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生活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19-04-01孟大军

关键词:数学素养生活化小学数学

孟大军

摘   要: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好的教科书。要有机地、充分地把数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生活环境,营造发展氛围,让学生感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在与生活接触和体验中,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通过增强生活理念,运用数学解释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生活,训练实践能力;通过接受生活,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4-0056-03

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必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要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就要将教学的内容、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的方法手段融于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及综合运用能力,有机地、充分地把数学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感知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数学知识内在“美”的体会,还体现在课堂中他们是否能够投入学习,参与学习,是否能从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建立生活环境

上好数学课,教师要充分地理解教材,理解生活数学的本质;要挖掘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实际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有几个概念“相遇”“相向”“相背”“相距”,笔者让两位学生上来“演示”,其他学生在观察中理解“两个人或两辆车子面对面行驶就是相向而行”“两个人或两辆车子向相反的方向行驶就是相背而行”“两个人或两辆车子走到一起时就是相遇”。这样,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察的学生,对这些概念都能理解,并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答有关问题,而且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营造发展氛围

数学教学需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好奇、好胜的心理状态下进入学习的“兴奋期”。在教学“包装物体”的数学活动课时,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用同样的物体来“摆”,然后小组分工合作对物体进行包装,同时计算出所需要包装材料为多少,再在小组中进行比较,最后综合各小组的包装情况,通过对比、说理来完成对包装方案的选择。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在有层次的练习中不断地深入,使学生的思维素养在由易及难的解题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同时在无形的竞争氛围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体验生活,拓宽思维空间

课堂是获得数学思想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及综合应用能力的主战场。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运用的充裕时间,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找特征、比联系、用方法。

(一)接触生活实践

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直接理解较为困难,为了能充分理解这些知识,学生需要经历生活实践。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于形象的生活中,充分地发挥儿童善于表现的特性,让学生以实际模拟表演来说明数学知识。如在教学“画圆”的内容时,笔者在学生掌握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之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实践的问题:如果要你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你认为需要哪些工具,可以怎样画?这一创造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跳出书本的局限,充分发挥想象力,同时又是对半径、圆心等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運用,拓宽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激发其思考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体验生活经历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学习知识时要通过学生动手的实践操作、检验及运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特别是生活实践较强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进入到生活中去了解,收集有关数学知识的信息后深入生活中去检验。如在教学“利息”一节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到银行去咨询,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并应用在学习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他们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在选择存款方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通过对利息的计算、比较,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也锻炼了他们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理解生活,训练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朗说过:讲授不应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方法在一开始就与有意义的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一节课的关键。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把学生带到生活数学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

(一)增强生活理念

乌申斯基说过:“教育不仅应当发展人的理智,传授他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该在他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多层次深入的过程后完成的,认知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及难的过程。由于学生认知范围的差异,他们对生活实践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如“成数和折扣”这节选学内容,因它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学习这个内容可以使学生对生活数学的本质进一步理解。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成数和折扣应用在哪些方面?2.你是怎样理解在这些方面运用成数和折扣的?3.你能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成数和折扣的社会现象吗?表面上看这几个问题很简单,但实际上是把学生带到了社会、生活、生产当中去理解,去运用这些内容,不仅理解了知识,同时也训练和提高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诠释生活数学

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有时停留在表面,还不能完全理解数学与生活内在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导入时设计的教学环节: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你能找出在生活中经常看过或接触过的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吗?

生:水桶,茶杯,电饭锅……(学生对生活的直观现象很容易接受)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要制作成圆柱体的形状吗?

生:……(学生可能无法回答,也可能回答得较为肤浅)

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新的内容,大家看能否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刚才的这个问题。

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学习,学过圆柱体积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时,就会讲得有根有据,而且很全面,也使他们对这种生活现象有一个理论上的解释。

四、深入生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因为学生体验大多来自生活,在生活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引发自己的观点,从而在生活中再认识。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生活中,能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更能检验数学知识,如果只学不用,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用价值。因此,我们教育教学要把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接受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已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了自己的空间,可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堂教学也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挖掘数学的本质——生活。如在教学“统计图”时,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笔者布置了这样几个带有生活性的问题:1.收集上年度自己家中各个月份用电或用水的数量,设计成统计图;2.根据自己上学期语文、数学各单元的检测成绩,制作成统计图;3.收集班级上学期获得各种奖励的人数,制作成统计图。这样,在作业中渗透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接受數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走进生活

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锻炼人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更能体现其实在意义。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各种形式领会生活与数学的内涵。在课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学,到生活中去拓宽自己数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去检验数学的原理。如在教学“旅游乘车方案设计”的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走进社会进行考察,了解交通工具,如包车等情况,收集比较全面的信息资料后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科学地进行论证。以“假如你是旅游的经济管理员”为题,设计一份自己认为合理的旅游方案,并进行分析。这样,把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积累实际生活的经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发挥“生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环境中接触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围绕生活实践设计练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生活化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