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初探
2019-04-01张颜
张颜
摘 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 “五个对接”,实现学校与幼儿园对接、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对接,作者结合所在学院的产教融合现状,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为例,从课堂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两个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产教融合;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模式;岗位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5-0078-02
一、产教融合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总体安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大格局,推动了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近年来,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积极响应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与我校幼教集团下属的幼儿园进行深入合作,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笔者结合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纵观本课程传统的教学,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繁多,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课时不够;偏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教学方式单一,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评价方式单一,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我校实施改革之前及改革初期,本课程的教学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问题。我校在实行产教融合、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之初,发现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本应掌握的保教知识和能力缺乏,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三、教学改革探究
对职业院校来说,实行产教融合要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即学校与幼儿园对接,就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而言,即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对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围绕课堂教学与工作岗位如何对接的问题深入开展,使教育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探究。
(一)产教融合中,如何“教”与“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1.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内容繁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摒弃此前的学科体系,淡化理论性知识,强化应用性、针对性强的实践性内容,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理论够用,强调实训实践”的原则。
根据高职高专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保育工作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课程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选择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内容,突出与幼儿一日生活和幼儿园保教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的重要性,并结合幼儿园的工作岗位需要、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每一个教学模块要设置相应的实训内容。同时,将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与教师资格证考试及保育员资格证考试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習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后,可以顺利地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和保育员资格证考试。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些理论性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进行自学,于课堂上检验自学效果,并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内容的教学。例如,“学前儿童营养卫生与保健”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营养学方面的知识,预先了解各种营养素的作用和食物来源。课堂教学应重点围绕幼儿膳食特点及配制等方面展开,本章节的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实地调查幼儿园一周食谱,并实现培养学生自制幼儿园一周食谱的能力目标。
2.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结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坚持启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教、学、做”一体化。
首先是知识学习,在本环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自学和教师讲解等方式,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初步认知。其次是技能训练,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为学生安排相应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训练项目,如展板制作、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报告等,实现理论知识向技能的初步转化。最后是实践提升,在教学中应安排学生在仿真教学环境模拟演习,或直接深入幼儿园见习、实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训练技能与幼儿园实际工作内容紧密联系,真正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在教学手段上要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PPT课件、视频、微课、学习网站等。同时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引导、直观演示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例如,在“托幼机构常见意外的处理”这一章节,可以为学生设置托幼机构常见的事故场景,让学生扮演保育员或幼儿教师进行现场演练,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出正确的处理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达到让其具备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3.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应一改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要形式、以期末考试分数为衡量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的评价方式,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过程性评价应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况、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实习表现等,此外,评价主体除教师评价,还应当引入实习单位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和增加评价主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学习效果,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二)产教融合中,如何“做”与“学”——岗位实习的探究
1.完善实习手册,明确实习要求
在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实习之前,对于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因此需要制订切实可行、方便学生操作使用的实习手册,并在学生去幼儿园实习前,向他们详细解释其内容及要求,使学生明确目的,知道应该看什么、怎么看,特别强调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保教结合点在哪、应怎么做,确保其在实习工作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实习手册的内容应根据一日生活的保教内容来制订,在课本已列出相应实训项目并简要展开的基础上,手册还应该有更为具体的提示、更为详细的步骤说明等,同时结合幼儿园岗位的需要,根据幼儿园工作中对各岗位的要求制订表格,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实践等完成这些项目。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手册内容,包括幼儿园一周食谱、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工作内容观察记录表、幼儿园设备消毒要求记录表、幼儿一日作息观察记录表等。通过完成这些观察记录表,学生对实习过程会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要求,提升保育能力,实现在“做”中“学”。
2.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实践过程的指导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了理论上的学习和初步的课堂实践,但实际的工作岗位又是另一回事。尤其大部分学生自身的自理能力就不强,到幼儿园后,实习初期还需要适应,而且他们很可能会对幼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不明白保育和教育的结合点在哪儿。因此在学生下幼儿园保育见习、实习期间,应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实践过程的指导。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定期进行实地指导,了解学生在实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解答;更重要的是实习指导老师(幼儿园老师和保育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手把手地教,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开展各项工作。实习期间,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应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实习情况,解决学生问题,使学生通过实习掌握岗位需求的各项技能。
四、“以岗定学,产教融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产教融合,一方面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专业教师要深入岗位,了解岗位需求,找到教学的重点要点,实行任务、项目教学,为学生见习、实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形成长期有效的学习模式。学生从课堂走上岗位,将理论应用实践,并从见习、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岗位能力;专业教师入园指导,收集问题、解决问题,再将这些实习中的问题和新的岗位需求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教学效果螺旋式上升,更好地实现“以岗定学,产教融合”。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传统教学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的背景,从课堂教学和岗位实习两个方面来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的路径。改革后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满足岗位需求、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坚持“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岗位实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升华,学生可在“做”中“学”,而教师要走出课堂、走进岗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收集一手材料和鲜活案例,提供活页教材。本文以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改革为例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的改革亦可从课堂教学和岗位实习两个环节入手进行,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的“五个对接”。
参考文献:
[1]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2]李雨姝.浅析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理导航,2016(8):7-8.
[3]陈能新.學前教育大专生《学前卫生学》保育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1):108-109.
[4]谭 文.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培训,2016(1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