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对胶莱运河的治理
2019-04-01董依含
董依含
摘要:元世祖定都燕京,为保证北方用食,尝试多种方式把粮食运往北方。因海运成本低廉,所以大为兴盛。“风涛不渊,粮船漂溺者无岁无之,间亦有船坏而弃其米者”,山东半岛东段海道极险,为避开“成山之险”,元朝开始开凿胶莱河,胶莱运河对元朝漕运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世存在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元朝 胶莱运河 治理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106-02
一、胶莱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历史上无胶莱之称,只有胶水一词,元代开始将胶水北段和沽河南段连接,“凿地三百余里,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胶河,出海仓口,谓之胶莱新河”①。可知胶莱河由人工开凿产生。元代胶莱河属中书省下般阳府路。“是岁改元至元,割邹平属济南路、高苑属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为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取汉县以为名。”②山东东部虽多次被划分入不同的行政区域,但只是名称不同,地界并无变化。胶莱河以平度市姚家村到窝铺村这一区域的河段为分水岭,分别从南北两侧流入大海,经泰沂和崂山丘陵地区。胶莱河是南北双流河海相连的海道,分别为南胶莱河和北胶莱河。其中北胶莱河100公里,流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南胶莱河长30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南北胶莱河大体为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在平原,东北连大泽山,西南携铁橛山,流域内以侵蚀和冲击台为主的堆积地貌,中上游为侵蚀台,干流两侧为冲击台。
区域内呈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温差大且雨量有周期性,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汛期和枯水期變动大。③地形平坦导致温度高于邻区,季风气候使雨量集中于夏季,或是雨多急骤,雨过天晴阳光强烈,或是数日连绵小雨。冬季地表冻裂,地面常有积雪,春季积雪融化,道路泥泞堵塞交通,水位因积雪消融而上涨。④因此河流有极大的伸缩性,有时汪洋一片,有时水源干涸,河道范围不固定,成为本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元代胶莱运河的治理
历史上由国家主持修建(除治河外)的一切土木事业,都与政府利益有关。江南是中国粮食富庶区,粮食产出高于北方。元灭宋后,定都燕京,对北方粮食需求增加,因此农业上需要依靠江南粮食的补给,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几万石的米粮仅凭陆运走几千里十分艰难,非但劳民伤财且旷日持久,一旦国家急需用粮不能及时补给,为了“国有储蓄之富”,疏通运河开凿海道就成为元廷的选择。《元史·食货志》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术士编民之众,无不依靠江南。自丞相伯颜献海运之燕,而江南之粮,尽至于京师者,一岁至三百余万石。民无挽输之劳,而国有储蓄之富并非一代之良法?”⑤胶莱河虽不是当时“南粮北调”的重要航段,却也在一定时期起到了一定作用。
至元九年世祖立燕京为都城,这一决定虽便于统治广阔的土地,但也存在北方粮食不足的困难。经济中心自唐宋就已经动摇,到南宋时,定都杭州,南方已成为当时经济发展中心。“天下岁入粮数总计一千二百十一万四千七百八石,腹里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十九石,江浙行省四百四十九万四千七百八十三石。”⑥江浙面积只有腹里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上却达到全国的百分之三十七,仅田赋就是腹里的两倍,可见当时南北地区农业差异之大。如何将南方物资运往北方成为当时的重要问题。当时京杭大运河受到严重堵塞,元朝没有及时疏通,只是进行了小范围的疏导。因此修凿胶莱河也是为减轻大运河的负担。
至元初年莱州百姓姚演向元廷进言,希望从胶西县城陈邨口到掖县海沧口开通一条途经自家的运河。平民姚演的提议受到了大臣耿仁和尚书阿里等朝廷官员的支持,同时朝廷想开凿胶莱运河缩短海程,将京杭大运河与海运相连形成一个海河相接的水系系统,于是上奏世祖,世祖欣然答应,认为这是一项利国之行。便命姚演为开河大总管,派名将阿八赤往来督视,由于开河工作繁重,世祖拨万锭支持,分兵万人辅佐。运河开凿的同时,在当地开展了风靡全国的屯田运动。“至元十八年六月,命中书省计姚演所领涟、海屯田官给之资与岁入之书,便则罢去。”⑦一年的开凿没有让世祖看到成效且开支花费巨大,使元廷对姚演的工作产生怀疑,由于当时没有比胶莱运河更稳妥的运粮渠道,因此没有终止。至元十八年九月,姚演上书请元廷免去益都、淄莱、宁海的赋税,作为开河经费。财政大臣阿合马认为三州一年的赋税对修河来说过多,但此举省去国库对开河另外拨款,于是同意了。
