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角色

2019-04-01王立新

长城 2019年1期
关键词:钢厂塞尔维亚

王立新

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唯一的国有钢铁企业,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塞尔维亚政府为了挽救这家濒临倒闭的钢厂,曾先后三次举行国际招标,都因全球的钢铁市场低迷而流拍。2016年,在金融危机暴风雪中凛然崛起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逆势收购了这家钢厂,并全权委托位于唐山陡河岸边的、作为先锋队的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科学运营管理。他们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原料、营销等多方面的全球资源配置优势,半年扭亏、一年全面盈利。2016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参观了河钢塞尔维亚公司斯梅代雷沃钢厂,他希望河钢集团改善这里的就业环境,惠及民生,把此项目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前 记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少有人知道斯梅代雷沃,因为在地理版图上,这个叫斯梅代雷沃的地方,实在是太遥远了。它距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四十余公里。15世纪中叶,这里曾经是塞尔维亚的首府,至今,他的城区依然保留着五米多厚的城墙。要想认识这座城市,先从斯梅代雷沃城堡开始。

公元1427—1430年间的中世纪,建都于斯梅代雷沃的塞尔维亚王国,为了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修筑了这座坚固的城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座古老的城堡遭到轰炸,后经过修复,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保存最完好的要塞之一。201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录。今天的斯梅代雷沃,就是在这座要塞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走进这座钢厂,迎面会看到高大的建筑物上写着七个大字——“塞尔维亚的骄傲”。

远在1913年,当时的创办者选择在多瑙河岸边的这片荒凉处女地上建起这座钢厂,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用铁与火铸就了沧桑岁月。但是,那时的斯梅代雷沃钢厂还只是一座小型钢铁厂,真正获得大规模的发展,是在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成立以后,从此走上了战后恢复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斯梅代雷沃钢厂,也被收为国有。

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重建家园,钢铁是工业化的基础。南联邦从1947年到1951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了工业化进程。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对这座钢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把该厂的年产钢量提高到一百六十五万吨,从而成为前南斯拉夫联邦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唯一大型国有冶金联合公司。

那个时候,钢厂是国家的工厂,员工是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在整个社会进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一人炼钢,全家不慌”,全社会都羡慕这些钢铁工人,优厚的工资和福利,能在钢厂工作,连睡觉都会笑醒。

为了提升这个支柱产业,塞尔维亚政府又对该钢厂进行了扩建,形成了新的生产规模。在鼎盛时期,钢厂贡献了斯梅代雷沃市40%的财政收入。所以塞尔维亚人一般就用钢铁厂来代指斯梅代雷沃市,同时还把斯梅代雷沃钢厂叫作“塞尔维亚的骄傲”。但是,随着从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家拥有现代化设备的钢厂,由于市场订单减少,慢慢走向了难以为继的地步。2003年2月,斯雷代雷沃钢厂因经营不善而宣告破产,进入了漫长的冰冻期。高炉不再冒烟了;转炉不再炼钢了;轧钢生产线停止了转动。这座百年钢厂,突然像奄奄一息的老人,许多员工抱头痛哭。

2013年9月,美国最大的钢铁巨头——美国钢铁公司,决定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大家欢欣鼓舞,像期待救世主一样盼望他们的到来。

终于,停产的高炉、转炉、连铸,热轧、冷轧,又轰隆隆地开动起来了,沉寂的钢厂,又重新恢复了蓬勃的生机。产品出厂了,工资拿到手了,温馨又回到了这座百年钢厂。

星移斗转,白驹过隙,五年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寒风骤起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呼啸的暴风雪席卷了世界,而且愈演愈烈,订单逐年减少,企业连年亏损……难道,刚从国有企业破产低潮中走出来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又要再一次沉沦吗?

比严冬更加寒冷的心灵

2012年1月,有一个人正从美国钢铁公司总部所在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钢铁之城匹兹堡,顶着凛冽的寒风,驱车赶往机场,前往贝尔格莱德。他就是美国钢铁公司欧洲部副总裁大卫·林图尔。

今天,他的心情格外沉重,因为他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将远在2003年收购的、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长期亏损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再抛售给塞尔维亚政府。

进入2008年9月,一场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如同愈演愈烈的暴风雪一样,使美国的流通业遭受严重冲击,钢铁、汽车、燃料等行业需求下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产能利用率低,大批工人失业。闪现在钢铁行业的悲怆数字更是令人恐怖。你能相信吗?2009年美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1%,粗鋼产量同比减少36.4%。美国最大的几家钢铁制造商在报表中显示,尽管价格和销售温和回升,但四季度业绩依然疲软。此外,报表中还暗示这些企业2010年的收益仍将受到拖累,这表明钢铁企业的复苏步伐依然缓慢。

遭受重创的是美国的汽车产业。

首先,是销量大幅下滑。

其次,是汽车金融服务体系遭受严重冲击。

其三,是大批经销商面临停业。

其四,是汽车消费能力下降。

除了汽车工业以外,美国建筑、家用电器、机器制造和电器装备等钢材需求量较大的产业全面收缩,中国、北美和欧洲市场钢材需求也出现大幅下滑。全行业的开工率不足全部生产能力的一半。随着需求的急剧缩减,钢材价格也跌落了40%,企业赢利大幅度缩水,钢铁类股票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暴跌了68%。悬挂在斯梅代雷沃钢厂高炉上的美国钢铁公司的企业旗帜,开始在金融危机的暴风雪中撕裂,飘摇……

大卫·林图尔就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怀着遗憾的心情飞抵贝尔格莱德。2012年当地时间1月31日,是一个悲伤的日子,这一天特别冷,他见到了时任塞尔维亚总理的茨韦特科维奇,为收购和复兴斯梅代雷沃钢厂,双方曾经无数次见面。但是,今天的使命大不相同了。签署合同的仪式,早已准备好,当他签下代表着美国钢铁公司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塞尔维亚政府以一美元这样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从美国钢铁公司,购回斯梅代雷沃钢铁厂。

此笔交易使美国钢铁公司蒙受了约4.5亿美元的损失。

塞尔维亚总理茨韦特科维奇表示,塞尔维亚政府重新购回这个国有企业,目的在于避免钢铁厂直接关门,从而挽救了五千个直接就业岗位,以及与该钢铁厂相关的其他一万多工作就业机会。

令人头疼的国家难题

拯救斯梅代雷沃钢厂的重任,落在新一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的肩上。

他1952年2月15日出生在塞尔维亚中部的前南联邦克拉古耶瓦茨。步入政坛前,是一名建筑师,曾领导过作为通往地中海的贝尔格莱德至巴尔港铁路的建筑工程。1992年,当选塞尔维亚议会议员;1998年,被任命为塞尔维亚政府副总理;2007年5月,当选为塞尔维亚议长;2012年5月20日,当选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他接手的塞尔维亚是一个在战争废墟上艰难复兴的国家,作为总统,他肩上的担子很重。要恢复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必须实行“再工业化”,钢铁是基础。因为斯梅代雷沃钢铁公司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唯一的国家全资持有大型钢铁企业,在国民经济的这个大盘子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振兴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复兴斯梅代雷沃钢厂?是塞尔维亚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国家出资,自主经营。但是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原本指望这家钢厂支撑,现在反而由政府补贴,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长期下去无力承受,最终会再次走上破产的道路,如若如此,支柱倒塌了,工人失业了,增加了社会失业率,无疑会给凋敝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万不得已不走这条路;另一条,也是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将其“改嫁”,通过国际招标的方试,吸引世界上的战略合作伙伴,收购该厂,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外资,助力复兴,还可提供税收,安置就业人员,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

2012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第四年,世界钢铁市场陷入持续的低迷,这场暴风雪越来越猛烈,能够拯救这家举足轻重的钢厂吗?整个塞尔维亚人民都在关注。

在塞尔维亚,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塞尔维亚是一个具有五个季节的国家,除了春夏秋冬以外,多出的一个季节就是——战争。”这是一个饱经战争之苦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引爆在塞尔维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塞尔维亚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为了赢得民族的解放,塞尔维亚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在铁托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后来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然而,1980年铁托病逝,这个多民族国家开始分裂,1992年彻底解体,六个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最后只剩了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又饱经了长达十年的国际制裁和三年波黑战争,特别是在1999年,北约发动的科索沃战争以后,塞尔维亚沦为一片废墟,国民经济倒退了三十年。2006年5月,黑山通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南联盟宣告终结。从此,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了解其首都,因为它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集中缩影和镜子。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共和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塞尔维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贝尔格莱德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即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脉的延伸舒马迪亚丘陵,居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交通要道,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座千年古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屡经炮火,却始终巍然屹立,被称为“虽经四十次战火却始终不倒的英雄城市”。它面积将近三百六十平方公里,现有居住人口一百五十多万。萨瓦河从市区通过,把整个城区分为两半,一半是老城区,被称为老贝尔格莱德;一半是新区,被称为新贝尔格莱德。

世界上,有两种城市呈现出一种少有的悠闲和安逸的气氛:一种是没有经历战争的城市,人们没有危机感;另一种就是经历了过多战争的城市,人们在抓紧享受难得的和平与安宁。贝尔格莱德,就属于后一种。

然而,只要你走进这座城市的深处,就会发现它历史的记忆依然沉重。一位中国工作人员因出差前往贝尔格莱德,用伤感的笔触这样描绘科索沃战争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贝尔格莱德:

“这是一个弹痕累累、残缺不全的城市。在塞尔维亚,我还切身感受到了那里的基础设施之陈旧。与中东欧的波、匈、捷、斯,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相比,塞尔维亚的基础设施实在是太破舊了。

“贝尔格莱德新建的或在建的高楼不多,城中心,1999年被北约空袭毁坏的建筑依旧矗立着,绝大多数既没有被拆除也没有被修复。这些弹痕累累、残缺不全的建筑之所以还原封不动,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没有钱来拆除重建。

“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等市内交通工具,也都很破旧。贝尔格莱德市内的地下人行通道很发达,许多都带上下电梯,但没有地铁将它们连结起来,同样也是因为政府无钱。我住的是一个三星级饭店,可是它的基本条件若是在北京恐怕连一星都算不上。分体拉绳式的马桶在中国大中城市早就淘汰了,风扇是台式的,一台破旧的电视还放在笨重的电视柜里,席梦思床垫里的弹簧‘脱颖而出,房屋之间一点也不隔音。就这样条件的一个小房间,每天还要付70欧元!

