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先平动物小说之儿童生态观
2019-04-01邓琴
内容摘要:刘先平的动物小说是当代生态文化语境下的时代产物,反映出儿童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特征。其小说创作涉及生态危机的现实话题,注重对大自然环境与和谐生态的描写,注重揭示人与自然的重要关系,以生态和谐整体观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儿童的生态观,张扬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体现出以引导小读者树立生态保护主体意识为动机的创作理念。其动物小说创作的成功,正在于他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拥有丰富的大自然生活的切身体验,善于采用“动物视角”进行书写,善于刻画具有典型性的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小读者,从而培养和张扬小读者心中的生态主体意识。
关键词:刘先平 动物小说 生态文化 主体意识
在当今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与平衡,方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对生态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对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思想,张扬传统生态文化意识,并在社会上迅速形成具有广泛性的生态文化语境。这种思想意识倾向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同样得到体现。随着加强环境保护呼声的不断高涨,环境文学和动物小说等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不少反映生态问题和体现生态文化意识的作品。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在社會生态文化语境下,儿童文学创作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儿童文学作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生态意识的足够重视,即通过创作促进儿童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的接受和生态意识的树立,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置于对自然保护的义务之上,养成一种真正生命意上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安徽作家刘先平正是这一创作取向的典型代表作家。纵观刘先平的系列动物小说创作,高度关注生态危机的社会现实,注重对大自然环境与和谐生态世界的描写,注重揭示人与自然的重要关系,以生态和谐整体观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儿童的正确生态观,注重张扬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体现出他以培养儿童的高尚情操和引导小读者树立生态保护主体意识为动机的创作理念和良苦用心。其作品对于培养儿童的生态观和张扬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和谐整体观与自然审美情趣的突出表现
刘先平的《千鸟谷追踪》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儿童在鸟类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一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儿童不约而同地进入千鸟谷的探险经历,突出地体现出作者心目中的和谐整体观与儿童文学的自然审美情趣。
《千鸟谷追踪》以大地和天空为背景,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自然世界,并用富有情趣的笔触描写各种飞鸟神奇的生态和习性:“千鸟谷是鹛类王国中大名鼎鼎的国王哩。外国人称咱们是‘鹛类王国,因为这类鸟在世界有两百多种,咱们国家就占了一百多种。但这还不算稀奇,有味道的事在后面哩!女演员化妆时都要画眉毛,你没见过谁立意要画个生姜眉、豆瓣片吧……对,是依着它的眉毛描的哩!也是这样月牙弯弯的美得连人都向它学哩!”[1]小说生动的描写有效地吸引少年儿童的极大兴趣,让小读者大开眼界,增加科学知识,又自然地引导少年儿童萌发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意识。
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将大自然这一永恒的文学主题与儿童喜欢探险和求知欲强的天性相融合,让儿童的心灵回到久已阔别的大自然,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探险、求知、成长的乐园,并在自然世界的活动中张扬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
与其他着重表述动物的美好品质或表现动物自身的生存欲望为主的动物小说相比,《千鸟谷追踪》可谓别具一格,体现出下列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作品涉及生态危机现状的生态话题,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环境和和谐生态的倾心关注,反映出作者以生态和谐整体观为导向,以培养小读者生态保护主体意识为创作动机的良苦用心。二是作品揭示了动物(鸟)对人类生存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给小读者以新的启示和感召,增强少年儿童对大自然观察的爱好和执着的眷念与向往。三是小说的构架巧妙,以开阔的视野、精细的观察和富有诗意的描述,营造了一个包容万象的大自然空间。把自然山川、珍稀动植物和生命现象等,作为整体的自然界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来看待,揭示这些事物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所具有的各自生态地位及其在生态系统中各自的生态功能,整个自然界就是靠这些各自的生态功能维护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稳和美丽。
