与学生深入接触中言传身教,发挥人格魅力的作用,让学生触摸到课堂之外的老师的人格修养,与教育和影响于无形中。制定定期会议交流制度,互相分享、借鉴学习各自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课教师微信交流群,适时互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沟通,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教育效果。
(三)建立规章制度,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联动机制、大学生本科生导师制度、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专业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以此保证二者之间交流合作的渠道畅通、便捷高效,督促和推进二者在协同配合时有章可循,有效落實,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全员育人的过程。
(四)健全考核机制,激发协同动力
将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量化,健全考核机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可以折合课时量或物质奖励,同时纳入职务晋升、评优评奖、职称评聘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思政工作者考核机制中,作为评优评奖、职务晋升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样,分别从两支队伍的切身利益出发,构建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考核机制,激发二者协同配合的动力。
(五)构建协同模式,形成育人合力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并不是二者职责的简单叠加。二者协同培育的对象和落脚点是学生,要将涉及到的各种关系梳理清楚,厘清各自职责,发挥协同作用,激发各方活力,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教师、大学生“三位一体”多维度、立体交叉的协同模式。调动学生主动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沟通的积极性,建立三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完善三者之间的监督互评制度,使三者既能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困境,必须挖掘各层次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将专业教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罗薇薇.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亚太教育,2016(09).
[2]宿林林,李璐,张秋红.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33).
[3]高远,李明建.论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J].江苏高教,2016(03).
[4]吴晓璇.高职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04).
[5]刘兵勇,王雅静,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02).
[6]方璇.新常态下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5(39).
[7]刘兵勇,王雅静,齐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蕴涵、价值与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2014(07).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2004-10.
作者简介
李云枝(1978—),女,汉族,籍贯:山东滨州,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