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语文试题谈诗歌鉴赏教学
2019-04-01苑晓红
苑晓红
摘要: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据统计,每年每个省份都对诗歌鉴赏作了考查,且分值较高,但学生的得分率偏低,令许多学生望“诗”兴叹。虽然这类题目的难度较大,但是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本论文就是要通过鉴赏诗歌的五种方法的简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减少在解答相关试题中的失误,找到解题的规律和方法。也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试题;“五看”法
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据统计,每年高考语文试卷均对诗歌鉴赏作了考查,且分值多在10分左右。可见,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习鉴赏诗歌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内容及主旨,笔者总结出“五看”法可在鉴赏诗歌时运用。
一看诗题。诗歌的题目往往起着统领全诗的作用。诗题有时不仅点明诗歌的主要内容,还点明诗歌的主旨情感、写作目的等。理解了诗题,就大致理解了整首诗的类别、内容以及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利于考生对问题的解答。如新课标全国卷
思远人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我们仅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怀远思人诗”,内容无非是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或牵挂。了解这些,考生也就不难看出“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所表现出的是诗人以泪和墨、润笔作书的痴绝之态,进而理解了“红笺为无色”的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在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诸如此类以题明意的诗歌不在少数。如《最爱东山晴后雪》(安徽卷)、《柳堤》(北京卷)、《送邹明府游灵武》(湖北卷)、《子规》(四川卷)、《野菊》(天津卷)等。
二看作者,每一位诗创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迥异的创作风格。他们无论创作哪首诗,基本上都会在诗歌中影射其生活经历,反映独特的社会现实。“王孟”的诗歌多表现山水田园的静美;杜甫的诗歌多反映其漂泊无依、忧国忧民的苦楚;岑参的诗歌多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战争的惨烈等。一个晚唐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有可能表现安史之乱的相关内容,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感。一个宋朝诗人,有可能反映出宋金、宋辽对峙的历史,抒发朝代更迭的忧虑。显然,对这些常识的把握,有利于考生对诗歌内容主题的理解。如:湖南卷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此诗如果不结合作者诗创风格,也就很难理解本诗的类别。结合平时对作者李益的了解,我们不难得知:李益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这样我们很容易地从题材上把这首诗理解为边塞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进而考生就能轻松地从意境营造的角度来赏析全诗。
三看正文。毋庸置疑,正文肯定是一首诗的主心骨,只有正确理解把握诗歌正文的内容,所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那么如何理解诗歌正文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关键性的动词、形容词。诗歌讲究对语言的锤炼,每一个字都是诗创者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尤其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它们往往能传神地表达题旨,使全诗飞动起来,我们称之为“诗眼”,正确多元地理解它们,有助于对全诗内容的解析。如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诗中第三联就以“藏”和“透”字为诗眼,前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包含了大雪纷飞、道路难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后者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疾、天寒、衣单等内容。这两个字写出了邹明府的清廉和贫寒,表达了诗人对邹明府前往灵武的担忧。
四看注解。注解在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出现在不起眼的位置,因而常常被忽视。其实,注解对鉴赏诗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这样的注解不起任何作用,那么命题者为何要把它附在诗歌后面呢?可见其作用非同小可。如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注]
年來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诗中注解暗示作者被贬、仕途不顺的无奈,对当时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深恶痛疾。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年来鞍马困尘埃”中的“困”字,更明白“赖有青山豁我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带着注解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是鉴赏诗歌的妙招之一。
五看问题要求。这一点往往被许多老师和学生所忽略。在诗歌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部分,命题者往往会在问题题干中有所暗示,这不仅帮助考生理解全诗,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让考生有章可循。如上海卷
春江晚景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本题的问题要求之一是: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这样的题目要求,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关系角度,结合前两联去理解作者情感。这样的要求既降低了题目的难度,又让考生明白了答题的方向。考生结合情景关系的知识积累不难分析出: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鉴赏诗歌时,考生若能先浏览问题要求,再带着题中暗示有目的地去鉴赏诗歌,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诗歌鉴赏虽说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一个容易失分的地方。但深入探究,仍有捷径可走。当我们把握以上“五看”法,并熟练运用到鉴赏诗歌的实践中去,或许在山重水复之际柳暗花明,找到解题的钥匙,打开鉴赏诗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张树琴.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分析《北极光》2015年9期
[2]田睿丘天.从高考试题看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1期
[3]张小燕.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