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探究*
——基于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
2019-04-01张海珠贾旭霞史彩红
张海珠 贾旭霞 靳 琪 史彩红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一、引言
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六种能力[1]。其中,班级管理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而班级管理是教师对班级规划、班级制度、班级环境、班级课堂、班级学习等各种班级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调控,提高班级教育教学效率的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技巧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基本要素[2]。班级管理依据管理主体的不同,分为学校领导的班级管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
美国学者艾默(E.T.Emmer)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既有优化教学环境的活动,也有建立班级秩序的活动,还有督导学生进步、处理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等[3]。Evertson和Weinstein则认为,班级管理涵盖了教师建立一个学习环境的行动,以支持学生的学术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发展[4]。N.K.Martin认为,班级管理包括班级物理环境的组织、计划,与编程活动的管理、课堂关系与沟通的管理以及儿童行为的管理;他将班级管理描述为预防性的,而不是反应性的[5]。Emmer和Gerwels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有效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它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要求教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作出决定,比如,学生应该坐在哪里,和谁坐在一起,应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如何确保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使用哪些材料,如何处理不当行为等[6]。
所以,班级管理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技术和策略,对班级中的空间、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协调、优化和管理,带领并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的活动过程和能力。而“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则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以班级管理工作为主线,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对班级资源进行组织、协调、优化和管理的能力。
只有做到“细、小、持”,才能保证班级管理的持续有效[7]。传统的班级管理目的单一[8],班级管理内容局限[9],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10]。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较差,教师不知道管理什么,不知道如何管理造成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性,取决于他们的学术和教学背景,以及他们的班级管理技能和经验[11]。新手型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班级管理问题[12],而新手教师的班级管理转变,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高度的压力和情绪疲惫[13]。所以,大多数教师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发现自己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的不足[14]。通过班级管理培训,能够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15],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干扰,随之增加幸福感[16]。
《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 (2011-2020)》指出,到2020年,教师应该熟练地、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信息化观念,利用大数据平台,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17]。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教师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国际标准,提出教师应该从理解教育中的ICT、课程与评估、教学法、ICT、组织与管理、教师专业学习等6个维度进行工作[18]。欧盟依据本区域特点,提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eTQF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框架》[19]。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20]《中学教师专业标准》[21]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2]等标准文件。在“互联网+”时代,虽然有77.87%的教师拥有了电子邮箱,但是,能够采用信息化方式评价和管理学生的仅有23.1%,使用教学资源编辑软件的教师仅有21.6%[23]。也就是说,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较弱,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尤其弱。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24]。《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挑战。“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信息素养,尤其是如何提升教育薄弱区域的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信息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班级管理的变革,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挑战,学生的学习和管理、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在时间上、内容上、方法上、空间上都呈现出创新和融合,例如,利用微信等进行班级管理似乎已成常态[25]。
“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可以给乡村教师提供一个测评和诊断工具,测评自身班级管理能力所处的层级和表现水平,诊断存在的不足和突出问题,并找出提升路径和发展方向。同时,“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也为教师培训机构和教师管理机构提供了数据支持,使他们既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评估“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明确该能力的发展趋势,从而开发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资源,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从而引导班级管理研究者、班级管理优秀教师与关注班级管理的乡村教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社会圈子”,提升乡村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
二、“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过程
(一)文献资料编码
本研究查阅了班级、班级管理、教师能力、专业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文献,并对相关资料提取关键词进行编码。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型构建方式,构建了“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雏形;接着对模型的指标按照脉络关系、包含关系、因果关系或层级关系,作进一步归纳、描述、解析、整合和完善,形成了“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基本模型。
(二)事件访谈编码
为了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在“基本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我们针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基本要素、能力要点和层级表现,设计了访谈提纲,并先后进行三轮事件访谈。访谈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授课教师10人,均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另一类是获得过县级以上表彰或奖励的、具有班主任经历的乡村学校高中教师10人。平均访谈时间为30分钟,访谈结束后,将访谈录音转换成文本,进行分析,提炼主题,归类编码。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型构建方式,最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成熟模型。
(三)德尔菲法
选择具有丰富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 (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授课教师10人作为咨询专家,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的基本要素指标、能力要点指标分解的适当性,能力要点与基本要素之间的包含关系,层级解析的科学性等内容,进行了一次性意见征询。之后,针对专家意见,对指标分解不科学、包含关系不清晰、语言表述有问题的指标和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四)问卷调查法
为了检测“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信度和效度,保证模型的有效运用,我们依据模型中的能力要点指标,编制了“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二是“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需求。在这两部分内容中,“表现水平”的选项有“非常差”“比较差”“比较好”“非常好”四个,“培训需求”的选项有 “不需求”“不太需求”“比较需求”“非常需求”四个,分别赋予1分、2分、3分和4分。本研究选择了800名乡村学校中的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对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进行剔除;有效问卷共719份,有效率94.4%。之后,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结果
根据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经过文献资料关键词编码、访谈文本归类编码,以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为主线,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导向,我们构建了“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为了检测模型的科学性,利用上述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最终形成包括6个基本要素(二级维度)、14个能力要点(三级维度)的“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基本框架(见图1)。此外,进一步对每个能力要点进行层级解析,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卓越”4个层级,层级间呈螺旋式递进关系。以第8个能力要点“运用互联网对课堂外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为例,进行层级解析,如图2所示。
图1 “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基本框架图
图2 “运用互联网对课堂外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层级解析图
