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2019-04-01胡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言传意会语文阅读教学

胡君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架起“意会”和“言传”的桥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迅速而准确的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因此,此命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文按照以下框架展开研究,首先从“意会”与“言传”的含义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中“意会”与“言传”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阐释。其次通过课堂观察以及教学实践发现了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靠学生自己去揣摩领悟,不能通过语言来传达,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模式了;教师教学淡化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学生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难以将作者的“言”还原为“意”,教师教学忽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进行适时有效的“言传”指导 学生的思维难以深入,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培养,“意会”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最后,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途径,即试图从修辞学、朗读法、心理学、多媒体四个途径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科学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意会” “言传” 科学性

一、“意会”与“言传”的含义

“意会”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用心去感悟,在头脑中形成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意境,使自己身临其境的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会”主要是通过“移情”、“反思”、“融合”等形式来表现的,意会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与主体性。从语文阅读的价值取向出发,它主要针对的是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自主感悟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言传”主要是指用言语来表达或者是传授,主要表现教师通过语言为学生传授经验;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发表观点;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语文阅读的价值指向出发,言传主要针对的是文章的表层意思,更注重的是阅读的有基础性和工具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会”与“言传”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将阅读获得的“言”还原为“意”。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读者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并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有了深刻的感悟。文本中的文字信息就是作者的“言”,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将作者的“言”还原为“意”的过程。

二是学生将教师的“言”转化为“意”。语文阅读教学是不断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也就是学生需要接收到的信息,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有一些较难的内容,学生不能准确意会,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于是学生就还得通过教师的“言传”来对阅讀文本进行意会,学生与教学文本之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所以教师“言传”的指导就是要为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对阅读文本中作者的言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学生将教师的 “言”转化为“意”。

三是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意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和课文的思想内涵,然后再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会”与“言传”,既包含了学生与教师通过阅读将阅读文本的“言传”还原为“意”,也包含了学生通过教师“言传”的有效指导准确的把握了作者“意”,同时包含了对文本中作者反映出来的“意”的表达。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言传为抓手意会为旨归,努力构建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然而,无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复习课,还是最后的考试测验结果,都使教师和学生深感棘手和尴尬:教学效果不明显,复习效率低下,考查成绩不理想等问题一直深深困扰着教师和学生。

(一)学生难以“意会”

学生们经常苦恼地说,文章内容似乎基本能理解,只能对阅读文本的表层进行“意会”而不能“言传”;有的同学甚至根本无法准确的“意会”,更何谈能够进行“言传”,导致得分率很低。例如《合欢树》一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许多同学读完此文,理解仅到表现母爱这一层次,不能对全文主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够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从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帮助中,学生体会到的也只是作者的善良和爱心。对于文章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却很难把握。甚至有学生认为在老王走后作者对老王来给她送鸡蛋时,她却“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是因为作者想起了老王对他们家人的好,是对故者的思念,完全没有领悟到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二)教师不能适时有效的“言传”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自己无法准确意会,而教师虽然费力讲解,也无法使学生能够走进课文当中,最后只能将知识硬生生的塞给学生。这样无效的“言传”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意会”,而且会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丧失,甚至厌烦。

教师不能适时的进行言传:学生各抒己见时,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想象体验时,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时,没有教师的品词析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丢掉了精要的“言传”指导,学生的思维难以深入,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培养,“意会”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语文阅读学生难以“意会”,教师不能有效言传的原因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平时的考试中阅读题也是占有很大分值。中国有句古话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是说:学习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通过语言来传达,靠的是各人自己去揣摩。《老子》中就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庄子提得更明确,《庄子.天道》中也说“语有贵也:语之所随者,意也。意有所随,不可以言传。”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意会的过程,但这种仅仅只重视意会,忽略言传的教学方式,在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时代,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迅速而准确的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显然是不科学的,它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模式了,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水平。