“再比如,我从贝尔格莱德去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时乘坐的是塞尔维亚的‘国际列车,买的是一等座。可到了车站才发现,它总共只有两节车厢是一等座,车龄至少有二十年,不过,这两节车厢的豪华风韵犹存,如果是新的,跑在西欧也不算落后,只可惜它们已非常破旧了。铁路也很糟糕,四百五十公里的路程足足行驶了十一个小时。沿途,我没有看到一座有生气的工厂,废弃的厂房倒是时常闪过……”

科索沃战争结束了,刺鼻的战争硝烟散去了,归心似箭的难民回到了家园。政府在废墟瓦砾、断壁残垣上开始重建,艰难的复兴开始了!

首先是基础交通设施亟需改造升级。塞尔维亚铁路干线总里程3819公里,而电气化铁路仅1254公里,双轨线铁路仅276公里。公路和高速公路网总里程45013公里,而已投入运行的全封闭或半封闭高速公路才不到800公里。其次是,工业不发达,仅有的化学工业、无机化工和电力设施都遭受了北约的轰炸,受损严重。重振塞尔维亚经济,面临两条路,一个是千方百计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塞尔维亚政府采取的主要举措有:一是对积极发展出口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优惠贷款从政府发展基金中划拨;二是鼓励企业多吸引外资,通过外资投产带动出口。私有化是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三是塞尔维亚政府号召企业充分利用欧盟对塞某些产品给予的减免关税优惠政策,扩大出口(如食糖、纺织品和服装等);四是塞加入了东南欧自由贸易区协定(CEFTA),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的商品流通享受免税待遇。协定为塞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五是塞政府计划兴建三个工业园区,希望外国有实力的企业和外资驻入。再有,政府积极申请加入欧盟,目前塞尔维亚的出口主要面向欧盟地区,其中三分之二的出口产品销往欧盟国家。欧盟对于钢铁产品有着巨大需求,这对塞尔维亚钢铁产业是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另外,非欧盟国家想迅速打入欧盟市场,需要面临反倾销诉讼等风险,如果投资塞尔维亚钢铁产业,在塞本地建设钢铁产能然后向欧盟出口,可以有效绕开贸易壁垒,在基建、军工、科技、文化、媒体等多领域合作。相关双边协议的签订,尤其是产能合作协议和投资保护协议的签订,从两国政府层面,为推动钢铁产业的产能合作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于是,加入欧盟,成为塞尔维亚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2012年3月1日,塞尔维亚获得欧盟候选成员国地位;2014年1月21日,塞尔维亚入盟谈判正式启动。塞尔维亚还一直享有欧盟给予的优惠贸易安排(ATM)和美国给予的最惠国待遇(MFN))。2010年以来,塞尔维亚正积极申请加入欧盟,但欧盟方面对塞尔维亚加入设定了多个前提条件,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塞尔维亚必须先承认科索沃的独立地位,或实现与科索沃关系正常化。塞尔维亚坚持国家领土完整,拒绝作出妥协,这就使得其加入欧盟的道路异常艰难。

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上任之后,着手拯救处在绝境中的斯梅代雷沃钢厂。然而,并不容易。早在2012年当地时间4月5日,也就是美国钢铁公司抛售后的仅仅三个月,塞尔维亚政府即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招标。提出意向的潜在买家有卢森堡义联集团、乌克兰顿涅茨克钢铁公司和俄罗斯乌拉尔矿产冶金公司均参与投标。然而,对这次国际招标,塞尔维亚政府开出了必要条件:必须保留原钢厂的五千多名员工。这对收购方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企业重组,企业裁员是必然的选择。也是这个原因,导致这次国际招标以失败告终。

在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的推动下,经过充分准备和调整,六个月后,塞尔维亚财政部和经济部政府又举行了第二次国际招标,公开发布竞标邀请,为该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当地时间2012年10月8日,这次招标与第一次不同,第一次是将斯梅代雷沃钢厂“抄底式”的整体出售,而这一次,改成了“股份交易”,也就是出售75%的股权,由外资企业控股。标书等文件定价为一万美元,标书截止购买期为10月19日。根据收购条款,潜在投标人可以是涉及开采、生产生铁、焦炭、铁合金(钢)的公司,并且公司2011年利润至少10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或资产价值至少为151亿英镑。竞标者需满足以下条件:2011年度收入不少于20亿美元;总资产不低于25亿美元;必须从事金属矿产及其他矿产的开采,或從事生铁、焦炭、钢材和其他金属产品生产及机械产品生产;须缴纳至少125万美元投标保证金;可组成银团(银团即联合向某一项目发放贷款、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组织)参与,但银团牵头者须满足相关资质要求。塞尔维亚私有化署(这是该国的一个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竞标的具体事宜,所有投标书均须寄致该署。

投标截止期为2012年当地时间10月26日16时。

最初,俄罗斯乌拉尔车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UVZ)曾经表示了收购意向,双方开始进行商务谈判,但是最终由于对挽救这个企业没有信心,还是决定放弃收购该厂。

两次国际招标都以失败告终。

在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的推动下,接着又启动了第三次国际招标。这是2013年2月28日,考虑到前两次招标均失败,第三次国际招标,塞尔维亚政府做了最坏的打算。他们有两个计划:一个是广泛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被称为“A计划”;另一个就是如果第三次国际招标也失败,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使钢厂恢复生产,被称为“B计划”。

一份来自财政部和经济部的报告呈送到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总统和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面前。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三条:一、不管有无买家,也不再延长第三次国际招标的最后期;如果这次国际招标不成功,就暂时放弃“A计划”;二、为了不影响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生产,希望由政府注入资金,进行国家补贴经营,启动自我挽救的“B计划”,以避免厂家直接关闭;三、在恢复钢厂经营的同时,继续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

为了维持钢厂的运营,塞尔维亚政府不得不每年向钢厂提供补贴,但钢厂仍然连年亏损。塞政府一方面要拿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补贴钢厂,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欧盟对于塞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不当补贴”的指责,实在是内外交困。米斯拉夫·尼科利奇总统和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批准了这个计划。然而,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第三次国际招标宣告失败。

2013年4月22日,正是花红柳绿的初夏时节,塞尔维亚政府不得不从国库里挤出部分资金,使斯梅代雷沃钢厂两座高炉中的一座在停产九个月之后,恢复生产。

屋漏偏遭连日雨。由于塞尔维亚没有自己的铁矿石资源,全部依赖从乌克兰进口。由于天气寒冷,多瑙河封冻影响了国际航运,造成进口铁矿石原料短缺,企业始终关停不断。2014年5月,情况更加严重。由于受到乌克兰国内战争危机的影响,铁矿石原料供应出现断流。斯梅代雷沃钢厂不得不停产至少三个月,对主要设备进行检修,并遣散了员工。

与此同时,塞尔维亚政府又开始寻找新的投资者。

由捷克皮尔森钢铁公司(Pilsen)和俄罗斯布马什钢铁公司(BumMash)组成的联合集团公司,以及乌克兰钢铁巨头RinatAkhmetov有意投资斯梅代雷沃钢厂。同年八月,又传来了好消息:俄罗斯最大特殊钢生产厂家“红十月”伏尔加格勒钢铁厂,将成为美国钢铁公司(USS)塞尔维亚扁平材生产厂家斯梅代雷沃(采矿、金属)的潜在买家。

俄罗斯“红十月”伏尔加格勒钢厂,位于俄罗斯南部,距离莫斯科东南一千公里、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首府伏尔加格勒,坐落在欧洲第一大河——伏尔加河下游的平原上。由喀山乘船经乌里扬诺夫斯克可直达伏尔加格勒市,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红十月”钢铁厂是俄南部的一家特殊钢厂,是俄罗斯汽车、宇航和能源工业用特殊钢的最大供应厂家。

这个消息像风帆一样把人心鼓动起来,迷茫中又看到了希望。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塞尔维亚政府奉行的A、B并行的复兴计划,都没有获得成功。

到2014年底,斯梅代雷沃钢厂的亏损额为9600万欧元,约合1.09亿美元。一次次希望变成了失望,无数次焦灼的等待变成了空想。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员工们,再次陷入了绝望。

凄厉的寒冬,更加凛冽……

斯梅代雷沃钢厂,实际上陷入了两难绝境:推行国企私有化,没有外国企业投标;由于申请加入欧盟,不允许自主补贴经营,必须完全市场化,这两条道路,实际上已经把企业给堵死了。等待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只能是关门了。

绝境中的渴望

一辆轿车驶进了斯梅代雷沃钢厂,走下来的是一个身材高挑的壮年人,他戴着眼镜,神情凝重。他就是时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的亚历山大·武契奇。武契奇1970年3月5日出生在贝尔格莱德的一家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经济学家。他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学院,从1998年3月到2000年10月,曾担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信息部长,亲眼目睹了科索沃战争。2012年,担任塞尔维亚共和国第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2013年4月,当选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发展经济,斯梅代雷沃钢厂,无论如何,不能关门。一旦关闭,失去这个经济支点,经济恢复就成为泡影。然而,不关闭,又没有出路,怎么办?

他正是怀着这种心情,专程来到这家钢厂,进行深入调研。

迎接他的是死气沉沉的破落景象:旗杆般的烟筒在冒着微弱的有气无力的烟雾;土路上来往的进出车辆很少,听不到老远就传来的机械轰鸣的巨大喧嚣声;走进厂区,一片萧条;走进高炉车间,冰冷沉寂;这座百年钢厂如同体力不支的耄耋老人,正在发出濒临死亡的艰难喘息。

这可是塞尔维亚人曾经为之骄傲的百年钢厂啊!

