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

2019-04-01王艳

现代交际 2019年3期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

王艳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英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不仅是著名的小说家,也是哲学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元小说特点在其小说《黑王子》中表现十分突出。为了进一步剖析该小说,本文试图解读元小说在《黑王子》中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真实性与虚构性杂糅、戏仿和非线性叙述手法这三个方面。本文旨在揭示默多克作为后现代小说家试图挣脱传统小说创作的束缚,以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来表现对艺术的思考,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本质以及艺术反映生活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 《黑王子》 元小说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110-02

一、引言

默多克是英国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一生除从事文学创作,在戏剧、诗歌和文学评论方面都颇有建树。出版于1973年的《黑王子》是默多克后期作品中最受好评的一部小说,获得了詹姆斯·泰特·布拉克纪念奖。《黑王子》因其丰富的主题和独特的叙述风格,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有学者从伦理学角度阐释黑王子的爱欲主题,也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男性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及对女性的偏见。还有从互文性理论和对话理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元小说的角度分析《黑王子》,反映默多克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对道德和艺术的关注,说明生活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

二、《黑王子》的元小说解读

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将“真实”作为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元小说故意向读者展示他的虚假性,像显露在外的木偶师的手,告诉读者作品是虚构的,然而小说并不会因暴露虚构的本质而丧失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正如加斯所说:“元小说并不是为了想象中的自我陶醉式的娱乐而抛弃‘现实世界,他所作的只是重新思考现实主义的常规。”

(一)真实性与虚构性杂糅

在传统小说中,作家特意从情节、人物、内容、结构等方面展现作品的真实性。根据赵衡毅的论述,逼真性的首要条件是叙述文本与读者对叙述内容的规范性判断。《黑王子》的真实性体现在情节和叙述方式上。首先,他的情节易于被读者接受,中年男人布拉德利与少女朱莉安的恋爱情节在当时的欧洲并不少见。其次,从叙述人称角度看,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无意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加可信。并且,在《黑王子》中,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书信体的方式,仿佛将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向读者娓娓道来。“我感到一种羞辱般的痛苦,我愤怒得近乎歇斯底里。这一次,我清楚地看到生活对我的妹妹是多么的不公与残忍。”这一段心理活动易于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尽管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一定局限性,其他人物的内心活动不能够被布拉德利所知,但正如赵衡毅所说:“现代读者对一个坦白承认并非全知,只能写下所见所闻的叙述者更为信任,这样的叙述给人一种眼见为实的感觉。”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解读,我们便会发现《黑王子》中也有不合理的情节,体现了元小说的虚构性。首先,小说情节有很大巧合性。在小说开头,正当布拉德利准备离开,阿诺尔德的电话打断了他的行程,而当他回到家时,妹妹普利西娜来了,他的计划一次又一次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打断,自己则卷入好友及妹妹的婚姻纷争当中。其次,小说情节有很强的戏剧性。开头和结尾都出现杀人的场面,以血淋林的现实开始,又以血淋林的现实结束。结尾的一幕只不过是开头的重复,只是人物的主体被倒置。开头的受虐者雷切尔转变为施虐者,失手将丈夫杀死。这样首位相连的环形结构使小说极富戏剧性。

小说除了内容方面对于真实性的颠覆,在形式方面,《黑王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也进一步消解了小说的真实性。在《黑王子》中,布拉德利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作为主人公过去的“我”经常与作为作者现在的“我”同时存在。比如“阿诺尔德·巴芬给我打电话”中的“我”与“一种较有深度的创作模式却促使我考虑选择了弗朗西斯·马娄作为开头讲话的人”中的“我”是不同的,前者属于过去,后者属于现在。现在的“我”,有时作为评价者出现,对过去的回忆进行解释说明,有时作为故事叙述者出现,随意打断回忆的叙述过程,以一种干扰的形式存在,进一步消减了回忆的可靠性。

(二)戏仿

戏仿(Parody)这一文学手法在西方由来已久。胡全生教授将其解释为:“戏仿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公元前四世纪。”parody在希腊语中是“模仿诗”的意思。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戏仿由原来的“模仿”之意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独特叙述功能的写作手法。事实上,戏仿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对原有文本的解构,从而赋予文本新的意义。通过看似戏虐、荒诞的手法摆脱对原文本的依赖,使作品能从其他新的角度获得解读的可能,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默多克的作品受莎士比亚的影响较大,布鲁克斯·戴维斯认为“默多克有一个哈姆莱特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她的很多小说都受这部戏剧的影响”。《黑王子》中的人物布拉德利也是对哈姆莱特的戏仿。《哈姆莱特》作为西方经典戏剧,讲述了主人公丹麦王子杀死夺走其王位的叔叔克劳狄斯,为父报仇的故事。哈姆莱特虽犹豫不决,但最终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小说《黑王子》中主人公布拉德利的经历也可以被视为复仇故事,但在默多克的笔下经过戏仿的处理,消减了原来的庄严意义。布拉德利对阿诺尔德迎合大众的作品不屑一顾,认为真正高品位的作品是作家在体验过磨难之后才能创作出的。在布拉德利看来,阿诺尔德的行为实则是一种文学“篡位”,挑战了他作为作家的身份,并且和他对文学创作的认识相斥,所以他以写回忆录的方式进行复仇,重新夺回文学的王位。然而讽刺的是,因他帮杀死阿诺尔德的雷切尔善后而被阴差阳错当作凶手,本以为创作出的不朽作品被当作凶杀案,原本像哈姆莱特一样,对文学有着崇高认识的王子变成了阶下囚,阿诺尔德的死使他的复仇计划变得荒唐可笑。