(二)淡化语文学科的特点

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张扬人文精神,在课堂上大量的堆砌资料,天南海北,任意拓展文本,以为这样就是人文性教育,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学生连最基础的字、词、句保底知识都没学到,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将作者的“言”还原为“意”的。

即使是新课改之后,许多老师为了教学一直沿用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或者是提出一些程式性的问题对学生“满堂问”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重自我讲授, 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精讲细练,从字、词、句、篇到结构特点、内容要素,讲了要点还要讲难点,讲了难点还要讲重点,讲了重点还要讲特点,典型的技术训练,忽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要求, 重知识学习, 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讲的绘声绘色,但是忽略了学生自主“意会”的过程,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低下。

(三)忽视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更加深入,许多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认为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很大程度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会”、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学习主人的地位。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言传”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得以更深层次的“意会”,而不是忽视教师的“言传”指导。

因此,加强语文阅读中的“意会”与“言传”,将其合理利用,努力构建意会与言传的桥梁,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

四、语文阅读教学中架起“意会”与“言传”桥梁的科学途径

(一)运用修辞学,架起“意会”与“言传”桥梁

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刘凤玲在《修辞学与语文教学》中提出“修辞学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是语言运用的法宝,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直接有用的工具学科”。加强修辞知识的学习,重视修辞知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提高。因而,修辞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许多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理解的地方,如果利用修辞学应该就容易理解了。

例如有学生作文里用到“春秋鼎盛”一词,大家都觉得他这个词用的很妙,若是换成“年岁鼎盛”就不是很妙了,这两个词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么為什么用“春秋”很妙,用“年岁”就逊色好多呢?许多同学都有同样的疑问,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合理的答案,甚至是只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解释。在上《桃花源记》这一课时,学生根据注释知道“黄发垂髫”原来指的是老人和小孩,那么又有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黄发”用来指老人,“垂髫”用来指小孩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言传”来指导学生进行“意会”。其实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黄发”指的人因年老头发由白转黄;“垂髫”指的是古代儿童未冠,头发下垂。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并且借代的方法很多种如: 部分可以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教师这样的“言传”学生自然明了: “黄发”老人身体的一部分,“垂髫”是儿童身体的一部分,那么“黄发垂髫”指的就是老人和小孩。“春秋”当然也是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教师给学生这样“言传”学生自可心领神会,那么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再遇到此类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如在鲁迅的《一件小事》中“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学生就明白这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子曰诗云”代指四书五经。可见修辞学可以使语文阅读教学既可以意会,又能一定的言传,是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例如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句话教师和学生都很赞赏,但是学生未必能把作者的“言”转化为“意”。这两个分句中,形式基本是整齐的,把上一个分句的“了”字去掉的话,句式会更加整齐,但是为什么要在上一个分句中加个“了”呢,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呢?许多老师会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熟读精思,认为这样就可以“其义自见”了,许多学生还是无法体会到作者隐藏在文字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光靠学生意会是不行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借助修辞学进行言传:“了”放在句尾是强调句子所有的内容已经完成。也就是说“惨象”已经全都变成了残酷的事实,而比“惨象”更为残忍的“流言”却在接连不断的产生,所以在后面那句中的结尾也不能加上“了”。不仅仅使学生对当时残酷的现实毛骨悚然,更能体会到的是作者作者隐藏在文字中的真情实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悲愤和愤怒。通过修辞学分析,哪怕是只言片语,我们也能依赖一定的语境,读出作者传递的真情实感。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可以借助修辞学来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科学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二)巧用心理学,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奥地利学者理查德·巴姆伯尔杰也曾说过:“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的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合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由此可见,阅读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是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心智活动。而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对鼓舞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教师根据学生发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言传,创造一定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讲解知识短文《词义》时,为了使抽象的“词义”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理发的小故事:“阿凡提为了整治一个理发不给钱的阿訇,先是给他剃了个光头,在刮脸的时候,阿凡提问他:‘你的眉毛要不要?阿訇当然是回答:‘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来给他,阿訇虽然很生气,但是是他自己说要的,所以也没法责怪阿凡提。在刮胡子时,阿凡提又问‘胡子要不要他赶紧说:‘不要!不要!于是阿凡提又毫不犹豫的把阿訇的胡子刮掉了,结果阿訇的头像个剥了皮的鸡蛋。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都哈哈大笑,钱老师马上因势利导的问学生:“阿凡提究竟是怎么让阿訇上当的呢?”钱老师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不仅是学生们燃起来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领悟到了词的多义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有位教师教《中国石拱桥》上课开始时,教师环视一周,进行组织教学,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接着解题(桥一石拱桥一中国石拱桥),通过启发,使学生对新课题、新内容发生兴趣,引起学生无意注意。随后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出生字、新词和难句,或议论、或提问,并进行正字、正音教学,转入有意注意。接着出示赵州桥、卢沟桥的教学图片,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随后分析课文,通过对赵州桥、卢沟桥的造型和结构特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在分析课文中,教师边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边演示有关两桥的电脑多媒体课件,学生听得看得津津有味,也不时有无意注意参加。因此,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将“意会”有效地转化为“言传”时,也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学。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教育心理学,也可以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是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具有科学性、有效性。