这可是为塞尔维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立下过巨大功勋的钢厂啊!

这可是支撑了国家无数大工程的钢厂啊!

这可是无数钢铁人用青春和热血、甚至是生命铸造出的钢厂啊!

他看到钢厂落到这步田地,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苦痛。

在与厂管理层、工会负责人和员工代表的座谈中,哭诉声、求救声响成一片——

“总理,救救我们吧!”

“总理,救救我们的工厂吧!”

“总理,救救我们这些苦命的员工吧!”

“总理,救救我们的一家老小吧!”

“總理,工厂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命啊!”

……

员工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总理的身上。这个刚毅的汉子,看着一张张痛苦绝望的脸,听着一声声可怜的祈求,他的内心极为震撼:“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位塞尔维亚最年轻的总理,在就职报告中曾经这样强调过:“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经济改革。我们在改革中确实面临很多困难。议会已通过多项法案,其中包括新的破产法、退休法、施工许可法等,以便尽量符合欧盟的要求,为加入欧盟做准备。虽然改革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们依然自信最终能够克服。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让我们变得更加勤奋,更富有奉献精神。我们必须停止哭泣,一定要努力工作!”

他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万里之遥的中国。

从2006年起,中国就是塞尔维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跨多瑙河大桥项目,就是塞尔维亚利用“16+1”合作框架中优惠贷款,启动的多个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塞尔维亚政府积极开展同中方的产能合作,希望有更多中国企业到塞尔维亚投资建厂。亚历山大·武契奇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不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在别人肩膀上哭泣也不是我的风格。塞尔维亚必须自己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不能指望别人帮助。因为即便有朋友,他们也不受我们差遣。我们必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如果能够如此,我认为塞尔维亚的未来是光明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降临。

2014年当地时间8月,亚历山大·武契奇接到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邀请,参加在天津举行的本年度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而塞尔维亚正在积极筹备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届时将与16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如果能邀请到李克强总理亲自来参加会议并能参加通车典礼,那将是一桩非常难得的事情。于是,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给他下达了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一定要促成李克强总理年底访问塞尔维亚。

然而,过去二十多年来,塞尔维亚历届政府都想邀请中国领导人来访问塞尔维亚,但是没有成功,李克强总理会接受他的邀请吗?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2014年9月10日,亚历山大·武契奇带着使命来到了天津。盛夏的海风,吹拂着这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亚历山大·武契奇在与李克强总理刚一会见时,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邀请,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你不答应访问塞尔维亚,我回国都没法向尼科利奇总统交待!”

李克强总理愉快地答应了这个邀请。这可乐坏了亚历山大·武契奇,他为促成这一重大事件而高兴。回到国内,亚历山大·武契奇就在媒体大力宣传,称中国总理此次访问,对塞尔维亚是“大事件”,也是现政府的胜利。对此,塞尔维亚主流媒体评价说,这一盛事将极大提升双边关系及中国与中东欧之间的合作。塞尔维亚“南通社”认为,中国选择塞尔维亚为今年“16+1”峰会的举办国“绝非偶然”,因为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已经成为连接友好关系的纽带。亚历山大·武契奇还不忘借助媒体向中国投资者喊话:“欢迎中国公司到塞投资建厂!”

贝尔格莱德。2014年当地时间12月17日,李克强总理如期抵达。

正是寒冷的严冬,气氛却异常火热。

第二天,李克强总理在结束了中国——东欧国家领导人会务活动后,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并与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共同参加了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泽蒙——波尔查”跨多瑙河大桥的竣工通车剪彩仪式。

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桥!因为它虽然在贝尔格莱德,却被当地人欣喜地称为“中国桥”。这个称呼,来源于城市布局,贝尔格莱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穿城而过的萨瓦河,如同一个流动的书签,把其“翻”成两半:一边是古色古香的老城区,被称为“老贝尔格莱德”;另一边是现代化建筑楼群集中的新城区,被称为“新贝尔格莱德”。萨瓦河虽然给城市带来了旖旎的风光,也给城市的交通造成了天然的阻隔。虽然也建设了几座打通天堑的桥梁,但是仍然不能缓解日益壮大的交通压力。在流经贝尔格莱德的多瑙河上,有“一老一新”两座桥梁,老桥建于二战时期,透出几分沧桑。新桥建成于2014年底,体态十分轻盈。因新桥连接多瑙河南北岸泽蒙与博尔查两区,被命名“泽蒙-博尔查大桥”。但当地人提起时都叫它“中国桥”,以感谢中国路桥公司帮助修建了这座桥。

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前一天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塞尔维亚与中国的友谊桥》的文章,盛赞中国企业的壮举:“用中文说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人,第一个字母都是‘塞,意思是‘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方!”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国企业承建的跨越多瑙河大桥竣工通车典礼,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约两万当地民众,在现场手持鲜花和中塞两国国旗,载歌载舞,雀跃欢呼:“中国万岁!”“中国万岁!“中国万岁!”……激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李克强总理被欢呼的声浪所包围、托起,总理在剪彩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希望这座桥能够成为中塞友谊之“桥”,他还特别提到自己看过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李克强总理的访问,给中塞两国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拯救斯梅代雷沃钢厂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但是,却被另外一件事情被迫推迟了。这是由于塞尔维亚政府此前对包括斯梅代雷沃钢厂在内的一批国有企业做出了私有化的承诺,以作为换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项价值112亿欧元项目的贷款条件,塞尔维亚政府还是叫停了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出售项目。

转眼到了2016年,这个项目的国际招标又一次艰难启动。当地时间3月6日,塞尔维亚政府在《政治报》上为其唯一的钢铁企业斯梅代雷沃钢厂启动公开招标,希望抛售这家国营企业,目的为了防止失去五千个工作岗位,继续经营也有利于寻找长期的合作伙伴。基于上次的失败教训,公司的管理层委托荷兰公司HPK為其做好私有化的准备工作。

这次招标的起拍价为4560万欧元。提交投标意向的截止日期为3月30日。这是塞尔维亚政府破例进行的第四次国际招标。前三次都以失败告终,那么,这一次能够成功吗?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悬念。

天无绝人之路。不久,塞尔维亚国家广播公司RTS播出的一条消息,春雷般震动了整个塞尔维亚:“政府正与中国河钢集团就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收购事宜进行谈判”。人们一下子把目光聚焦在这陌生而新奇的四个字上——“中国河钢!”

陡河岸边的唐钢

对比万里之遥的多瑙河,陡河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一条小溪流,然而,却是唐山这座名传遐迩的华北重工业基地的母亲河。1943年,也就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六年,侵华日军的铁蹄踏上了这片风水宝地。为了掠夺冀东铁矿石资源,选择在陡河岸边兴建了钢铁基地,被称为“唐山制钢株式会社”,成为“以战养战”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钢铁,然而那时的唐钢技术设备十分落后,只能用小电炉,年产钢只有区区的两千多吨。

唐钢的知名度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那时,炼钢主要采用的是位于乌拉尔东麓的前苏联最大的钢铁企业——马格尼托格尔斯克的模式,普遍使用平炉和小电炉,生产规模很小,建设费用和耗电量极大,而当时中国严重缺电,钢铁生产受到很大制约。针对这种弊端,唐钢人在全国的钢铁企业内最早开始了技术攻关。从1950年5月到1951年8月,唐钢的工程技术人员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经过166炉的冶炼试验,终于成功地研发出了“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法”,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1952年初开始小规模生产,年底全面投入生产。从此,唐钢在中国首先用侧吹碱性转炉代替了酸性转炉,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项科研的成功,具有设备简单、冶炼时间短、不需要外加燃料、耗能低、投资少,见效快、生产效率高的特点,从而结束了酸性转炉炼钢的历史,从而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技术进步。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国家重工业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迅速在全国冶金行业推广开来。1952年8月,重工业部对这项新技术进行了通报表扬,并对有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奖励。1953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学术交流大会上,唐钢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从1952到1956年这短短的五年间,唐钢先后派出二百多名技术干部和工人到马钢、太钢、首钢、上钢等单位传授这种新工艺。

1964年4月,一个花红柳绿的初夏时节,这项先进工艺被国家列为“国际级发明项目”,再次受到奖励。唐钢由此成为中国“侧吹碱性转炉”的发祥地和故乡。改革开放后,唐钢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从1995年10月起,唐钢提出并完成了“三步走”的振兴战略:1997到1998年,完成炼铁系统的技术改造;1998到1999年,完成炼钢系统的技术改造;2000年到2002年,建成高附加值的热轧薄板生产线;2005年实现钢产量超过一千万吨。

一座千万吨大钢厂就这样凛然出现在冀东大地上。

谁料,仅仅三年后,不期而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暴风雪,开始从美国华尔街向这座刚刚复兴的十里钢城悄然逼近。2008年9月,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第一个月份,料峭的寒风考验着刚刚走马上任才短短四个月的唐钢总经理于勇。这个激情四射的壮年人,1963年10月出生,吉林省柳河县人。1987年7月,毕业于鞍山钢铁学院自控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在校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是赤日烁金的盛夏时节,刚刚走出校门的于勇就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从大东北乘坐火车来到了陡河岸边的这座十里钢城,被分配到一炼铁厂这个钢铁大熔炉里,从普通员工到技术员再到分管设备的副厂长,一干就是十年。

业内人士都知道,炼铁是钢铁厂的第一道生产程序,也是一项面对生死的工作。特别是出铁水的一刹那是最危险的。如果一旦发生喷溅事故,别人可以“望风而逃”,而炼铁人却要冒着上千度的“红色雨幕”,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直到把事故处理完。所以炼铁人都是生死之交。

这十年,是他一直与企业最底层的员工摸爬滚打的十年,是终日与环形炉台和喷涌的铁水相伴的十年,也是铸就他钢铁意志和坚毅性格的十年,更是他不断成长的十年。2004年1月,担任炼铁厂厂长;2005年9月,任总经理助理兼炼铁厂厂长;2006年4月,任常务副总经理;2008年5月,出任总经理。全球金融危机的暴风雪,来得非常猛烈,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冰火两重天”,钢材价格从每吨六千元,降到了三千元以下。出厂的钢材从疯狂抢购突然到无人问津,很多贸易商守着堆成山的钢材,亏得血本无归。

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纷纷采取限产、停产、减薪、放假和解除劳动合同等紧急措施,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首钢、山东钢铁和安阳钢铁相继宣布减产20%,沙钢、马钢、太钢分别减产7万吨、6万吨和13万吨,武钢部分厂房也开始停产检修。唐山市50%以上的钢铁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有的甚至减薪高达30%。唐钢怎么办?面对裁员减薪的危机,人们忧心忡忡,都把目光投向了于勇。

唐钢有四万多员工,背后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四万个家庭。按照其他钢铁企业的通常做法,无非是三种选择:降薪、减产、减员。如果那样,将有大批员工被下岗分流,丧失劳动岗位,给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整个员工队伍的稳定。

那是一段非常难过的日子。

那些天,高管层几乎天天开会,愁眉苦脸地探讨企业的出路。

面对渐行渐近的金融危机暴风雪,于勇逆势而为,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一大创新理念和“三不一涨”的应对措施。这一大创新理念是:“我们绝不能把危机的压力转嫁给劳动者!”应对措施是:不降薪、不减产、不减员,反而涨薪!然而,质疑和担忧之声不绝于耳:“全球金融危机这么严重,能拿出钱来给员工涨工资吗?”“钢铁市场这么低迷,挖潜增效16亿元,能实现吗?”

