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安部公房《砂女》
2019-04-01袁嘉瑞
内容摘要: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派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受前卫思潮及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被称为“日本的卡夫卡”。其创作风格不拘泥于日本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他在作品中运用大量荒谬、怪诞的意象来构造超现实的故事情境,以戏谑的小说风格来揭露深刻的社会现状,探求人的存在的价值及意义。但笔者通过大量的先行研究发现,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读者追捧的安部作品,在中国的受众性明显不足。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安部公房生平经历与《砂女》创作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引用在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解读《砂女》中的人性需求,理解荒诞处境下的人对自由的选择。
关键词:安部公房 砂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砂女》作品评价及小说梗概
安部公房的短篇代表作《砂女》于1962年出版,1963年获得第14届日本读卖文学奖。1964年由敕使河原宏执导的同名影片《砂女》公映,包揽戛纳电影节评审员特别奖等多项电影奖项,并被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此外,安部公房凭借《砂女》斩获法国1967年年度最优秀外国文学奖,他也是首位获得该项殊荣的日本作家。小说《砂女》可称得上是安部众多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也是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的里程碑。
小说背景发生在日本海岸附近的一片沙漠。主人公仁木顺平是一位在东京教学的教师,他为采集稀奇的昆虫标本来到这片沙漠。因沉迷采集标本而错过回城末班车的主人公受村民指引留宿在沙洞中的寡妇家,从此失去了自由。主人公尝试各种方式逃脱但均以失败告终。虽心有不甘但主人公渐渐地习惯了沙洞的生活,还让寡妇怀了孕。后来寡妇因为宫外孕被送入县城,村民们在送走寡妇时忘记收回悬挂在洞口的绳梯。此时绝佳的逃跑机会就在主人公眼前,可他却放弃了……小说的结尾以主人公因不明失踪七年被宣读为法律上的“死亡者”戛然而止。
二.安部公房个人经历与《砂女》创作
1.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
安部公房1924年出生于东京泷野川,祖籍是北海道。父亲安部浅吉在满洲医科大学担任副教授。因父亲工作需求,未满一岁的安部公房就跟随父母来到沈阳,在沈阳居住近17年。1940年安部回到东京就读于成城高中,后因患肺浸润休学回到沈阳。1942年他返回东京继续求学,第二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1944年预计日本即将战败,不愿以身殉国的安部伪造病历逃回沈阳。1945年日本战败,父亲因病去世,安部全家再次回到北海道,安部只身一人回到东京完成学业。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使安部公房对“故乡”的定义深感疑惑,他曾坦言:“战败的体验使我考虑不归属国家和故乡,以及人的存在是什么。”因此,安部作品中经常出现莫名失踪、逃离都市、放弃社会归属的人物形象,而且他们往往是主动选择逃离“故乡”,正如曾主动放弃日本故乡逃回沈阳避难的安倍一样。
《砂女》中的主人公厌倦了一成不变的教师工作,于是选择暂时逃离工作来沙漠采集标本寻求自由的快感。主人公与妻子关系不和,遭同僚们厌恶排挤,在家庭和职场中都未找寻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归属感,以致于他完全不理解村民们所提倡的“爱乡精神”。但在和寡妇生活中他渐渐找到了归属感,尤其是发明了储水装置后,他明白沙洞里的生活更能让他找到存在感,最终选择放弃回归“故乡”。
2.特殊的沙漠情结
有评论家形容安部的文体缺少修辞,充满干燥的质感,他的创作风格是在与日本截然不同的风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安部公房曾在随笔《沙漠的思想》中袒露出特殊的沙漠情结:“沙漠或者是沙漠式的东西都具有永远的难以描述的魅力。(我这种感觉)可以说是对日本所缺少的东西的向往。我曾在半沙漠化的满洲(中国的东北)度过了几乎整个幼年和少年时期,可以说是由于乡愁的感情吧,记忆还留在那半沙漠化的风土中,还带着对沙漠的憧憬。”沙漠这一意象也多次出现在安部的早期作品中。《墙——S·卡尔玛的犯罪》中的 “我”一觉醒来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并将墙壁上的一幅沙漠风景画吸入胸腔,引起周围人的恐慌。最后“我”在世界边际的电影里又看到熟悉的沙漠风景,并将墙壁吸入了体内变成了一堵孤独的墙。《燃烧的地图》中《著者的话》写道:“烧掉我们的地图,走入他人的沙漠,除此之外,任何的出发都不可能成立,因为这是都市的时代。”而小说《砂女》的故事背景直接设定在沙漠。“感受到沙漠一类的东西的魅力,并不只停留在那样的个人体验上。正如花田清辉在《两个世界》中所指出的,那是在不断被破坏,又不断被创造的现实中,一种几乎普遍存在的倾向。”安部在随笔《沙漠的思想》中的这段话解释了他将《砂女》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沙漠的原因。显然,他把流动的沙子看作是具有无限创造力的武器,用来反抗僵化的现实秩序。将特殊的沙漠情结转化成荒诞处境下人探求自由与存在意义的精神象征。
3.受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