(三)善用朗读法,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由于朗读能使耳到、口到、心到,产生强烈的情感,使人身临其境。所以教师范读也是“言传”,学生听老师范读的过程也是“意会”, 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也是学生之间“言传”交流的过程,学生如能够进入角色饱含情感的朗读,把感人的激情读出来,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例如在《观潮》一课中,只第二段就跌宕起伏先写“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倏尔黄烟四起……”接着又写“烟消波静,则一舸无余”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读出诗词感情起伏变化,忽高忽低,千回百转呢?在教师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升、降、曲、直恰当的语调范读, 掌握恰当的重读轻读,,不仅可以使学生被诗词中流露出的情感拨动心弦,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的共鸣,并且还会在头脑中出现与诗词内容相对应的画面,展现出生动、逼真的意境。学生再教师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忽高忽低,千回百转。当语调要明快一些时,作者表现的是活泼、积极向上的感情态度:语调要低沉些时;表示沉痛、悲伤的状态,;语调要舒缓一些时,表示安宁,平靜,舒适状态。如在李白的《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教师范读时语调低沉,迟疑,学生自然很容易体会出这句表达了作者不知路在何方迷茫时的悲愤,在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朗读时,学生更能感同身受的体回到作者对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坚定信心。

善用朗读法进行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使学生能够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善用朗读法,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科学途径。

(四)适用多媒体,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自己无法准确意会,而教师虽然费力引导,也无法使学生能够走进课文当中,最后只能将知识硬生生的塞给学生。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无非是课文中学生自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无法与课文中提到的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是信息联系起来,感悟和想象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思想“抛锚” 的现象 ,给教学造成影响。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增加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表象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信息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理解课文的能力,达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观潮》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时间顺序写的。教师先借用多媒体以视频演示:“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教师巧妙地将课文内容配之声音、图片或是视频,通过对学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的冲击,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钱塘江之潮的雄伟壮观,不仅可以是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也是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另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科学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49-50.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8-216.

[3]王萍.语文课程哲学概论[M].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243-257.

[4]刘凤玲.修辞学与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8-9.

[5]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33.

[6]理查德·巴姆伯尔杰.奥地利阅读教学途径[J].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11).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8]金欣欣.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与改进[J].皖西学院学报,2002(8).

[9]张燕.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8(5).

[10]马云鹏.努力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11]王正玲.阅读教学要着力构建意会与言传的桥梁[J].时代文学,2009(8).

[12]冯石标.意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育学报,2013(2).

[13]林汉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14]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5).

猜你喜欢

言传意会语文阅读教学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浅析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