“至元十九年九月庚申,汰冗官,游显乞罢涟、海州屯田,以其事隶管民官,从其请。”⑧元廷改用当地官员屯田,由于开河进度慢,朝廷开始添加人手,希望运河早日能投入使用,令阿八赤为胶莱海道漕运使,几个月后,运河初具规模,于是进行了小范围的试运。新修的运河用来运输江南的粮食到大都,“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以壮丁万人开神山,立万户府以总之。”⑨至元二十年(1283年)较好的效果使得世祖同意第二年继续修凿,但不久以神山河为主的胶莱运河就出现了泥沙淤积导致船只受损的问题,阿八赤启用了149只船,经运河将粮食运往大都时,104只损坏。⑩这引起很大争议,当时负责海运的海船万户府认为海河联运非但运量小且劳民伤财,主张以纯海运扭转事态。至元二十六年正月以废罢胶莱海道万户府为标志,废除了这条海河联运线路。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使用以及高难度的工作使百姓苦不堪言。但从宏观讲修河开道成为元代对海运工程技术的重要探索,元代海运事业也得到大发展。
三、胶莱运河废弃原因以及启示
由于政治和开河难度等问题,元廷叫停了对胶莱运河的使用。运河从元1280年修凿到雍正1724年彻底被弃断断续续持续464年。明人认为,元弃胶莱运河主要是南段入海口处“石砑森立,伤船甚多,遂以罢运”11。结合元代情况总结前人观点,现将运河废弃的原因归纳为三:
一是历史上运输道路开凿和发展会一并尝试多种方案,如果一种途径产生困难,另一种途径进展顺利,产生困难的途径会被叫停。胶莱运河是从元代开始受到统治者重视,元初靠京杭大运河辅助陆路运粮,但水陆转运耗费时力又河口淤沙堵塞,影响运输,胶莱运河才被提上日程。后,成功开凿会通河使南北航线贯通,黄河治理初有成效,大运河可以继续通航,元朝海运事业迅速发展,所以胶莱运河不再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二是“出于泰山系和五台山系岩层的支流带有大量沙质冲积物,他们的发源地不远,很快就流入平原,那些粗粒沙砾,因为水流迟缓,负载力弱沉淀入底,流入胶莱河时,除少数河道较直水流较急的水,除白沙河、助水河外都没有沙,河底为泥质”。12胶莱河表层多为淤泥且河底有沙,表层之下是坚硬的岩石层,无论是排淤还是深挖难度都很大,胶莱运河由于不能解决水源不足和泥沙淤积等问题,成为元廷废弃的主要原因。
三是,直接导致胶莱运河叫停是姚演和阿八赤的贪污,他们不能继续参与工程,本就有前科的阿八赤派去交趾安南作战,姚演分配疏通滦河,新的继任者没办法完成他们的工作,加上朝廷对运河开凿的反对者甚多,开发难度和当时阿八赤的严格管理使得百姓叫苦连连,凡此种种直接影响了胶莱运河的命运。至元二十七年朝廷罢“胶莱万户府”,胶莱河停止运粮,开河军士、运量水手及粮船拨为他用,既成之工程因而废置。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山东半岛的交通运输和沿线经济的发展,有人提出重修胶莱运河,利用自然水道,开凿一条低于海平面的运河,将莱州湾与胶州湾相连,进一步发展半岛的海运,改善渤海湾水质。这个建议提出后,胶莱运河再次受到关注,在是否开凿的问题上,人们意见不一。胶莱运河开发难度大等自身问题在科技的大发展下都不难解决。重启后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活、生态等方面的新问题要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是否可以瑕不掩瑜,成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注释:
①宋濂等.食货志一[M]//元史(卷93),中华书局,1976:2364.
②宋濂等.地理志[M]//元史(卷58),中华书局,1373.
③李秀洁.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M].商务印刷出版社,5.
④李秀洁.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M].商务印刷出版社,10.
⑤宋濂等.食货志·海运[M]//元史(卷93).中华书局,2364.
⑥宋濂等.食货志·农桑[M]//元史(卷46).中华书局,第2355页.
⑦宋濂等.世祖本紀[M]//元史(卷11).中华书局,第231页.
⑧宋濂等.世祖本纪[M]//元史(卷11).中华书局,231.
⑨宋濂等.世祖本纪[M]//元史(卷12).中华书局,256.
⑩薛磊.元代的胶莱运河[J].历史教学,2006.
1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部丛刊(三编本),433.
12刘秀洁.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M].商务印书馆,1938:28.
参考文献:
[1]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赖家度.元朝的河漕与海运[J].历史教学,1985.
[3]元典章[M].陈高华等点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4]刘秀洁.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部丛刊,三编本,2002.
[6]即墨县志[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
[7]柴岫,李祯.胶莱河流域的自然地理[J].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1957(4).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