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传播传统文化
2019-04-01王桂媛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在这种情形下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自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教育部门也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而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基础的课程。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可以增強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传播传统文化
一.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1.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实现中国梦的助力器。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继承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能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对于个人而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又是我们中国人接人待物的规范准则。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着意义。
2.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当中渗透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中华民族是礼仪大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而言,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品行的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正能量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当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再者,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传承和创新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凝结而成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小学生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的新思想,有利于传统文化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创新和发展。古人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播和渗透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阶段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增加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我国提升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
二.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传播传统文化的困境
1.文化多样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人们的心态变动越来越开放,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具有创新性。然而,在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崇尚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而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抛掷脑后。这种情况下,导致当代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意识和兴趣愈发淡薄。文化的多样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甚至严重点来说,这显然是文化入侵阻碍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与传承意识。例如,如今的许多小学生喜欢吃汉堡薯条、喝可乐,却对我国源远流长、风味多样的饮食文化不知晓。小学生知道西方的圣诞节、感恩节的由来和习俗,却对我国的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了解、不感兴趣。孩子们喜欢看美国好莱坞电影和动漫,却对本国的影视化作品嗤之以鼻。社会信息化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愈发西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模糊。因此,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带来了新的挑战。
2.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
目前,多数的小学过于重视和关注“应试教育”。即学校重视考试要考察的知识和重点,过度重视分数和成绩,却忽略在课堂上要渗透和传播传统文化,导致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太多机会去接触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由此看来,学校追求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中的传播与发展。这种现象尤其会出现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或教学环境较差的农村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向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然而,目前多数的小学都没有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开设了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也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教的,因此,难以保证课堂上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质量。再者,很多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像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教育场所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这样也不利于小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受。由此可见,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是传统文化在小学课堂上无法得以深入地渗透和传播的重要原因。
3.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播的传统文化仅限于对古代优秀的诗词古文进行鉴赏
就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状况来看,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没有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在教学内容上对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不多,在教学方法上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对于课本上出现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教师总是板起面孔来照本宣科,仅仅是对教材中涉及的古代优秀的诗词古文进行讲解和鉴赏,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除此之外,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将课本中的古代经典作品“肢解”成若干“知识点”和“考点”然后去揣摩古人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们机械地学习和背诵教材中的诗词及古文,却没有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世世代代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它不仅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还包括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等。就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对古诗词及古文的学习和赏析,也会让学生片面地以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在诗词方面有所体现。
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的改进对策
1.社会与主力媒体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变化,社会生活日渐西化,致使当代小学生过度追捧西方文化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因此,社会各界和主流媒体应该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宣传我国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加大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该节日的由来和风俗文化的宣传,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大力宣传使得小学生能够对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小学生有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其次,由于小学课堂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较少,小学生在课堂中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因此为了使小学生可有更多机会接触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各界以及主流媒体可以在学生观看的动画片或其他影视化作品以及阅读的绘本中添加传统文化的元素,通过制作和创作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影视化作品和书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向小学生传播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等精髓。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校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组织,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就学校物质文化方面来说,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顺畅,可以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增添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发挥学校建筑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和感悟学校物质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又能够增添学校的文化气息,使校园的文化氛围浓厚。就学校制度文化方面而言,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来安排一些仪式或活动向小学生有机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学校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来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怀。或者,学校可以组织举办传统文化知识问答大赛、我爱背古诗、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来调动全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生活里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小学语文教师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
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小学教育当中语文教师就如受教育者的传统文化的布道者。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向学生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且小学语文老师向学生们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意识不能仅仅限于只对我国古代诗词的学习和鉴赏。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这两个低学段的教学中在传授学习写汉字时,要让学生们明白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书写汉字还要了解汉字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意义。在第三学段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使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当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動和游戏,或是可以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来传播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在班级里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也能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了解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民风民俗。让小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切学习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兴趣,便可以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在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作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目前,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传播和渗透传统文化还有一些不足以及面临诸多问题,但相信随着不断的实践和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真正的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彦臣.关于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6(05):229.
[3]孙艳萍.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速读(中旬),2016(07):339
(作者介绍:王桂媛,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