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文本与理论原典的回归

2019-04-01李海平

文学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高校中文系的文学理论课程面临着极为尴尬的教学困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面对这样的现状,文学理论教学一方面要立足文学文本,理论结合实践,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还需要理论原典的适度回归,追根溯源,在原典中品味理论的魅力。在双文本的教学模式中,要从当前的时代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的方法上要遵循适当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原则。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困境 文学文本 理论原典 教学原则

文学理论课程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它通过对文学内部与外部要素的研究来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介绍有关文学的基本概念、命题、范畴和原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以及其他文学类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这门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从我国目前《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一.当前文学理论教学面临的困境

众所周知,在高校中文系的专业必修课中,《文学理论》是一门难教又难学的课程,从教学内容来说,横跨中西,涉及到大量的概念与范畴,还涉及到哲学、美学、语言性、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内容,广博繁杂而抽象晦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思辨性。除了课程性质本身的特点之外,造成《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困境的因素还有很多。

从课程的时间设置看,这门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大一、大二的学生缺乏理论基础,阅读积累尚少,阅读视野狭窄,知识储备不足,学科的知识结构建构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面对《文学理论》中纷至沓来的各种概念、主义,他们听得满头雾水,难以理解。从教材的内容设置看,我国的文学理论长期以来受到苏联文学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依然停留在对各种概念、原理的阐释和对西方各种主义的介绍上,对正在发生的电子传媒、影视艺术、网络文学等文学现象漠然无视,教学内容脱离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语境,缺少了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方法常常是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会产生畏惧和厌弃之心。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和困境,对目前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改革是非常必1要的,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地拓宽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立足文学文本,回归理论原典

首先,立足文学文本,理论结合实践,使理论有据可依、有迹可循,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文学理论应该是“文学”的理论,是从文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终还是要回归于文学活动,所以文学理论应该密切联系文学实践。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理论先行、理论实践相脱节是最普遍的现象,也是最突出的问题。从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的内容,都受到本质主义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侧重于“通史”、“概论”的讲解,从宏达的理论框架到枯燥的概念解读,各种新潮的名词术语、新观念层出不穷,拘囿于深奥晦涩的理论不可自拔,对当下文学现象的阐释和反思表现出深深的无力感,这种教学模式不但疏离了接受主体的文学经验,而且缺少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心灵启迪。在这样的研究背景和教学困境中,将生动鲜活的文学文本注入理论中势在必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一定不能再做空洞的本质研究,要转向到具体的文本现象中去。根据韦勒克和沃伦的观点,对文学的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外部研究侧重考察文学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内部研究是从文学自身出发, 包括对文学本质、创作、文学接受和作品构成等方面的研究。以内部研究为例,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例如,在作品构成的研究中,可以以大量的中西经典文学作品为例,来比较不同体裁和文学类型的特点;在文学风格的学习中,可以引入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的作家作品来分析风格的特点和形成因素。从鲜活的文学现象和大量的文本入手来导入理论,再来指导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创作实践,既可以使理论显得不那么拒人千里,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理论课程对文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文学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理论原典的适度回归,追根溯源,在原典中品味理论的魅力。“文论原典”指的是文学理论领域的经典要籍,是文学理论中未经诠释、解读过的观点和学说。对于文学理论的学习而言,原典的回归是必要而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引入大量的中外文论名言、概念和原理,但往往只是只言片语式的引用和蜻蜓点水式的解读,这种理论的肢解和拼凑不但割裂了中外文论的历史语境,也使理论缺乏逻辑感和整体性。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我们的教改着力于理论原典的适度回归,对比由童庆炳主编的1992年版《文学理论教程》和2005年版《文学理论新编》,就能看出目前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回归原典的趋势,《文学理论新编》的每一章都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经典文本阅读和相关问题概说,针对不同的文论问题相对应地引入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心雕龙》、《沧浪诗话》、《文赋》、《人间词话》等经典文本,以及《诗学》、《艺术作为手法》、《论美的艺术》、《<抒情歌谣集>序言》等西方文论的经典文本,中西兼备,还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和“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及“文本解读”,不但拓展了学术的理论视野,也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这些文本。总之,从这些鲜活的文学理论文本入手,不但可以拓展教师的研究领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追根溯源,使学生了解理论产生的历史语境,避免断章取义,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内化,真正地做到学有所得。

三.双文本模式的教学原则

双文本的教学模式要从当前的时代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的方法上要遵循适当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原则。

第一,适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不但涉及到文本的数量选择,还需要教师对文本的难易程度进行精准的把握。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文学理论课程解释的是文学普遍性的问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基本的理论避而不谈,仅仅从具体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入手,那就成了纯粹的作品鉴赏课。亦或是在教学中直接对文论原典进行深入细读,缺乏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探讨,那就成了单纯的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课。所以,文学文本和文论原典的引入都需要在数量上要适度,把握好文本和理论的内容比例。其次,在引入文论原典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难易程度的问题,篇目的选择标准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本准则。以中国古代文论原典為例,《典论·论文》中的“文气说”、“四科八类”的文体说,《文心雕龙》中的创作论、文体论、文学发展论等,《诗品》中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滋味说”,《二十四诗品》中对诗歌不同艺术风貌的描述,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人间词话》的“境界说”等,这些文论原典本身篇幅上不是很长,难易程度也非常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第二,时代性原则。文学理论课程在阐释抽象化的概念和原理时,需要以大量的文学文本为例证,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这些抽象理论,但是,目前文学理论教材中的例证都过于老化,脱离不了李白、杜甫、四大名著、鲁迅、老舍等作家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离当今九零后学生的生活背景太过遥远,会使学生产生时代的隔阂和疏离感,这对已经多元化的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经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要回归文本、阅读原典,不但要有传统的经典例证,还要与时俱进,从今天的时代需要出发,走进学生的阅读现场。例如,在讲述文学的语言性时,可以对“知音体”、“梨花体”、“甄嬛体”等语体进行分析;在文学类型和体裁中,可以引入网络文学的介绍;在作品构成论中,可以引入当下流行的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影视和话剧作品,《魔界》、《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魔幻小说都是可以走进课堂的;涉及到文学思潮时,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艺界的文化现象,如“80后创作”、“偶像写作”等。总之,文学文本的范围是灵活而宽泛的,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经验,这样才能使文学理论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第三,实践性原则。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品格,它来源于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反过来也要指导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实践活动,在双文本回归的教学模式下,除了对原典的了解和解读,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文学文本的解读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文学风格”这一章节,可以结合《二十四诗品》,让学生搜集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来进行比较;学习“叙事性作品的叙述话语”时,可以引导学生以鲁迅的作品为例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另外,还可以采用小组汇报、文本赏析、观点辩论、文学现象讨论等灵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课堂教学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学生在搜集资料、自我思考和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对文学文本和理论原典的解读会更加深入,也会将通过文本和原典阅读中所掌握的知识与文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对文学问题和文学现象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文学理论教学中的难题,文本的引入和原典的回归具有很强必要性和现实性,只有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注入文学文本和理论原典,同时注重适当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原则,才能消解学生对理论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基金项目: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回归文本的文学概论教学”(JXGG201608).

(作者介紹:李海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个基本原则
刍议语境理论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所遵循原则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新课改视阈下初中语文高效教学体系的构建
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