到了寒气逼人的11月份,全球金融危机暴风雪愈演愈烈,唐钢以实际行动向全体员工兑现了不降薪、不减员、不减产和逆势涨薪的诺言。

唐钢公司领导主动减发年薪50%的同时,拿出三亿元,依照“全员普涨,向一线倾斜,向技能人才倾斜”的原则,调高员工工资,实现在岗员工工资全年增长25%的既定目标,不少职工收入增加近两千元。随后,职工高温岗位补贴、有毒有害岗位补贴、艰苦岗位补贴和中夜班岗位津贴标准大幅提高,生产岗位技术津贴体系全面建立。2009年,员工年均收入达到五万多元。

此举使员工们的幸福满意度逆势攀升,凝聚成企业上下同心共渡难关的强大凝聚力。

人心齐,泰山移。在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下,2009年年底唐钢实现挖潜增效额30多亿元,超出原计划指标14亿多元。巨大的暖流激荡大地。2008年上半年,钢铁市场正处于高盈利期。

正当唐钢员工共同努力,通過降本增效,企业经营情况慢慢发生好转的时候,唐山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被称为“北方煤都”“北方瓷都”的资源型城市开始向生态型城市转型。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唐钢搬迁。

这使唐钢面临泰山压顶般的沉重压力。到底搬还是不搬?要搬迁,只能搬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渤海湾京唐港去。难道,搬到海边就不污染了?

在多次开会反复讨论后,于勇代表公司宣布了超出寻常的大胆决定——“全面打造全新唐钢!”

此言一出,又是春雷般炸响。

刚刚盈利,却又要拿出巨额资金进行全面改造,这可是唐钢在历史上高盈利时期从来没做过的事。然而,于勇明确地意识到,这是摆在唐钢面前严峻而必然的选择。是的,长期以来位于陡河东岸的十里钢城一直是困扰城市环境一大“忧点”。陡河也是受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河流,穿城而过的陡河,如同一个书签一样把唐山市区分成两半:西部是主要城市居民聚集区,东部是工业区。星罗棋布地摆设着水泥机械厂、十多个陶瓷厂、发电厂、矿山机械厂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规模最大的是唐钢。

站在唐山市制高点——大城山顶向东部一望,钢厂上空烟尘蔽日,灰蒙蒙一片,成为最大的污染源。于勇在高管层会议上做出了决策:“我们要开拓创新,把黑色的钢铁还原成绿色钢铁,探索出一条城区钢铁企业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科学发展之路,一条造福职工、造福社会的绿色转型之路。对此,唐钢别无选择。而且,早转型早主动,越彻底越主动!”

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打造“绿色钢铁”工程的“三大战役”轰然炸响。第一个战役,是打造“世界上最清洁的工厂”。唐钢决定,在资金异常紧张、各项费用大幅压缩的情况下,不惜斥资九亿多元用于节能减排,以建设三个花园为重点的厂容治理总体规划迅速出台。打造生态企业,从淘汰落后开始。

改造之初,充满了非议。特别是一些为建厂出过力的老领导老员工,看到原来经过亲手建成的老厂区要“毁于一旦”,情感上难以接受。在召开的老干部座谈会上,有的老同志拍案而起:“就这样把辛辛苦苦几代人建成的老厂区所有建筑车间厂房都毁喽,这不是败家吗!”

声势浩大的拆除工程在一片质疑声中强力推进。

拆除旧厂房,腾出空地的工程首先打响。第一步,是拆除原有的烧结、炼钢和轧钢陈旧设备。在数台推土机轰隆隆的强力推进中,首先整体拆除的是三座60平方米烧结机、五座白窑、一座电炉炼钢厂、第三轧钢厂三条轧钢生产线等五大主体厂房及落后生产线顷刻间轰然倒塌,实现年减少粉尘排放量1575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57吨。这一拆,就腾出了一百六十五亩的第一片空地。第二步,是拆除三座陈旧高炉。在数台推土机轰隆隆的强力推进中,炼铁南区三座四百立方米的高炉顿成瓦砾。在这三座高炉中,一座是四百立方米,另两座是四百五十立方米。按照当时的国家产业政策规定,这座四百立方米高炉需要在2008年拆除,而另两座四百五十立方米高炉,需要在2010年拆除。然而,唐钢率先行动,比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时间提前两年,一次性拆除了这三座高炉。这一拆,就腾出四百亩的第二片空地。第三步,是拆除有碍观瞻的陈旧建筑。在数台推土机轰隆隆的强力推进中,冷轧厂办公楼、二钢轧厂钢区办公楼、保卫部办公楼等十八栋建筑楼体以及运输部工厂站、二钢食堂等九处建筑和各单位的小食堂、小浴室、小车棚等建筑顷刻间夷为平地。这一拆,就腾出了四百亩第三块空地。

这三步,总共拆除建筑物面积三十六万平方米,腾出空地五十万平方米,占唐钢厂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接着,把这三块空地建成三个钢铁花园的工程乘势上马。第一个钢铁花园,是在一百六十五亩绿地上,种植一万五千余株树木、花卉,构成五彩缤纷的景观,建成“绿色植物园”;第二个钢铁花园,是在拆除三座高炉后的空地上建成的,治理后的唐钢南区,三十六万平方米的绿地就相当于唐山凤凰山公园的面积。共种植树木三万多株,植物种类达七十多种,层次鲜明,色彩丰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唐钢还投资三亿多元建成最先进的水处理中心,使之成为“水系生态园”;第三个钢铁花园,按照工艺园林化、作品化、景观化的理念,建成了占地约四百亩的“文化主题生态园”。为了保证绿化质量,唐钢特意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共种植树木3.2万株,植物种类达72种之多。在苗木的选择上,坚持树种多样化,体现了混交林、乡土树种、常绿针叶树种搭配的原则。厂界西侧、东侧沿道路围墙形成厂区绿化隔离带,车间之间、空闲地等部位均被满眼的绿色植被所覆盖。

全面改造后的绿色生态唐钢,与唐山市的大城山风景区和陡河带状公园毗邻,成为唐山市区东部的靓丽风景线。三大钢铁公园建成后,唐钢厂区整个绿化面积多达到五十四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21%提高到42.4%,创下全国钢铁企业之最。与此同时,另两项“绿色钢铁”工程紧紧跟上。其一,是提高除尘系数。这项投资,共分三笔;第一笔是在2008年,启动完成了一亿元的投资技术改造项目;第二笔,是在2009年,又投入1.2亿元,对一钢轧厂三座一百五十吨转炉一次除尘系统进行了全面更新,对转炉二次除尘系统及上料除尘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造。全年可减少无组织烟(粉)尘排放量一千五百多吨。这两项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通过开动环保设备完全杜绝烟尘外溢;第三笔,是投资八千万元,实施了炼铁南区三百二十平方米烧结机脱硫工程,每年可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三千二百吨。其二是,改造厂房外观。几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钢厂车间外观都是蓬头垢面、锈迹斑斑。为了彻底改变人们对原有钢厂车间的陈旧印象,唐钢还对一钢轧厂等单位进行了建筑外观改造,粉刷面积总计超过16万平方米,更换彩板面积22.3万平方米,更换采光带1.48万平方米,同时实施了建筑物和管道颜色统一,实现了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还在内部推行了5S管理,树立样板区。炼铁南区高炉车间,在6300平方米的高炉出铁场平台,灰色调主打的地面光可鉴人。如今看不到备品辅料。空中灰色的热风围管一尘不染。

第二大战役,是打造“地面上看不到管网的全新工厂”。

其一,是管网和料场全部入地。钢铁生产需要管网和料场,这正是造成厂区废气泄漏和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当你走进全面改造后的唐钢,却看不到传统的钢厂地面上那些官道纵横的蜘蛛网状的景象,这正是唐钢颠覆传统、矢志创新的最大亮点之一。过去唐钢供电系统的许多电力线路都是沿着厂房支架敷设,有些电缆因为挂的高,职工巡检时得用望远镜看,维修时要拿架子,不仅管理维护的难度大,还给生产设施检修等工作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现在蜘蛛网般的电缆、管线和料场全部植入地下,电缆入地大约二百六十公里,煤气氧气等各种管线改造长度超过六公里,地面上全部进行了绿化。

其二,是厂区路面全部实现标准化。钢铁生产最大的污染源是铁矿粉和烟尘,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路面几乎都是黑色的。特别是在刮风天气,粉尘被飞沙走石弥漫整个天空。晴天,云山雾罩;雨天满地淤泥。

