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4-01许卫净满雪薇

现代交际 2019年3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乡村振兴

许卫净 满雪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传统乡村治理范式的改变,同时对乡村治理的思维方式、治理策略等提出新的挑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打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村民传统意识,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 乡村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43-02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进程中,农民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种植农业且很少接受教育的人,过去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探究目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治理主体弱化。受传统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一方面,目前乡镇政府的部分工作人员受教育层次相对比较低,对于乡村治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被动治理模式,导致其工作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乡村中基本仅剩老年人及幼童居住。大部分的青年人涌入城市工作,或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城市就业。乡村中的老龄化严重,村民自治组织缺乏年轻血液。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沖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使得乡村治理主体文化意识相对弱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我国的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左右,缺乏年轻血液。他们习惯过去的乡村治理思维,对于新的治理模式接受相对比较缓慢,他们担心新的治理模式会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因此会产生“不作为”现象。其二,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引进人才相对比较困难。本地的青年人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认为家乡就业机会少,缺乏发展机会。其三,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东部一部分乡村地区成为了城乡结合部,城镇化直接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乡村村民的文化意识。

(2)乡村村民意识薄弱。目前居住在乡村的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他们一般受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乡村如何治理促进乡村发展,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由于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分散型的生产活动,因而在观念上比较保守、目光相对比较短浅。部分村民甚至认为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依靠政府就能解决。同时在过去乡村中多数法治宣传活动是由政府推进的,必然法治执行也是经由政府之手。这就造成了乡村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从而使得部分村民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乡村贫困,政府就会一直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村民乡村治理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并无太多联系。目前乡村中部分村民仍然存在“等、靠”思想。他们认为在乡村治理中,政府仍然会采用“大水灌溉”的形式。

乡村村民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乡村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乡村村民为小学学历。尤其乡村中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偏低。第二方面,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乡村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狭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从而养成“等、靠”等思想。

(3)乡村产业经济匮乏。我国大部分的乡村地区,受地理环境、交通、配套等方面的影响,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家畜养殖等维持生活。忽视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从而造成当地乡村资源使用不合理,阻碍乡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即便目前部分乡村地区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但基本呈现出“碎片化”规模相对较小。他们基本是自家经营,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创新意识,从而使得这些“民宿”“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缺乏当地特色,严重阻碍发展。

我国乡村地区产业经济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地处偏僻地带,交通线路相对较少,地形一般多为山地或丘陵,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很难吸引企业进驻乡村投资。二是我国乡村地区村民受到银行贷款等资金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想扩大种植或养殖规模的村民不得不屈于现状。三是我国多数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薄弱。

二、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创新

(1)乡村治理主体多元。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两大主体,但治理能力及绩效不容乐观。因此,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应借鉴其他乡村发展较为快速的经验:一是提高乡镇政府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学习能力。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其他发展较为迅速的乡村地区经验。乡镇工作人员应从“不作为”转变为“敢作为”。二是乡镇政府应注重高等教育人才引进,激发乡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同时给予天然的乡村组织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吸引乡绅、乡贤人才回乡。因为乡绅、乡贤在当地拥有较高的威望,这对乡村振兴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乡绅、乡贤自发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增加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促进乡村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而且促进乡村治理顺应民意。四是乡镇政府应给予进驻乡村的“第一书记”最大的帮助。

(2)转变村民传统观念。对于转变村民传统观念,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开展文化教育培训。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制约着当地村民的思维水平,也是部分村民观念落后的根本原因。其二是开展现代思想观念教育,促使他们主动摒弃“靠、等”的心态。其三是开办乡村书社,为村民提供主要学习的资源,拓宽学习的渠道,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促使村民转变传统乡村治理观念,亲身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鼓励村民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其四是根据乡村情况及村民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讲座。比如:与农业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等有关讲座。其五是鼓励乡村自发组织娱乐项目或鼓励当地村民委员会从外地邀请文艺团队到该村演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3)扶持乡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应走访了解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经济。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对于目前已存在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工业产业经济,政府应提供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培养人才、开发市场等方面支持。其二,对当地比较零散的农业种植户、家畜养殖户等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养殖合作社,定期为他们提供培训帮扶、引进先进农业种植技术。这样一方面村民可以自主控制产品价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当地村民相互学习。其三,鼓励帮扶村民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当地村落特色的旅游景区。同时完善“民宿”“农家乐”等相关产业链的配套设施。集体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乡村经济,也为乡村的闲散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其四,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应积极发掘本地的文化遗产或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对于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应积极帮助扶持他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或做成文化产业。

三、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既能更好地满足乡村发展,也能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乡村治理应增加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乡村村民传统观念、扶持乡村地区发展集体产业经济等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乡村治理道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艺.我国乡村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4):81-86.

[2] 刘振杰.乡村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民政,2016(14):34-36.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乡村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