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19-04-01孙冰
孙冰
摘要: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成为各个学校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将具体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路径,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04-02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所谓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自我发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担任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为了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应该实现核心素养培育和语文教学的整合。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备的能力。一般来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语言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探索文本主题,总结人物形象。第二是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强化口语表达,平衡语言输出。第三是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使语文学习更加高效。第四是语文审美能力,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感悟学科魅力。[1]语文核心素养含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语言文字的训练,包括语言逻辑的养成等。为了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特征,语文知识贯穿中华文化历史,其中有很多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应该以语文教材为依托,激发学生对汉语文化的热爱,不断深化学生的语文底蕴。
二、新教育背景下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1)深入理解知识。在课堂上开展语文素养培育,可以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对小学教材中的语文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文本的理解难度较大,如古诗词等。核心素养培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思维和语文审美,语言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文本含义,语言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感悟组词造句的妙处,语言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审美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丰富教学内容。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部分教师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极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语文教学具有功利性特征,教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基础知识,且这些知识大多和应试考试紧密相连。长此以往,学生将对语文学科产生厌倦心理,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核心素养培育包含的内容较多,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语文课堂,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3)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成为学生真正的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担任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需要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纵观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关乎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表达,语言思维能力关乎学生的知识获取、知识吸收,语文审美能力关乎学生的情感抒发、审美情趣等。[2]开展语文素养培育,可以使学生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
三、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路径
(1)发挥引导作用,鼓励语言表达。小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教师需要筑造学生的学习之路,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层次化的学习任务。核心素养培育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转换为语言实践。教材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借题发挥拓展学习空间,使核心素养培育更加高效,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比如,教师在讲《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这两个寓言故事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准备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查阅文本的生词,明确陌生字词的读音。第二,通顺朗读文本,基本知晓文本内容。在课上,教师可以检验学生的學习情况,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并着重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在文本内容教学基本完成后,教师需要搭建自我表达的平台,设置开放性的引导题目,如:“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学习到了什么?”“这两个故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怎样的启示意义?”“寓言故事具有怎样的特征?”教师可以分配小组,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审美情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上来,和作者达到心灵上的遥相契合,感悟文本情感,知晓文本主题,教师应该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并合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其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更加紧密,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互联网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以互联网为基础,调用其中的教学视频、教学图片等,使情境更加贴合文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
比如,教师在讲《雅鲁藏布大峡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并播放一段雅鲁藏布大峡谷简介的视频,为学生介绍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知识,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风景特色等。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我国自然风光的代表,是造化神奇的产物。在引导学生纵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之美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的其他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而倍感骄傲。
(3)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实践能力。仅仅将教学工作局限在课堂内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课外实践之中,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记忆。在语文教育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缺一不可,理论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先导,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将实践活动和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社会上有很多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从事各种公益服务,为助推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教师应该让学生向这些志愿者学习,并与学生共同开展公益服务,如为养老年院的老人献爱心,为自闭症儿童带来阳光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活动内容开展写作练习,书写自己的心得感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培育至为关键,只有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传统课堂束缚在僵化教学体制之下,教学内容相对匮乏,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补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饶鼎新,刘正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拓展性课程建设探索——基于杭州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8(11):45-50.
[2]戚震华,王红霞.让语文课有点哲学味——景华小学“语文儿童哲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10):20-22.
[3]王寿彩.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低年级“有趣有效”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3):37.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