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校本化条件

2019-04-01何访贤

文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本化民俗文化教育

何访贤

内容摘要:加强民俗文化教育是“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将民俗文化教育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不无裨益。本文围绕民俗文化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对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校本化的可行条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 教育 校本化

民情风俗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与生存方式等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风尚和习俗,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血脉和根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民俗文化教育也成了近些年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校本化,无论从历史层面来分析,还是从现实层面来探究,对辅助基础教育都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一.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校本化的历史条件

传统民俗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然要渗透民俗教育,民俗文化与社会历史密不可分,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以陇中文化大县通渭县为例,通渭承载河陇文化、丝路文化乃至华夏农耕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中,通渭人民厮守这片热土,不离不弃,辛勤劳作,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在通渭大地上繁衍生息,制陶烧窑,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物史料。牛谷河、金牛河和安逸河流域出土的大量彩陶和烧窑残迹,是通渭民俗文化端倪的见证,据此可以推想当时的彩陶制作工艺、烧窑技术等诸多方面产生的一些民俗事象。

先秦时期,秦昭襄王时“筑长城以拒胡”,秦长城横穿通渭其境,蜿蜒80余千米。秦长城对通渭民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简而言之:首先,产生了影响久远的十月一日送寒衣的风俗;其次,传入了筑土为墙的一系列技术和做法;第三,砖瓦烧陶制作技术更上层楼。

两汉时期,武帝开通了丝绸之路,其一路沿渭河河谷地向西,过天水后,有支路经今通渭,时人称之为“中大路”,即后来所谓的“平襄大道”。此路的开通,极大促进了通渭商业经济的发展。

宋金时期,宋廷在通渭境内修筑了鸡川寨、通渭寨和者达堡、七麻堡等军事设施。此后数百年内,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修寨筑堡之风在通渭官民之间持续盛行,以致后来通渭成了名副其实的“千堡之县”。山山有寨、村村有堡是通渭民情风俗的一大亮点。

明清以来,通渭民俗文化发展更加全面和成熟。由于社会生產力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居住形态、生活环境等都得到较大提升,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岁时节令、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社会事宜日益增多且复杂化,民俗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经济形态和人际关系条件下,通渭民俗和其他各地的民俗一样,无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客串,既产生了诸多新现象,又异化了许多传统习俗。民俗文化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其地方性和差异性呈淡化态势。

二.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校本化的现实条件

横向来看,民俗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以通渭县为例,通渭传统民俗文化是典型的陇右农耕文化现象,除了最根本的农业生产习俗以外,其他诸如岁时节令、衣食住行、民间游艺、歌谣俗语等,大多是随着生产季节和农作节奏来开展的。这些民俗文化现象囊括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好多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社会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一些事,以之来教育学生,具体可感,效果更佳。

在农耕文化大背景下,通渭人的物质民俗主要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生产、交易、服饰、饮食、住宿、交通等,其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表现形式也显得简单、古拙、淳朴,功能性和地域性比较鲜明。通渭的传统物质民俗丰富多彩,同时也保存得相对完整。

通渭社会民俗主要包括了岁时民俗、礼仪民俗和游艺民俗等,其中岁时民俗和礼仪民俗根深蒂固,社会全员普遍参与,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游艺民俗受季节、地域、经济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大,差异性较大。

通渭传统语言民俗主要包括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俗语、歇后语等,每一类属都内容丰繁,特色鲜明。广大民间艺人,依据现实生活,总结、提炼、演绎出了一些寓意深刻的故事、歌谣和俗语等,口耳相传,从古到今。这些传统的语言民俗,教化之意十分鲜明,是以前孩子启蒙教育经常接触的内容。

总之,传统民俗文化中所穿插的历史故事、历史脉络和所崇尚的礼仪、诚信、节俭、文明等道德规范,至今依然是社会发展历史教育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所涵盖的内容,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阳庭庭;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系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校本化实践研究》(课题立项[2018]GHB097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文庙街小学)

猜你喜欢

校本化民俗文化教育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