竹内芳郎曾在《萨特哲学序说》中指出,战后的日本人身负三重自我的异化:“因袭前近代、资产阶级的颓废和对外国的隶属”。日本国民急需一套新的价值体系来拯救被异化的危机。因此,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日本文坛流行开来。在中学时代就广泛涉猎存在主义文学作品的安部公房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深刻影响,其作品常常展现出对人的生存处境及人性需求的关注。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人的存在是自由而荒谬的,所以人必须正视荒谬的自由,并且以生存的勇气承担荒谬的命运。《砂女》中荒诞的情节设定以及主人公难以理解的意识变化都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使得《砂女》这部作品包含丰富的可解读性。
4.作家与共产党员身份的冲突
1951年安部公房正式加入日本共产党,1956年受邀请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东欧之行。他在随笔《日本共产党是世界的孤儿——续·东欧所想》中犀利直率的言论遭到日本共产党的强烈批判。此番激烈的争论成为安部公房与共产黨日后决裂的导火索。在此之后,安部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反对文学作品创作受到党派限制,主张言论自由,与共产党的矛盾愈演愈烈。1962年2月安部公房被开除党籍,同年六月《砂女》问世。
《砂女》中的主人公最初为获得自由而选择暂时的逃离,被困沙洞后又为争取自由而不停挣扎,最终面对逃跑机会时又做出选择,重新定义自由。主人公这一系列追求自由的意识变化,和安部公房在党十一年里不断刷新对共产党认知的经历十分相似。最终意识到政治身份与文学创作存在冲突的安部和笔下的主人公一样继续选择“逃跑”。正如小说开头所写:“没有惩罚,就没有逃脱的欢愉”,轻松调侃的语气中蕴含着强烈的反抗精神,这正是安部公房自身的真实写照。
三.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曾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人性、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等观点。知名作家乔治·伦纳德曾评论他说:“在改变我们对人性和人类可能性的看法方面,亚伯拉罕·马斯洛所做的,比过去50年中任何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的都要多。”马斯洛及其它人本主义思想者与其他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在于他们强调自己对人类持有某种哲学的信念。这种哲学信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主张人有权自行选择生活及自由等。马斯洛把这种新的研究方向称为:存在主义心理学。
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颇深的安部公房,其早期作品经常被印上“存在主义”的标签,小说《砂女》也不例外。安部在荒诞至极的故事情节中用犀利的笔触刻画人性,关注极限环境下人生存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处境和时间的变化,主人公的行为和意识也在不断变化。意识是行为产生的动机,行为是意识的外在表现。因此,笔者欲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主人公意识和行为变化的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生理的需求:是最底层的、最强烈的需求,也是推进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如对食物、水、空气、性欲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人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及对金钱的需求。
爱和归属的需求:也称为社交需求,渴望被某一群体所接纳。如对爱情、友谊及其他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包含三个方面:自尊、他尊和权利欲。如对权利、地位、他人尊重的渴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将个人潜力发挥到极致从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通常依赖于前面四种需求的满足。
1.生理的需求
在寡妇家中安然度过一夜之后的主人公,第二天准备离开时却发现昨日悬挂在洞口的绳梯已不翼而飞。就这样,他被囚禁在沙洞中与寡妇一同生活。而村民们此番举动是为了让主人公留下配合寡妇清沙。起初,面对被非法囚禁的处境时主人公表示绝不甘心做待宰的羔羊。村民们为让主人公放弃挣扎便停止了沙洞内水源的供给,迫使主人公低头服软。生理的需求是人最基础层次的需求,人对水的需求也是最原始的生理需求。主人公在无法忍受持续断水的生活后终于选择妥协,开始帮助寡妇清沙以获得水源的供给。
“好了!我认输……,真没办法,输给他们了……”自己可不是什么晒干的沙丁鱼,绝不愿就这样被他们弄死。并不是真心想屈服。可眼下,为了弄到水,就是叫他耍个把戏也愿意。
此外,性也是一种典型的生理需求。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主人公与妻子感情不和,自始至终称呼妻子为“那个人”。他必须戴着“橡胶制品”才能进行夫妻生活,一直被妻子讽刺为“精神性性病患者”。但主人公从未得到彻底满足的的性需求在寡妇身上获得了。
慢慢的,但确实确凿的充实,发出了即将断水的自来水管声响,再次充满了他的下体……没有帽子的下体表明方向……他展开翅膀,在已经赤裸的女人身后融化了。
2.安全的需求
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被满足时,人就会开始寻求安全的需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写道:“人们一般都愿意找有保障的、可以终身任职的工作,渴望有一个银行户头和各种类型的保险。”由此可见,人只有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秩序稳定,未来具有可预测性的世界时他才会有安全感。多变的自然天气、陌生的沙洞环境以及村民们非法监控,打破了主人公原本熟悉的生活模式。面对被囚禁在沙洞中的荒谬处境时主人公表示:
“自己有正经的户口,有正当的职业,老老实实地缴纳税金,还持有医疗保险证。难道允许把这种正正经经的大人,当成老鼠、昆虫似的张网捕捉吗?简直不敢相信。”
