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挑战
2019-04-01李敏
李敏
摘要:人工智能(AI)作为科技发展的新引擎,其快速发展为民主政治带来了新的技术条件与物质基础,但同时人工智能时代的政府变革也面临着治理体系和政府执政能力诸多技术和管理挑战,政府要在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上主动变革,加大科普宣传,提高技术能力,重视行政伦理和安全管控,更好地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政府治理 人工智能 挑战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13-02
一、研究背景
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先后八次提到互联网,并明确要推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时做足准备迎接变化。[1]2018年3月5日召开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到2020年,完善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产业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安全防控体系框架。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信息处理、辅助决策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政府治理提供了科学、高效、可靠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同时也为现代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深入探究人工智能的基本特性,分析由此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提出政府治理转型的因应之策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在探究人工智能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机遇方面,众多学者认为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政府治理更好地融合是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国外作者马丁·福特(2015)在他的书籍《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中提到政府部门应用人工智能能改善服务使人民受惠,并给读者讲述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教育优先”项目——一个使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的例子。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投资开发的智能导师系统将海军新手到专家的培训时间由几年缩短成几个月。我国学者倪东辉(2017)认为建立智能政务管理系统可以解决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突发事件的预警以及应急处置。还可以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和行政决策风险。
同样在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方面,学者们主要提到信息安全和数据盲目依赖引发的问题。安鲁德·麦卡菲在他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讲到政府大量开放数据,以提高公民的知情权,但是却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这一巨大挑战。与国外学者相比,我国学者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挑战,“人工智能的价值是具备自主的学习和决策能力,而不是单纯模仿。那么技术主体带来的公共责任分配问题才是一大必须正视的挑战。”
针对机遇和挑战,各国政府也是相继采取众多措施来应对。美国于2016年颁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日本出台《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了“超智慧5.0”的概念。学者蒋余浩(2017)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与美日相比,英法的应对政策更偏向于“审慎监管”的政策逻辑,强调机器学习与个人数据相结合,通过法案来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李金华(2017)提出了人工智能探索政府柔性治理新模式,这与鲍达民在其研究《中国人工智能未来之路》中提到的政府决策问责机制均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可控、公开、透明,并与人类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政府治理如何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这一浪潮,促进政治、经济与科技更好地融合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工智能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
(一)隐患出现在信息安全体系
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便捷导致政府的数据大量开放,但这种政府部门的数据又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又制约了数据的公开,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丢失,造成了数据的滥用以及各种网络诈骗现象。恶性的社会事件甚至危害了国家的安全。2017年,国内发生了一系列的政府机构泄露信息事件。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事件大多是由于政府网站在政务公开环节,不必要地公开了相关人员完整的、详细的身份信息而造成的,被不当公开的信息包括完整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政府机构泄露信息类型分析中,个人信息占53%,已经超过一半,而国家秘密泄露占到31%,也是不可小觑的一个比例。
(二)治理范围狭隘性显现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应用普及,所引发的挑战还有治理空白问题,以最为人所关注的失业问题为例,就技术可能性来说,人工智能代替人工劳动已成定局,无论是新闻记者、股市分析员还是律师,都有可能被彻底取代。在一个“充分智能化”的世界中,如何重新认识劳动与福利保障的关系,重构劳动和福利保障制度,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挑战之一。
国际劳工组织11月20日发布了“2017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7)。报告指出,2016年,全球青年失业率稳定在13.0%,预计今年小幅上升至13.1% 。在今年全球失业人口中,年轻人占35%以上。预计2018年失业人口将再增加20万人,达7110万人。
四、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转型的路径
政府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重构和颠覆,在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上主动变革。
(一)科普宣传,推动产学研合作
大力加强人工智能在科学上的普及工作,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给人们带来的良好社会效益。同时,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如報纸、电视、微信、广播、网站、微博、新闻客户端等一切可利用的载体,来更多地宣传报道人工智能发展的正功能,通过正向传播以及积极引导,减轻公众的心理压力和认知失调。
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科技、产业政策,鼓励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加大相关的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产业链资源的整合,成立人工智能产研联盟,建设一批重大的包新工程,设立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示范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合作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体系。也应该重视与AI相关的各个学科——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库与软件开发,还有数据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欧盟于2018年4月25日发布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文件,该文件将概述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旨在消除社会对机器人占领岗位的担忧情绪。
(二)优化流程,提高技术能力
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讲,作为技术手段,只能从流转效率角度提升整体效率,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组织与权力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对政务流程的优化需要在信息与数据整合上面进行同步推进,实现对有效智能服务的后台结构化支持。
政府在运用人工智能的背后,离不开一整套完整信息数据系统的支持,需要的是整个政务流程的信息化和数据化,建立有效的政务智能化系统。这种高效统一的数据库的根本支持是在现有的政务信息化的基础上覆盖更广,更深彻和整合统一的技术能力体系。
美国在2016年11月13日颁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七大战略中提到开发人机协作智能系统、推动软硬件系统演进。
(三)重视行政伦理,完善安全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规则和行政伦理的研究。对于人工智能如何在政府管理运转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外服务时能否代表政府权威;行使行政权力时,能否具有自主判断能力;需要在什么程度上,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嵌入政府流程行使权力,这些问题都必须从现在开始给予充分的讨论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体系。最终作出相应的立法设计,为构建完备的法治体系做好构架,为高度柔性动态和精准服务的政府体系创造良好的渠道。
高度重视完善数据安全体系。人工智能平台的建立将会形成对传统数据分布与控制体系的穿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重新设计整个政府体系的数据安全结构。尤其是在当前构建完整统一的数据集合时,要加大力度完善逐级分布的安全体系,并做好应急和数据备份体系的准备工作。2016年10月,英国下议院的科学和技术委员会还发布了《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报告尝试寻找能够最大化这些科技进步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最小化其潜在威胁的解决途径。
五、结论
人工智能将政府治理卷入时代创新的洪流,转变为“智能政府”,这一全新模式将使国家治理提高到新水平,上升到新境界。但是从一定的负面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也会对政府产生技术能力挑战以及行为智能化所带来的安全和就业问题。
当前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时代机遇,大力强化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設,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更快更好更优质地为人民服务。也建议围绕人工智能可能的影响,开展相应的法律和行政伦理研究,为稳妥实施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创新奠定法律法规等基础性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8-03-06:2-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3]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OL].www.most.gor.cn,2017-11-20.
[4]倪东辉. 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事务管理系统构建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7(1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