第三大战役,是创新现代化服务区场所和管理制度。

传统的钢铁企业,厂区内人来人往,势如潮涌;自行车的铃声、自驾车的鸣笛声、运输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仿佛这才是钢厂沸腾生活的真正景象。然而,当你走进全面改造后的唐钢,根本看不到这种传统钢厂的埋汰景象。不仅厂区内所有的老主干道全部都按照国家二级公路标准进行了建设和改造,对原有的九条道路进行了拓宽,并对部分区域道路进行了翻修,最宽的路面竟然宽达十八米,而且根据需要增建了四条崭新的路段。特别是厂区中横空矗立的一钢厂区跨铁路立交桥,现在变成了十一孔跨线桥,设计载荷为一级公路标准,设计使用寿命达一百年。运输车辆可由此直接驶上高速线,与桥下的铁路运输互不影响。

唐钢投资五千万元在拆违拆迁的旧址上规划建设四个服务区、五个停车场,总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两万四千多平方米。这项开创性的工程,仅仅用了两周,就出人意料地完成了。工期仅仅用了六十天。从2009年元旦开始,唐钢的四个职工生活服务区开始投入使用,1.9万名职工的代步工具全部停入停车场。

四个服务区建成以后,唐钢实行了门禁制度。首先清除了一百五十多个外包队。过去,因为管理漏洞,大量的物资被盗,有人形象地说,唐钢经营黄不了,偷也得偷黄了!这一制度在执行前,各种汽车运输、乘坐车、小拖拉机等车辆平均每天2767辆。治理后,平均每天只有856辆运输及公务乘车车辆通行。现代化服务区场所和管理制度,彻底颠覆了原有的企业形象。过去职工的汽车和自行车随意停放。现在职工一进厂区大门,就将汽车和自行车放存在服务区停车场,刷卡、更换工作服上岗。每个区都有三层楼的一万三千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浴室,多功能洗衣房和两千多平方米宽敞、明亮、整洁的食堂。还有汽车、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棚造型各异,海蓝色顶,上有白帆耸立的帆船状,有天蓝色的波纹状。每个停车场的几百辆汽车和上千辆自行车、摩托车排列有序。洗浴中心设施先进,整齐干净,并配有卫生间,每个洗浴中心可容纳五千人洗浴。单身职工宿舍简直可以与星级宾馆媲美。有本科学历的员工三人一个房间,配有写字台、衣柜和床上用品。硕士学历的职工则是两人一个房间。每层楼都有阅览室和电视室。阅览室百余种杂志供职工阅读。

电视室的墙上挂着五十多寸的液晶电视。四个服务区占地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两万四千多平方米。每个服务区可为五千多名职工提供存车、餐饮、洗浴、更衣等全方位服务。职工只需把换下来的工作服送到多功能洗衣房,工作人员就給免费清洗烘干;两千多平方米的餐厅环境优雅,蔬菜全部由品牌超市供货,主副食品实行招标采购,职工花两三块钱就可以享用一顿可口的正餐。

乘坐大型巴士在生活服务区和工作区通行。2009年夏天,唐钢还投入五千万元为职工更新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为在职和离退休的职工免费体检,并安排七千名职工到北戴河等地休养。短短的八个月时间,唐钢用自己开创性的实践,把危机化作契机,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无论是环境、还是幸福指数,一举成为全国领先的“绿色钢铁”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暴风雪中逆势开辟了融入城市崭新境界的绝佳样本。韩国浦项集团董事长权五俊对唐钢的巨变大加赞赏——“浦项钢铁是作为清洁的钢铁公司而闻名世界,当我到了唐钢,发现这里比浦项更干净、更清洁!”

于勇的确是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企业家,未雨绸缪,超前发力。在完成保留全部员工,逆势涨薪和环境巨变之后,他又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如何破解企业自身发展的难题上来。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唐钢年产钢1800万吨,按照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人员配比,拥有1.5万名员工就足够了,然而唐钢却有单靠钢铁主业根本承担和养活不了的3.7万多名员工的庞大的队伍。要安置这么多员工,确实困难重重:一是钢铁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不会再有新的扩张;二是随着装备逐步实现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优化人员配置,员工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少,而在册员工总数无法改变;三是中国钢铁行业暴利期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风雪袭来之后就结束了,国内外钢材市场持续低迷,国内外钢材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低。

如何安排剩余的两万多名员工?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更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压力越来越重,甚至决定生死存亡。唯一的出路,是在放弃钢铁主业规模增量的同时,颠覆传统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做大做强非钢产业。

事实上,早在2010年,是金融危机暴风雪爆发的第二个年头。时任唐钢总经理的于勇就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借鉴韩国浦项制铁的经验,破天荒地提出了向非钢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然而,唐钢的非钢产业却与传统的非钢产业概念完全不同。事实上,早在二十多年前有些中国钢铁企业就搞过一些非钢产业项目:有的搞建筑业,显然无法与国内最强的建筑企业竞争;有的搞芯片,也显然无法与国际上的电子最强企业竞争。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唐钢下属单位也曾经为安置多余人员,开始创办依附于钢铁主业的餐饮业和服务业,这是唐钢非钢产业的雏形。但是,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和长远打算,以及产权和账目不明晰,再加上管理混乱等诸多历史性原因,这些产业长期亏损以致难以为继。因此,这些非钢产业最终也没搞起来,其教训在于:脱离了钢铁主业,变成了“不务正业”。钢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大批熟悉钢铁技术的员工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美英都曾经是钢铁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但是因为产能过剩,变成了“夕阳产业”,因此提出了“去工业化”的口号,起而代之的是高新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而中国则完全不同,因为是发展中国家,钢铁工业正在成为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可能完全退出钢铁产业。

那么,如何在产能过剩的困境中,发展非钢产业呢?唐钢自有独特的崭新理念。今后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将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是合作方式的竞争。所以,非钢产业无论如何不能脱离开钢铁主业,尽可能更多地建立在钢铁主业基础上的产业公司。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绝不能重蹈传统非钢产业理念的覆辙,而是着力依托原有的钢铁主业优势,为富余职工开辟新的根据地,找到新的用武之地和获得新的饭碗。

2010年5月,唐钢提出了“做精主业、做大非钢、适度多元、持续创新”的非钢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了六大非钢产业群——钢材产品深加工;大物流;装备制造与工程技术;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与钢铁相关的房地产;服务与教育培训……根据分类,唐钢组建或新成立二十个非钢产业公司。同年十月,唐钢集团正式成立非钢事业部,统筹管理这项牵扯人数众多的工作。2013年,唐钢编制出台了《非钢产业“后十二五”发展规划(2013-2015)》的制定。这是唐钢下一步非钢产业的发展纲领性文件。

经过测算,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唐钢本部每年将转移一万多名员工。到2012年,非钢从业人员大约1.6万人。到2015年,剩下的5000-6000人将完成转移,总计2.2万人。这可是三笔不可小视的大账。第一笔,是从人工成本减负效果计算,数额大得惊人。如果这些员工还在原单位工作,是要付出工资和劳保等人工成本的,现在离开到新的岗位创业,那么就把这笔人工成本费节省出来了。如果人工成本按每人每年10万元计算,前两年半转移的1.7万名员工的人工成本将减负17亿元;如果从2013到2015这三年转移到非钢产业员工总数将达到2.2万人计算,人工成本总额将达到20多亿元,这对微利运行的唐钢主业来说,无形中就是一笔巨额收入。

第二笔,是从新增的新企业的创收预测计算,数额也相当可观。根据规划,2013年,唐钢的非钢产业目标是全年要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30亿元,增效3亿元以上;到2015年,非钢产业的销售收入要达到800亿元。整个唐钢公司到2015年年底的收入目标是1500亿元。这意味着,三年后,唐钢的非钢收入将超过钢铁主业,成为半壁江山。

第三笔,是提高了人均产钢量。人均产钢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业内称其为人均劳动效率,超过1000吨,就意味着已经跃进国内外钢铁行业一流水平之列了!目前,唐钢钢铁主业在岗人数是两万,加上辅助系统共3.7万人。如果按计划前两年半向非钢产业转移1.7万人的话,人均产钢量将超过1000吨;如果转移2.2万人,那么人均产钢量就领跑世界了。唐钢集团给每一家非钢子公司都定下了严苛的考核目标。不少经营目标,甚至都是在具体业务还没有着落的情况下就已经定了。而对于这些子公司的负责人,采取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同时考核的办法按照岗位配置,每一家企业都要抽调出来人转移到非钢企业中去。

唐鋼给被转移员工的条件是“三不变”:工作环境不变、待遇不变、身份不变。如果哪家非钢公司倒闭了,唐钢本部继续接收这些被转移出去的员工。唐钢进军非钢产业后,清退了一万多名外用工,并将原来抛向社会的资源收回,全部由非钢产业人员担任。为此,唐钢首先进行“千人大培训”,既转岗又“换脑”,从而掌握新的操作技能。在钢铁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中,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非钢产业,不失为聪明之举、远见之举。唐钢这架位于陡河右岸的具有七十年历史的钢琴,迎着凄厉的暴风雪,率先弹奏出了早春的旋律。

断腕转向

于勇似乎永远与暴风雪为伴。

2012年10月,于勇出任河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兼唐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开始了扭亏解困的艰难奋斗。2013年12月,正是大雪纷飞、大地寒凝的时候,他又出任河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一种挥之不去的愁绪,正笼罩着河钢集团总部大楼,高管们总是愁眉苦脸、脚步匆匆的忙着开会,试图寻找企业突围之路。

河钢集团生不逢时啊!2008年上半年河钢集团刚刚成立,下半年就意外遭遇了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这种暴风雪毕竟刚刚袭来还不太寒冷,头三年持续盈利,仅2011年就实现利润二十九亿多元。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日益加剧的寒冷凝冻了。2012年,河钢集团的营业收入开始急转直下,陡亏五亿多元,面临着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压力。河钢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也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河钢集团年产钢四千多万吨,拥有十二万员工。在世界钢铁价格高昂、市场需求旺盛的2001到2007年,这个年产钢量养活这么多员工不成问题,完全能够过上富裕的日子。

因为河钢集团与其他的钢铁企业一样,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建设,在高速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巨大的需求影响下,经历了七年的高盈利期、高负债期的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不计成本、急剧扩张,追求装备大型化。因为市场利好,高负债完全可以依靠高盈利来弥补和解决钢铁生产的成本问题。然而,在2008年9月,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风雪来的猝不及防,钢铁市场开始出现低迷,市场订单减少了,产品卖不出去了,这使原来依靠该负债的发展模式突然过不下去了,不能像原来高盈利期那样依靠4000万吨的年产钢量轻松地养活12万员工了,而且暴风雪刮的越来越猛烈,企业的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2013年,钢铁市场更加每况愈下。河钢集团下属的各子公司自身生存已经困难重重,甚至完全依靠贷款维持生存,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已经到了十分困难的地步!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走马上任,挑战寒冬成为一种命运的必然昭示。

已是年底了,该谋划明年的工作了。

如何走出低谷,成为当务之急。

人们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这位身负重任的新掌舵人。

2013年12月30日,距离新年元旦仅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从远东西伯利亚袭来的呼啸暴风雪,掠过了空旷的蒙古高原,越过巍峨的燕山山脉,冲击着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然而,在河钢集团正在举行的新的一年的工作会议上,却响彻着振聋发聩的春之声。于勇信心满满地提出了“三年三个全面”的发展战略:“2014年全面扭亏,2015年全面盈利,2016年全面提升竞争力!”