因此,他多次尝试逃跑,希望回到熟悉的都市生活。后来在一次逃到地面的途中他发现原来其他人家都自由悬挂着绳梯,唯独寡妇家是受村民控制的。于是他决定和村民们进行交涉希望获得绳梯的自由使用权。从最初试图沿着沙壁做斜梯,后来又佯装生病,以寡妇作为人质来威胁村民到最后直接和村民们交涉换取绳梯等一系列行为都是主人公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满足自身的安全需求的表现。
3.爱和归属的需求
人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是需要获得社会归属的高级动物。马斯洛在阐述爱和归属的需求时写道:“我们还低估了邻里、乡土、族系、同类、同阶层、同伙、熟人、同事等种种关系所具有的深刻意义。我们已经很大的程度上忘记了我们要结群、加入集体、要有所归属的动物本能。”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起心理上的“一体感”,因此现代人常常会感受到孤独感和疏离感。在文学作品中,爱和归属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主题。《砂女》中的主人公和妻子之间没有爱情可言,和同事关系冷淡,无论是家庭和职场他都是孤身一人,不被群体接纳。最初他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寡妇发生性行为,并且觉得双方都是各取所需不必为此负责。可当他第一次逃出沙洞时,他脑海里挂念的唯一一件事是要帮寡妇实现心愿,回城后买一台收音机寄给她。显然此时主人公对寡妇的感情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逃跑失败后的主人公回到沙洞和寡妇继续生活,并让寡妇怀了孕,获得了爱和归属的需求,他和寡妇也建立起了心理“一体感”:而且,要想得到正确的资料,无论如何需要一台收音机,需要掌握天气预报和概况。于是收音机成了两人共同的目标。
4.尊重的需求
人渴望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他人的尊重是使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肯定的重要方式。但对他人赞美和尊重的追求只是人对尊重的需求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人自身对独立、自由的追求。《砂女》中的主人公利用假期暂时逃离枯燥的生活,来到沙漠采集标本。他内心渴望摆脱秩序的控制来获得自由,但他的反抗并不彻底,因为他潜意识里是希望通过这次“失踪”得到他人的关注,并且希望以名字被半永久记载在大图鉴上的形式来获得尊重的满足感。尤其是小说结尾主人公发明了储水装置,这是一个让他获得村民尊重,感受存在价值的好办法。因此,当绳梯挂在主人公眼前时,他放弃了。
“只要你有所发现,那你的名字也就能和昆虫长长的拉丁学名放在一起,用斜体字写进昆蟲大图鉴里去呢。而且,恐怕还能半永久地保存下来,即使形状改变,但如果那虫能长长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话,就会显出努力的效果来。”
“理所当然……就是他本人,内心也并非没有一点期待。事实上他曾希望通过这次有些怪异的休假,把那种效果传达给同事们。”
“他的心已经给一种欲望填满了:他渴望将囤水装置的事告诉别人。要告诉的话,除了这村里的人,可能没有其他人想听。今天不行,那就明天,男人会向什么人挑明吧。逃亡,在那以后的第二天考虑也不迟。”
5.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最早是由于戈尔茨坦提出的,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指的是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化发挥的倾向。马斯洛认为“在这一层次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自我实现需求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明显的出现,通常要依赖于前面所说的生理、安全、爱和自尊的需求。”因为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们通常很难将个人潜力发挥到极致以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自我实现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是人们在不停探索,想要实现的需求层次。《砂女》中主人公的需求层次停留在尊重的需求层次上,只有前四种层次需要都得以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明显地表露出来。
四.结语
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行为动机的内在动力源于人自身某种需求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本文在介绍安部公房生平经历的基础上,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其代表作《砂女》中主人公的意识及行为变化背后的原因,感受到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人性需求的关注。最终得出结论,无论面对怎样荒诞的现实处境,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需求,直面困难,不为外界事物所支配,追求作为人真正的自由和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1]安部公房著.砂女[M].杨炳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2]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第3版)[M].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婷旭.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读《恶女花魁》[J].大众文艺,2017(16).
[4]邹波.安部公房小说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介绍:袁嘉瑞,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