《千鸟谷追踪》充分地体现出作者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同发展的生态和谐整体观。这是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论,即是全面遵循生态内部系统的结构和规律。小说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就在于它蕴含和表现了这样的一种认识:少年儿童只有在了解、遵从和谐的生态内部系统的结构和规律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学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才会领会到人类生命的质量和大自然的价值所在,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整体关系的重要性。
《千鸟谷追踪》对于少年儿童产生的吸引力和教育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一次参与中小学研讨课活动中发现,有位小学生在读《千鸟谷追踪》后竟然写出这样的一段文字:“自从看《千鸟谷追踪》后,我便开始喜欢观察鸟的生活习性,我明白了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对大自然的保护能力是很大的,鸟在天上飞行的时候,一天就可以吃几十只甚至几百只的虫子;我还发现啄木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啄着树干,寻找虫子吃,还有杜鹃鸟与黄莺专门吃一种十分有毒的虫子,吃过了还不会死去,而别的鸟都不敢吃这种有毒的小虫子,即使吃了也会被毒死;许多的虫子即使是用农药也打不死,所以只可以靠鸟儿来吃这些虫子。如果所有的鸟都灭绝了,我们人类又会怎样呢?虽然很多的鸟都被列入了国家保护动物的行列,但还有人不仅不保护鸟,而且还去伤害鸟。”从小读者的读后感可看出,《千鸟谷追踪》的作者是一位满怀童真、用心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善于运用儿童眼光、心理、语言和思维方式去表达儿童喜欢的幽默与自然生态环境,使小读者受益匪浅。
目前,学界对生态文化的理论定位虽尚有争议,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方向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态发展理念”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不少学者从生态学视角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交融存在的平衡关系,提出了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为切实推进生态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包括儿童在内的全社会形成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为此,在生态文化语境下,时代呼唤需要更多体现儿童生态观的动物小说问世。刘先平先生的《千鸟谷追踪》无疑是生态文化语境下产生的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二.人与自然之间重要关系的深刻揭示
刘先平的另一部动物小说《大熊猫传奇》同样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这部小说以“自然”为母线,构建了一个人化的、自然的艺术世界。作品描述了一个人与熊猫相处的感人故事,而它与其他的动物故事、动物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通常对动物生活习性的描写外,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描绘之上,还刻意彰显人与动物的平衡性,把人与动物平等看待。小说中写到果衫与晓青好不容易找到大熊猫的藏身之地,坚持每天给它们送羊肉等,构成了人与动物平等相待的和谐关系的独特细节。此外,还描述果衫、晓青俩兄妹在冰川雪地中如何机智、勇敢地救助正在逃难的大熊猫母子。这更是体现了作者从人与自然生物如何相处、共融的角度着笔,勾勒出一个人对自然生物心性变化的复杂性。这种变化的复杂性最能感染小读者的地方就在于表白了人类在走向现代文明的征途中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是永恒的这样一种认识。
从《大熊猫传奇》中,可看出刘先平以崇尚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创作主导,小说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熊猫传奇》的特色主要在于一是作者以自己生活实践、大自然环境考察为线索,把自己实践考察的艰辛和深刻的生活体验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叙述出来,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受,让少年儿童对大自然、对生命、对世界有一种新的思考和理解;二是坚持视儿童为知己、为儿童而创作的理念,在创作过程中时刻注重自己童年感觉的捕促,着眼于野生动物生存和生态平衡的描述,力求对大自然的描写情真意切,细致入微,令人入神,与儿童喜欢动物、向往自由的天性契合,满足儿童的阅读期待,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孩子深厚、真挚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亲情,写出了能使孩子们感动的东西来;三是作者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创作,超出了一般动物小说的写法,其重点不在于塑造某个人或某个动物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一群人(草瓦老爹、果衫、晓青、心仪等)或动物群(大熊猫、小熊猫、金钱花豹等)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在大自然所属的生物链中拼搏生活,在这种创作理念下的写作使作品内容显得更加真实、感人,令读者记忆犹新,特别是更突显了生命的原始状态,更具有人类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的意义。
三.儿童生态主体意识的着意张扬
縱观刘先平先生的动物小说创作,无不体现出他对少年儿童生态主体意识的着意张扬。这种创作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是注重对人与自然相处、人与动物相处、动物与动物相处方面的描述。如小说中写到大熊猫为了保护小熊猫与金钱花豹打斗时不顾一切的守在树下,誓死也要保住“儿子”。故事情节的叙述着重于体现动物的生命原态,场景描述美丽无比又令人心悸。刘先平在这里有意识地给小读者在生态主体意识上传导了一种人文情怀,演奏了一曲悲壮而感人的母爱歌,很自然地激发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