这是喊给决战未来的声音。在场的来自各个子公司都在冰冷中昂然抬起头,从大雪纷飞的原野上发现了新的路径,注入了勇往直前的力量。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一场对标韩国浦项制铁,颠覆传统理念,转变思路的“断腕转向”变革风暴,开始春雷般震撼在重现生机的燕赵大地上。

“断腕转向”之一:直接面对客户

挑战与机遇并存。2014年是河钢全面扭亏最艰难困苦的决战之年,也是实现“三年‘三个全面”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年。对标韩国浦项制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员工总量,另一个是年产钢总量。韩国浦项制铁主业正式员工有1.7万多人,而河钢集团却有12万人;韩国浦项制铁年产钢3600多万吨,河钢年产钢4000多万吨,规模差不多。承载的人均养人量却相差悬殊;韩国浦项用3000万吨的年产钢量,养活1.7万人;而河钢用4000万吨的年产钢量,养活12万人。这使河钢面临着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压力。

缓解员工压力,成为当务之急。如果河钢是个人企业,4000万吨的年产钢量,只需要两万名员工就足够了,就可以达到韩国浦项制铁的人均产钢量。按照这个计算,河钢集团需要削减十万人。然而,河钢是国有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历史沉淀下来这十万名员工都为企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十万名员工背后是十万个家庭,上有年迈的父母双亲、下有年幼的儿女,不可能像个人或者家族企业那样简单地推向社会。别说是十万人了,即使把一个员工推向社会,也不利于社会稳定。那么,这多出来的十万人如何安置?

有人建议——“可以去开饭馆啊!”“可以去建商场啊!”这些建议,显然是行不通的。十万人都去开饭馆或者开商场,势必造成对原来社会上餐饮业和商业的巨大冲击,同时社会上就业难的情况下,也没有这么大的空间。既然不可能依靠员工下岗,以实现与像韩国浦项那样的员工总量对等,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改变自己。河钢人的强项是干钢铁,这个改变,只能在钢铁这个老本上做文章。第一项,就是削减附加成本,还原钢铁的先进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北钢铁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但是问题也相伴而生,主要表现在:在高盈利期和高借债期,附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特别是河钢十二万人中,高盈利期时有好多单位雇佣了许多外用工去干脏活、累活、险活。正式工成了“二地主”。要还原钢铁的先进性,就必须清理这些外用工。“断腕转向”风暴从此切入。第一刀,就是清退外用的大批农民工。第二刀,就是清退外包用工。第三刀,就是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取消中间商。

这一招,最厉害。

2013到2014年,正是高盈利期,全国有十六万搞销售的中间商。钢铁企业都设有供销处,产品不出厂,批发给销售商,再由销售商找下家,这成为当时高盈利期的一种普遍的銷售模式,养了很多钢铁销售商,它们的利润转化为企业的成本,转移了我们巨额的附加成本。

河钢下决心,清走了所有的中间商。2014年,河钢集团共依法依规清理外用工和外包用工2.2万人,减少各种外委、外包项目640多项,清理经营流通环节中间商一千三百多人,压减率高达75%。

第二,打破固有的界线,向特钢经营模式转型。业内人士都知道,在钢铁生产人为地划分为“普通钢”和“特钢”两大类。“普通钢”一般都是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而“特钢”则没有中间商,需求个性化,而是直接面对客户,“点对点”地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所需要的产品,并提供技术服务。在河钢集团就包括这两类不同的钢铁企业:河钢唐钢和河钢邯钢生产的产品属于“普通钢”,产品的60%—70%卖给中钢和钢材销售商;而河钢石钢、河钢舞钢则属于“特钢”,直接面对客户,实行的是定制化生产。事实上,有的其他行业也实行的是“特钢模式”。比如,家电企业就一直实行的是直接面对客户。比如,几十年来,西门子一直推行客户经理制,24小时盯着客户需求,来进行定制化生产和服务。那么,“普通钢”企业能否也像家电企业和西门子那样实行直接面对客户呢?

阻隔在钢铁生产企业与客户的中间商这堵墙被推翻了,“普通钢”企业开始直接面对客户,按照对方的需求进行生产。钢铁企业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有四大基本要素,主要是原材料、动力、人工成本、财务费用。这四大要素成本在河钢集团约占吨钢成本的80%,剩下的20%是与企业维持基本生存无关的附加成本。按吨钢售价3700元计算,20%就是740元,4500万吨钢,就是330多亿元。这是长期沉淀在钢铁产品上的附加成本,完全可以通过直接面对市场来实现有效地消减。对河钢集团来说,还原主业先进性,比多搞几吨汽车板、多搞几吨管线钢意义要重大得多。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河钢集团在企业内部当然要大力倡导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装备水平和区位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是盲目地调整产品结构。

现在一说调整结构就得出汽车板,一说产品升级就得说不锈钢。当然,这些确实是企业实力的象征。但如果中国钢厂现在全部生产汽车板,那么汽车板也卖白菜价了。结构调整的真谛在于——什么产品能适合市场需求。企业靠单个产品盈利,靠几个专利品种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结构调整绝对不是简单地出高端产品,它既包括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包括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调整。现在企业拼的是综合实力,还原主业先进性,这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这场强有力的变革,实际上是对采购、销售、国贸三大经营公司实施市场化改革,既由原来以保供保销为主改变为既保供保销又面向市场、创造效益的市场化属性。于是,崭新的跨界思维由此诞生。改革营销机制,实行“一个市场、两个主体”,充分调动各个子公司开发品种钢和直供市场的积极性,主动对接大型终端用户和战略供应商。一场自我变革的汹涌浪潮在河钢集团蓬勃兴起。

“断腕转向”之二:利用非钢产业

中国的国有钢铁企业之所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暴风雪的综合盈利水平不高,并不是钢铁主业本身竞争力不高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产品档次和生产线是否先进问题,而是体态过于臃肿,承担的社会责任过重,成本负担过大,尤其是人工成本的占比过高附加在主业上的资源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附加成本过高,从而削弱了钢铁自身竞争力。

河钢集团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河钢集团拥有十二万在岗员工,光一年的人工费用就多达一百二十多亿元。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河钢集团要走出困境,提升钢铁主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下大力气盘活现有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削减附加成本,利用非钢产业承接钢铁主业的分流员工。非钢产业占用钢铁主业的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过去对非钢产业资产的效率没有统计评价,没有发展目标。河钢集团现在对非钢产业资产进行统计分析,下一步就要对非钢产业资产提出年度创效目标;二是钢铁主业现在有30%到40%的资源已经配置给非钢产业了,但是并没有取得本该拿到的经济效益,河钢集团必须对非钢产业资产提出明确的效益目标;三是盘活非钢产业资产,光靠钢铁企业自身还不够,所以下一步河钢要加快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解决长期以来钢铁企业的所谓包袱问题。

如果同口径还原到韩国浦项制铁的盈利水平,河钢集团每年应该有300多亿元的利润。如果把人均劳效和产品的创效能力这两项提高到和韩国浦项制铁一样的水平,把河钢集团当前巨大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明显地降下来,即使在当前严峻的市场情况下,河钢集团仍然可以拿到比高盈利期更好的经济效益。河钢集团现有资产三千多亿元,非钢产业就占到一千三百亿元,非钢产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升对河钢集团至关重要。这笔账算得既别开生面又心旷神怡,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的河钢集团仿佛是走出封闭的深山峡谷跃上了辽阔而坦荡的平原,眼前突然一亮,意外发现了一个新的朝霞般巨大利润空间。

据此,河钢集团编制了非钢产业四年发展规划,目标是利用这四年的时间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继续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到2018年,拥有十二万员工的河钢集团,将有五万员工在非钢产业的崭新岗位上实现稳定就业并完全消化其人工成本。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毅仁做了如下表述:“如果按照人均12万元算,非钢产业人员人工成本将达到6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非钢板块人工成本实现全部自我消化,意味着将给钢铁主业减轻60亿元的人工成本负担,这将是对还原钢铁主业先进性的最大贡献!”

“断腕转向”之三:断绝贷款后路

中国的国有钢铁企业,始终存在着两个循环往复的“怪圈”:一是国有钢铁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时候,在高盈利期光盯着市场就能挣钱,而在低迷期又变成了依赖银行“输血”来维持企业的生存;二是集团“母公司”成立以后,原有的国有企业成为“子公司”,依然沿袭这种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而不是依靠激发企业内部的活力、创造力和全面提升竞争力。久而久之,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人无外力,就无动力。河钢集团各子公司也难逃这两个循环往复的“怪圈”。河钢集团的一些子公司,也对银行“输血”产生了依赖,每年需要补充340亿元现金流,使企业背负了沉重的包袱。河钢集团决定对此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打破这两个“怪圈”,下狠心给各子公司彻底“断后路”,使其摆脱了长期“依赖集团和贷款输血”的经营惯性。为此,河钢集团给各子公司划出了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不准新增贷款。这是一种斩钉截铁的“市场倒逼”!不贷款、不依靠集团支持,真的能实现“全面盈利”吗?这对各子分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们的压力非常巨大,每个人的心里都在“轰隆隆”地打鼓!

