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与海洋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9-04-01王坤鹏朱亚洲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王坤鹏 朱亚洲

摘 要:本文对高校船舶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船舶海洋工程专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我国船舶海洋工程发展提供大量具有良好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船舶海洋工程 人才培养 创新应用型教育

船舶海洋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工程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船舶海洋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是为沿海及内陆船舶行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当前航运市场持续低迷,导致船舶行业发展艰难。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目标进行积极探索实践。

一、明确船舶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船舶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模式与生产实践人才要求严重脱节。严重缺乏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船舶海洋工程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船舶海洋工程专业办学定位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上海交大为代表的一流船舶类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为掌握船舶性能结构特点的设计研究人才。以江科大为代表的船舶工程院校,其教育模式以现代造船生产工艺设计技术为重点教学,以培养掌握现代造船技术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情况,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应用型船舶海洋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船舶海洋工程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讲授相关专业知识。应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通过培养专业领域影响力的学术骨干,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鼓励现有教师采用企业实践锻炼,行业技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建立企业工程师兼职教师队伍,让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高校船舶工程专业学质量水平。

三、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理论教学内容,应注重将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不断优化整合高校船舶海洋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兼顾本专业特色,强化理论基础,从注重实践能力等培养要求出发,形成专业基础牢固,理实紧密结合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在船舶性能,现代造船技术与船舶结构模块中突出现代造船技术课程模块,增设船舶设计,船舶涂装等现代造船技术模块新课程。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现代造船技术。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强化实践教育活动

针对当前高校教学实验资源,结合船舶海洋工程课程特点,增设设计性实验与课程内容,配置足数的船舶生产设计软件与实验室设备。购置与现代造船技术课程模块相关的工程专业设计软件,培养学生船舶设计软件与船舶建造工程应用能力。保证学生熟练掌握生产设计软件的应用。

促成学校与地区船舶建造企业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能力水平。可采用校外实习分批次,校内外实习相结合等多方式的实习模式。根据不同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使学生按各自发展需求到企业完成校外实习。采用仿真模型拆装测绘等方式进行校内实习。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促使学生迅速全面了解船舶建造整体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开展产学研教学模式

从船舶设计建造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中拟定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单位实际情况紧密结合。采用毕业设计双导师方式,由签约单位与学校各派出人员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使学生受到更加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发挥职业环境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立市场化运作的船舶工程技术公司作为工程中心市场化载体,以工程中心为载体,吸纳高校研究生与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模式的船舶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体系。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作为实习辅导员,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聘請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开展课程设计,让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专业发展方向定位等人才培养计划工作中。将企业的生产经验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学校培养行业需求适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对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技能培养,达到理实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效果。

结语

船舶海洋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我国海洋工程建设发展,船舶海洋工程行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对新时期高校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理论探索,通过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形成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机制,满足企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罗霁,陈洁.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优化[J].传播力研究,2018,2(11):205-206.

[2]徐红,于海滨,刘敬彪.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1):65-69.

作者简介

王坤鹏(1986.11—),男,汉族,籍贯:山东青岛,博士,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船舶与海洋工程。

朱亚洲(1982.12—),男,汉族,籍贯:江苏盐城,博士,毕业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讲师,船舶与海洋工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