除了人物之外,《黑王子》的情节是对《希腊神话》的戏仿。在希腊神话中,玛尔叙阿斯和阿波罗比试音乐,由于对玛尔叙阿斯挑战自己这一举动不满,阿波罗在胜出之后下令将其捆起来,活剥了他的皮。布拉德利对于艺术创作的坚持与阿波罗对音乐的看法暗合。阿诺尔德在小說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布拉德利的权威受到挑战,他反对将艺术创作表现为一堆枯燥乏味的细节材料的堆砌,而且没有包罗万象的想象。因此在与雷切尔的交往中,虽然打着“朋友”的幌子,实际上却是对阿诺尔德的报复。在与雷切尔接吻后,他因为让阿诺尔德蒙羞而产生一种满足感。默多克的这一戏仿手法的应用,使读者对于艺术创作的真谛有了新的认识,即任何艺术都是人工制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原原本本,不经修饰的叙述之上,同时宏大而庄严的意义被不断消解,只留下琐碎与渺小。

(三)非线性叙述结构

根据热奈特的《叙述话语与新叙述话语》,他强调“叙述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述行为所在的层”。他以勒侬古先生写的《回忆录》为例将叙述层分为故事外层、故事层和元故事层。故事外层是指勒侬古先生撰写虚构的《回忆录》。《回忆录》中讲述的故事,是第一叙述内容,被称为故事层和故事内事件,最后格里厄的叙述又构成叙述行为和一个故事层,被称为二度叙事和元叙述事件。

热奈特的叙述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对《黑王子》分析。《黑王子》最突出的叙述方式是他的分层叙述。布拉德利以回忆的方式,采取倒叙手法对事件进行叙述,同时他又作为叙述者时不时地打断回忆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亲爱的朋友,故事讲到了这里,我也许可以暂停一会,以便直接跟您交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让叙述者故意打断故事层,在建构文本的同时又通过自我解释进行解构,非线性的叙述技巧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应用可见一斑。《黑王子》是由布拉德利和其他人物的叙述共同構成的。后记中出现的人物所叙述的内容可以看作元叙述,同时这也是默多克的创新之处。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被邀请阅读布拉德利类似自传式的故事并撰写评论性“后记”,与布拉德利的文本形成相互评价的循环关系。“后记”打破了布拉德利叙述的单一性,使读者的阅读从一个叙述空间转移到另一个临近的叙述空间。尽管这些后记并不能让读者完全信服,但也对布拉德利作为事实叙述者的角色提出怀疑。每一个视角都是不全面的,开放性的结尾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

因此,《黑王子》的非线性叙述的意义是对布拉德利自说自话的自我中心主义叙述模式的挑战和颠覆。默多克对小说前言和后记的环形设计,对原本完整的小说的润色和延展,都在阐明她的艺术理念,即生活拒绝形式化和模式化。默多克不认同存在主义小说中过分强调语言的作用,并将其视为个体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她也批判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个体话语主题性的削弱。因此,在《黑王子》中,她强调真正的艺术是作家“去自我”并关注他人的过程,理性地批判和看待不同的观点,从而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独特性。

三、结语

默多克突破传统小说创作的固有模式,创新性地将元小说的写作特征应用到《黑王子》中,借布拉德利作者的身份将小说进行解构,特意暴露其虚构的本质,同时使用戏仿的手法,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体现了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色,以两篇前言和六篇后记突出多层叙述特点,让每一个人物发声,反映现实的偶然性,从而看出默多克对于艺术的看法,同时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本质以及艺术反映生活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Davies,Brooks.Douglas Fielding,Dickens,Gosse,Iris Murdoch and Oedipal Hamlet[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9.

[2]Gass,William Howard.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 Life[M].New York:Alfred A.Knopf,1970.

[3](英)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M].萧安溥,李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法)热拉尔·热耐特.叙述话语与新叙述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赵衡毅.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艾丽丝默多克
不怕坐冷板凳的默多克
燕南飞
A Structuralist Approach to “Tricks”
新书披露默多克被邓文迪“情伤”近崩溃
虚掩着的门
默多克口无遮拦惹火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