人只有遇到不可跨越的艰难险阻,才能诞生崭新的理念和思路。这个崭新的理念和思路,就是点石成金的四个字——产线对标!所谓“产线对标”,就是从产品售价、产品结构到管理理念、营销模式、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等与韩国浦项制铁和全国各大先进企业进行全面对标。河钢集团认为,自己差的不是装备和规模,不是技术差距,也不是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是理念和思路。河钢集团十二万人,生存靠的就是这几十条生产线。那么,这些产线对应的是哪些行业?这些行业又对应了哪几个企业?有哪些人在管?……河钢集团的产线对标是全方位的,目的在于真正找出自己的不足,看清楚相同的产线和产品,从原料的投放到产线技术人员的配置以及每个人员的待遇分配,存在哪些问题?看清楚赖以生存的产线上到底有多少人,带来多大的收益?看清楚相同装备水平的产品结构和售价等方面到底还存在哪些差距?

事实上,一个企业无论有多大规模,有多少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企业的竞争力就体现在生产线上,这是根本。河钢集团不追求规模和产品档次,而是对应了特定的行业和用户。这些都是市场理念差异的结果,也是最终决定企业生死的最重要因素。河钢集团认为,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远远没有细化到这种程度,而改革就是要让市场的理念充实到企业的各个角落。

实践证明,要提升盈利能力,没有哪种手段比产线对标来得更快。2014年,河钢集团除了满足钢铁主业的“原材料、动力、人工成本和财务费用”四大基本要素以外的费用一概压减,而非生产性费用只占吨钢售价的20%。这一年,通过产线对标,在全行业财务费用同比上升20%的情况下,通过资金统一运作,各子公司不仅未增加一分钱贷款,还追加了30亿元的还款,同口径降低资金成本25亿元,同口径减少贷款依赖270亿元。效益立竿见影。

河钢这个超大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之下,依靠崭新的理念和思路,实施了一系列超出常规的改革措施,从而在凛冽的狂风暴雪中凛然崛起。2014年,是河钢集团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扭亏任务最艰巨的一年。放眼中国整个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普遍艰难,一些企业不断爆出资金链断裂危机。然而河钢集团却由于主动倒逼改革,不仅亏损没有加剧,反而纵身跃出低谷,總营业收入比2013年多出304亿元,降低融资规模270亿元,以实际行动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全面扭亏”的奋斗目标。这一年,河钢集团不仅没有增加一分钱贷款,还偿还了30亿元贷款,相当于比2013年同口径缩小融资规模270亿元。全面扭亏的首战告捷,给河钢人提升了重整旗鼓的热情和以利再战的希望。

2015年,河钢集团又乘胜前进,实现了“全面盈利”的奋斗目标。从塞北高原到南部平原,从太行脚下到渤海岸边,遍布燕赵大地的河钢集团的一座又一座沉闷的钢城开始焕发蓬勃的生机。一个名叫刘学军的河钢人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题为《这样的季节》的动情诗篇,表达了矢志突围的激越情怀——

这样的季节

暴风雪已经封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或许我们早该从睡梦中惊醒

当我们仍习惯于在钢铁的题板上

张贴父辈的荣耀

那些延续过久或被一次次复制的传统

已无法触及现代钢铁的高度

这样的季节

我知道

一场理念的变革注定开场

我们珍爱的这片土壤

在经历了无数次辉煌之后

必须以谦恭的姿态

接受另一种洗礼

就像一位古稀老人危坐在古朴的殿堂前

接受一场编排时尚的现代舞蹈华丽上演

新下线的不同类型的新产品,被装上汽车送往火车站、港口码头,如同无数数不清的线条一样,辐射到国内外所有伟大的建筑工程上去。2016年,是河钢集团提升全面竞争力的关键一年,也是从由一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企业集团迈出国际化步伐,实现从跟随型向领跑型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一年。河钢集团在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风雪中不仅逆势崛起,而且成功收购南非PMC和控股瑞士德高公司,成为海外布局的重要的两步棋局。至此,河钢集团不再仅仅是河北的钢铁集团,也不仅仅是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而是跻身世界的国际化大型钢铁集团。

河钢最大的亮点,就是走出国门,打造世界河钢。这是关乎河钢集团未来生死的一步重要棋局,海外布局会使之加速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事实上,“走出去”的海外项目早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布局了。在年初召开的河钢集团组建以来第一次海外工作会议上,筛选确定了19项重点工作,从制定加强海外公司管理考核、搭建信息平台、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等方面明确了工作任务,从而成为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这一伟大工程的开局之年和奠基之年。从此,“2232”成为河钢集团2015年实现全面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发展战略。“2”:充分培育服务国内钢铁主业和海外新事业两大功能事业集群。利用钢铁主业大平台,海外合作体现为直接建厂、直接收购、技术输出等多种形式;“2”:就是搭建两大投融资上市平台。通过并购海外优质资产,为其打下坚实基础;“3”:就是打造资源、制造、贸易三大核心业务板块。目前,贸易业务板块构架已基本建成,资源业务板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制造业务板块正在抓紧谋划推进;“2”:依托瑞士德高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钢铁贸易商建设国际市场开发主基地,依托PMC建设南非实业发展主基地,集团海外业务正在依托这两大主基地实现加速延伸、扩展。

河钢集团海外板块布局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在海外已经形成了五百万吨钢铁制造能力,未来将继续谋划在全球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发达地区进行战略布局,密切关注投资机会,实施海外产业链垂直收购和战略合作,力争在海外形成突破一千万吨的制造能力,并以国内外优质钢铁产能为依托,形成全球制造平台。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市东北部约十公里处,有河钢德高马其顿中板公司,工厂年产能120万吨,现有员工801人。

在开普敦西开普省萨达尔尼亚港湾,有河钢集团德高南非开普敦DSP公司,设计年使用65万吨热卷或酸洗卷,具备生产12万吨冷轧卷、32万吨镀锌卷的加工能力。现有员工340名。在美国伊利诺伊州,有河钢德高美国克拉赫公司,总资产8800多万美元,综合加工能力45万吨,现有员工179人,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是世界知名重工企业卡特彼勒公司的优先供应商。河钢集团直接或间接参股、控股境外公司约70家,投资遍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南非、加拿大、瑞士、毛里求斯、卢森堡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控制运营海外资产60亿美元,海外员工约七千人。2014年全年出口钢材680万吨,同比提高51.5%,实现海外营业收入127亿美元、净利润1.53亿美元。还通过与西门子、奥钢联、韩国浦项等企业在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借鉴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使企业管理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毋庸置疑,海外战略已成为河钢集团的崭新大陆。

“HBIS(河钢)”的旗帜,正飒飒飘扬在中国香港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南非、毛里求斯、马其顿、卢森堡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土上。

盛况空前的收购仪式

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的机会是这样来临的。

贝尔格莱德。2015年当地时间2月26日,以时任河北省副省长秦博勇为团长的河北省代表团,访问了塞尔维亚。这次出访是落实去年12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塞尔维亚签署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纲要中提出2016年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将在河北举行。河北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希望通过此次访问,积极推动纲要中涉及河北的一些项目的落实。访问塞尔维亚期间,河北省代表团拜见了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并与能源矿产部、贝尔格莱德市议会、塞尔维亚投资促进局等部门进行了会谈,还与塞尔维亚知名企业代表进行了充分交流,介绍了钢铁、水泥、建材等河北优势产业发展情况。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出席了推介会。推介会上中方特别提到,河北是中国钢铁大省,年产钢量居全国第一位;河钢集团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已经成功收购了南非PMC矿山,正准备依托该矿山筹建年产钢500万吨的新型钢铁厂;已经成功收购了全球最大的钢铁销售公司——瑞士德高公司,海外资产及业务遍及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拥有马其顿、南非开普敦、美国克拉赫等三大海外钢铁公司和澳大利亚威拉拉铁矿,正在迈开国际步伐,打造世界河钢。这引起了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的兴趣。此时,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多轮国际招标已经失败,重新回归国有后正面临着推行私有化却找不到买家的艰难处境,河北代表团的出现,使亚历山大·武契奇试探性地提出:“你们,能不能接收我们的斯梅代雷沃钢厂?”这也引起了河北代表团的兴趣。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的条件是:“钢厂原来所有的债务全部由政府承担;但要保留原来的五千多名员工,绝不能把一个员工推向社会!”