二是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尽量去表现“自然”时,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使儿童生态主体意识通过这种人化的“自然”得以极度的张扬。如在《千鸟谷追踪》中,作者运用特殊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生物和谐关系的深度关注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与动物建立和谐共融关系的渴望,表达了包括人与动物在内的自然生态平衡的理念,让儿童主体意识在生态文化语境下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使儿童的主体性在这一意义上得以凸现。
三是突出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在于生命观照的理念,在广阔的大自然背景,去抒写不平凡的人与自然生物,对生态平衡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如在《大熊猫传奇》中对心仪的刻画:当看到熊猫危在旦夕时,十二岁的心仪她就鼓起勇气拿起一根木棒来到了悬崖边,打伤了一头狼,而站在熊猫面前的另一只恶狼眼睛里闪着绿光向心仪扑去,心仪一不小心就掉到了悬崖下面。幸好这一幕刚好让心仪的爸爸看到了,他流着泪把村民叫来用木棍把狼赶跑了。几天之后,大家发现有许多大熊猫站在悬崖上,眼睛里流着泪,好像在说:“心仪,谢谢你救了我们”。这段描述一方面在小读者面前展现一种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与自然生物间的本质和真相,写出了人与动物、生与死、力与野性搏斗的动人生命轨迹,把人性、生命哲理感、艺术感染力融合于一体,既能为小读者解读了生命的要义,又能让小读者的智慧溶解在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感知与情感之中,从而进一步引起小读者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少年儿童生态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广阔的生态话语空间。
四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从生活表层和大自然表象的观察沉潜入生活的深层和在大自然中的探险,并把握和控制好小说中人与自然生物的个性与特点。如《千鸟谷追踪》和《大熊猫传奇》都是将现实生活与科学探险相结合,在叙事、叙物的情节中还穿插了不少的优美传说,使作品的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构成了一个生态文化与儿童文化融合的全新文化形态,开辟了动物小说创作的新境界。这种全新文化形态就是以刻画儿童的成长为己任,以不断挖掘和提升传统生态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追求儿童的生态道德观为目标。而两种文化融合的过程或融合的基本途径,的确能给儿童以清新的审美视野、道德视野,可以加深儿童对生态平衡观念的理解,而这正是刘先平动物小说对儿童生态主体意识张扬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客观而论,当下不少的儿童文学作品依然流露着成人本位的观点,成人本位的气息依然浓厚。关于动物小说的创作,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儿童观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儿童文学创作观[2]。依据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儿童就是儿童,儿童与成人一样具有自我建构的主体、具有与成人同等的价值[3]。少年儿童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就是标志着人不断发展的本质特征。从生态的视角看,少年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不强,主体性发展程度较低。但少年儿童早期的生态环保意识却是地球人类未来生态危机的“救命之火”,也就是人类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协调发展的“星星之火”。因此,作为以儿童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动物小说,其创作理念、内容要为加强少年儿童生态主体意识的培养而担当,应该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理念,在牢固地树立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的基础上,力求用“原生态语言”去培养少年儿童的幽默品质,才能保持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可读性的完美结合。
刘先平动物小说创作的成功,究其根本就在于他在创作中坚持树立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注重对大自然环境与和谐生态世界的描写,注重揭示人与自然的重要关系,以生态和谐整体观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儿童的正确生态观,注重张扬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刘先平动物小说创作的成功,还在于他长期以来不断参加野生动物考察或独自在山野跋涉,几十年来足迹遍及我国崇山峻岭、大漠戈壁[4],拥有丰富的大自然真实生活的切身体验,善于采用“动物视角”而非以“人看动物”的视角进行书写,从动物的视角进行想象和叙述,演绎动物世界的真实故事,还原动物和人的本质形象和生活,直接表现丑恶与美丽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生命,真实地揭开动物世界中残酷无情竞争、顽强生存与独立追求的精神,善于刻画具有典型性的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以生动的艺术想象感染小读者,从而培养和张扬小读者心中的生态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先平.刘先平大自然探险长篇系列(五本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学术界,2008(3).
[3]朱利民.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生存境遇与反思[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张耀辉.安徽儿童文学创作纵横谈[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作者介绍:邓琴,副教授,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及教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