秦博勇团长表示,愿意就此项合作进一步洽谈。塞尔维亚的意愿,恰与河钢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相契合。河钢集团事先编制了一份《中长期的海外发展战略》,提出要用三五年时间,打造成与其规模水平相匹配,在“全球拥有资源、全球拥有市场、全球拥有客户”,最具竞争力的全球性钢铁企业,要做中国钢铁行业海外发展的领军者。按照河钢集团的规划,到2020年海外公司年合并销售收入将达到200亿美元以上,占集团总比重30%。2014年,正是河钢集团实行海外战略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河钢集团海外合并销售收入达125亿美元,即占当年总销售收入的27.45%。如果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或许能够实现30%的目标。河钢海外布局的目标非常明确,重点是中东欧。因为距离欧盟很近,有利于挺进欧洲核心地区。而塞尔维亚是西歐、中欧、东欧以及近东、中东之间的桥梁和交叉路口,地处亚欧大陆主要交通线上,辐射面广,是巴尔干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相关国家之一,也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出去的重点方向之一。恰在此时,掉下来一个斯梅代雷沃钢厂,显然这对正在走向国际化的河钢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好消息。

河钢集团的行动很快。一支来自陡河岸边的河钢唐钢炼铁、炼钢、冷轧、热轧、动力等多个系统组成的投资评估团队,马不停蹄地乘坐国航班机从首都机场起飞,前往万里之遥的多瑙河岸边,对塞尔维亚共和国斯梅代雷沃钢厂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为编制投资收购可行性报告提供前期准备。这次考察,不仅要了解斯梅代雷沃钢厂的经营情况、生产状态、员工情况、风险及历史包袱外,还要摸清塞尔维亚的相关法律、政府部门的诉求和意见以及欧盟对于塞尔维亚钢铁厂生产的产品的相关规定等。

如下三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污染严重。这个百年钢厂留给河钢唐钢的第一印象并不好。接近这座钢厂,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副锈蚀斑斑的衰竭面孔,老态龙钟,苟延残喘;走进这座钢厂,更是目不忍睹,破破烂烂,废钢遍地。特别是一股浓重的煤气迎面飘来,呛人鼻喉。像这样的炼铁炼钢泄露出来的煤气,在河钢唐钢早已回收用于轧钢了,而在这里却任其飘散。

更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浪费着本来可以二次利用的煤气,却不惜重金从美国购买天然气进行炼钢,这是一笔极大的浪费。其实,这对曾经运营管理过的美国钢铁公司来说不足为奇。这是因为美国是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价格很低,不仅可以随便烧,而且烧不了的就直接“点天灯”;而中国是个天然气资源贫乏的国家,每年需要不惜重金从海外购买天然气,就觉得浪费实在太大了。

其次是亏损严重。该钢厂设计产能为年产220万吨,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近年来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十几年来停停打打,实际年产钢量却不到90万吨。加上产品单一和附加值低,因此每年的亏损数额巨大。虽然在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但是每个月却有大致1000万欧元的亏损,一年至少亏1.2亿欧元,这对于一个不到200万吨产能的企业来说,实在是损失巨大。

再次是负担沉重。该钢厂只有不到一百万吨的实际年产钢量,而全厂的员工则有五千多人,不足以维持生存。为了维持钢厂的运营,塞尔维亚政府不得不每年向钢厂提供补贴,但钢厂仍然连年亏损。有人哀叹:“这是一个没法要的钢厂!”“千万不要揽这个包袱!”……

确定是否收购,关键看有没有把握使这座百年钢厂起死回生。

投资收购评估可行性报告很快编制完成,连同严峻的抉择同时摆在了河钢高管层面前。河钢集团开始了充分的评估论证。首先吸引评估团队的是,这座钢厂“虽然外观不好,但是底子好”。

是的,当河钢集团考察团队深入地走进生产区的时候,却意外眼前一亮:按说该钢厂已经具有百年历史,设备应该是非常陈旧的,但是这座钢厂由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曾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设备改造,不仅拥有现代化的炼铁、炼钢设备,还拥有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钢铁企业中都非常先进的冷轧和2250毫米热轧生产线,代表了当今世界钢铁工业的先进水平,完全可以利用这条生产线生产高质量和高档次的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接着,认真分析该钢厂的短板和能否具备应对的能力。该钢厂之所以长期亏损,主要在于上下游,也就是铁矿石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的脱节,以及长期产能闲置所造成的管理涣散和生产效率低下。

先说原料供应。该钢厂的生产之所以时断时续,主要原因是铁矿石资源主要来自乌克兰,依靠多瑙河这条国际货运航道,利用斯梅代雷沃市两个在用的货运码头运进钢厂进行炼铁;但是这几年乌克兰东部顿涅兹克地区出现战乱影响了铁矿石资源的供应;而河钢北京国际公司具有在全球进口铁矿石的采购优势,可以保证在乌克兰铁矿石资源“断炊”的情况下,通过国际调运,解决燃眉之急。保证钢厂正常生产。

再说产品销售。斯梅代雷沃钢厂之所以陷入困境,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钢铁市场持续低迷,产品没有订单;而河钢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销售平台——河钢德高公司,在全球一百一十多个国家设有营业网点,在七十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二十二个海外加工中心,可以将斯梅代雷沃钢厂生产的产品就近在欧洲本地销售。

还有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河钢唐钢也曾经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的钢铁企业,但是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完全可以把炼铁和炼钢散发浪费的煤气回收进行“二次利用”,用于轧钢;并通过全面改造,建成世界上最清洁美丽的钢厂、最诗情画意的钢厂和最具浪漫气息的钢厂。如果借鉴河钢唐钢的经验,把煤气回收再利用,光这一节能措施就能节省六千多万元;再如果像河钢唐钢对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在内的“三废”进行系统改造和综合利用,能源环保水平、能耗水平和环保指标同步提升,就可以把锈迹斑斑、乌烟瘴气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打造成欧洲环境最五彩缤纷的企业。

最大的难点在于是否答应塞尔维亚政府提出的全部保留原钢厂的五千多名员工的条件。有人认为这是包袱。然而,河钢评估团队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不是包袱,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因为:欧洲是世界钢铁的发祥地,从十九世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诞生了第一批钢铁员工队伍,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积淀了很好的商业模式和技术。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使河钢具备了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的足够底气,也具备了保留和养活原来钢厂五千多名员工的勇气!经过慎重评估和充分考虑,河钢集团最终决定收购钢厂全部有效资产。接着,双方就收购的具体事宜开始进行谈判:一是收购的价格。河钢出价4600万欧元(约合3.39亿元人民币)。二是保留现有5050名员工。三是企业的未来发展,进一步扩大再生产。河钢集团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资三亿美元(约合19.45亿元人民币),将年产量增加至210万吨,打造欧洲最先进的企业。

北京。2015年11月26日,数九隆冬,大地寒风呼啸,然而,人民大会堂却春意浓浓。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亚历山大·武契奇,共同出席了由河钢集团、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第三家全资子公司——中投海外直接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海外)与塞尔维亚政府三方签署的“关于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这是两年中,两国总理第二次出席中国企业与塞尔维亚重大项目的合作仪式。根据协议,河钢集团与中投海外将组成联合体,与塞尔维亚政府长期合作,通过资产重组、技改投入、市场整合、生产工艺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等途径与方式,逐步将斯梅代雷沃钢厂建设成欧洲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河钢集团表示,将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势、成熟的钢厂运营管理模式以及强大的国际市场掌控能力,将合作项目打造成中塞双方合作的新亮点,并借此进一步提升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及经济效益。这次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的价格为4600萬欧元,约合520万美元、3.8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一年,该钢厂的年产量为87.5万吨,不到河钢集团同期产量的五十分之一。该厂有五千多名员工,过去两年亏损额已经高达一亿美元。但是,河钢集团庄严承诺将保留该厂全部员工,并投资建设一条全新的镀锌线,在一两年后将产能从去年的87.5万吨,提高到176万吨,在三四年后再提高到210万吨。

签署完协议,两国总理热烈握手。

斯梅代雷沃钢厂。2016年当地时间4月18日,正是多瑙河最美丽的初夏时节。当天上午,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正式签署收购协议的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该厂自2012年美国钢铁公司收购失败后的第二次由海外钢铁公司收购,也是美国钢铁公司撤离后经历一波三折国际招标失败后的正式收购。塞尔维亚政府和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全体员工,经历了多少次希望,又经历了多少次失望,才迎来了这历史性的一天。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亲自主持签约仪式,没有比他更兴奋的了。过去他多次来到这里,迎接他的是痛苦与泪水;今天,却是数不清的笑脸。亚历山大·武契奇总理发表声情并茂的讲话:“对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斯梅代雷沃钢厂来说,今天都是一个特别重大的日子。斯梅代雷沃的全体员工们,你们的等待是值得的,多少年的不确定,多少个无法入眠的夜晚,需要去想怎么养家糊口。斯梅代雷沃钢厂历史上经受了非常艰难的时刻。当我走进这个钢厂,走近这里的员工,同他们一起交谈,我看到了他们充满渴求的目光,听到了他们对政府提出的要求。那时,我就想,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未来。我们必须要奋斗,我们决不能放弃。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政府的友好支援下,在中国河钢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在塞尔维亚政府和斯梅代雷沃钢厂全体员工的坚持和努力下,我们成功了!塞中双方在美丽的多瑙河畔搭建了一座象征友谊的桥梁!”

于勇代表河钢集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多瑙河畔,同大家一起见证斯梅代雷沃钢厂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每一次来到塞尔维亚,我都感到这里充满生机与活力,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令人振奋!我坚信,这是热情奔放、富有创新精神的塞尔维亚人民共同创造的伟大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以武契奇先生为总理的塞尔维亚政府卓越的领导和远见卓识。在斯梅代雷沃钢厂合作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既感受到了塞尔维亚政府的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又感受到了塞尔维亚项目团队规范、专业的工作水准,还感受到了斯梅代雷沃钢厂全体员工较高的职业素养,是一支成熟、专业、敬业的产业工人团队。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美丽的塞尔维亚投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十分期待与斯梅代雷沃钢厂员工们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在中塞两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我们协议各方一定会竭诚合作,携手共进,将斯梅代雷沃钢厂建设成美丽多瑙河畔的一颗世人瞩目、享誉欧洲的璀璨明珠!”

最激动不已的,当然是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员工了,一个代表发言说:“感谢河钢集团为我们全体员工保留了工作岗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一定以高昂的热情、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向河钢集团证明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是正确的!”

……

长达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风雪,终于融化了。从此,中国唐山的陡河与流经斯梅代雷沃的多瑙河,在这里交汇,成為一条心灵之河、命运之河!中塞的钢铁工人,结成命运共同体,携手并肩,弹奏一曲多瑙河畔最美的,钢铁交响曲……

责任编辑 曹明霞

猜你喜欢

钢厂塞尔维亚
中国企业帮助塞尔维亚修建病毒检测实验室
英拉获塞尔维亚国籍
自动化技术在钢厂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钢厂污水的现代处理技术探究
基于PLC的钢厂热连轧感应加热炉控制系统实现
浅谈钢厂设备检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