图1所示基本框架图可以为乡村教师提供 “互联网+”时代班级管理能力的内容框架结构,使他们明确能力范畴,自觉提升自身班级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从而有利于两者的融合和创新。而且该基本框架可以让乡村教师明白“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既可以管理课堂内时间,也可以管理课堂外时间,还可以管理学生座位和教室环境等,形成班级管理的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如图2所示的层级解析,可以为乡村教师提供“互联网+”时代不同层级的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和能力内涵,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等所处的层级和状态,找出与卓越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规划自身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方向。
四、“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测
(一)信度检测
1.基本要素的信度分析
为了检测检核模型中二级维度 “班级规划管理能力、班级制度管理能力、班级空间管理能力、班级时间管理能力、学生思想管理能力和学生学习管理能力”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我们通过SPSS软件,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的结果,进行了统计,所得Cronbach’s Alpha值,如表 1所示。
表1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六个基本要素的Cronbach’s Alpha值一览表
Cronbach’s Alpha是检测信度的一种方法,Cronbach’s Alpha值越高,信度越好。一般认为,Cronbach’s Alpha值在0.8-0.9之间,表明信度很好,Cronbach’s Alpha值在0.7-0.8之间,表明信度较好,Cronbach’s Alpha值小于0.6,则认为信度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的Cronbach’s Alpha值最大值是0.797,最小值是0.647,均超过了0.6。这说明“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的六个基本要素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信度。
2.总体信度分析
为了检测检核模型中的总体信度,我们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的结果进行了统计,所得的CITC值和Cronbach’s Alpha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14个能力要点的CITC值,最大的是 0.745,最小的是 0.611,均超过了 0.4;Cronbach’s Alpha值等于0.924,大于0.8;项已删除的Cronbach’s Alpha值,在 0.916-0.922之间,均低于0.924,这说明“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总体信度很高,项目适切性也很好。
表2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14个能力要点的CITC值和Cronbach’s Alpha值一览表
(二)效度检测
1.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测“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结构效度,选择调查样本中的359份问卷,对其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的结果,进行KMO值统计分析和Bartlett球体检验的卡方值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KMO值达到0.927,大于建议的0.7;Bartlett球体检验值是5375.856,自由度是91,显著性系数是0.000,这表明该检核模型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技术,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后,将检核模型中的14个能力要点提取成6个因子。提取结果显示,6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15.821% 、15.746% 、13.586% 、13.383% 、12.898% 和7.225%,累积方差解释率是78.659%,这说明所提取的6个因子,解释了绝大部分的变异,提取效果较好。
利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 7次迭代后收敛,旋转成份矩阵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旋转成份矩阵一览表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的14个能力要点,在对应因子上的负荷值都超过了0.527,并且不存在能力要点在6个因子之间相互交叉的情况。通过将提取的6个因子与检核模型中能力要点进行对应分析可知,探索性因子分析的6因子模型维度与检核模型的维度完全一致。
因子1对应的两个题项 “运用网络资源管理教室环境和学生座位的能力”“运用传统资源管理教室环境和学生座位的能力”,与模型中的“班级空间管理能力”相对应;因子2对应的三个题项“运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能力”、“运用QQ、微信等平台引导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测评”和 “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与模型中的“学生思想管理能力”相对应;因子3对应的两个题项 “运用网络资源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和“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与模型中的“班级规划管理能力”相对应;因子4对应的三个题项 “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集体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和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与模型中的“学生学习管理能力”相对应;因子5对应的两个题项“运用网络资源制定班级制度并执行的能力”和“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制度并执行的能力”,与模型中的“班级制度管理能力”相对应;因子6对应的两个题项“运用互联网对课堂内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和“运用互联网对课堂外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与模型中的“班级时间管理能力”相对应。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该检核模型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测检核模型的合理性,我们选择调查样本中的360份试卷,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的结果,进行了拟合优度判断,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中6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一览表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χ2/df=2.944(建议小于3),SRMR=0.035(建议小于 0.08),RMSEA=0.073(建议小于 0.08),NFI=0.932(建议大于 0.90),IFI=0.943(建议大于 0.90),CFI=0.942(建议大于 0.90),NNFI=0.932(建议大于0.90)。各项拟合指标均在建议的范围内,这说明“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为了进一步检测检核模型的结构合理性,我们对360份问卷结果进行了区分效度和收敛效度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5可以看出,14个能力要点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均大于0.643,大于0.5的建议值;规划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空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思想管理能力和学习管理能力的组合信度(CR)最小值是0.7133,超过了0.6的最低临界值,平均萃取方差(AVE)最小值是0.5450,超过了0.5的最低临界值。这说明“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具有很好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表5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区分效度和收敛效度一览表
五、利用模型提升“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教师利用模型提升“互联网+”时代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的途径
1.测评表现水平
检核模型可以作为测评工具,测评“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所处的水平和层级,为该能力的更新、发展、演进、丰富、提升和优化提供参照标准,从而增强能力提升的自觉性,使乡村教师能够自觉自愿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班级管理。
2.诊断存在的不足
检核模型可以作为诊断工具,诊断“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与卓越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寻自身班级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存在的不足,明确“互联网+”时代自身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3.规划提升的方向
检核模型可以作为目标,给“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指明班级管理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方向,引领他们结合检核模型,反思自身班级管理能力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能力要素,制定班级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发展和提升规划,最终达到班级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升的目的。
(二)教师管理和培训机构利用模型提升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的途径
1.整体评估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
依据检核模型中的能力要点(三级维度)编制的检核问卷,可以整体评估“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见图3)。
图3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的均值
从图3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均值,都超过了平均值2.5;最高的表现水平均值是3.41(运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能力),最低的表现水平均值是3.21(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这表明“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普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可能和近几年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培训机构等比较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较注重乡村教师的能力培训和提升有关。
2.整体分析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需求
在教师培训中,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需求内容与培训内容之间存在矛盾,被培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26]。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该能力培训的需求程度和趋势(见图4)。
图4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的均值
从图4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均值都超过了平均值2.5。最高的培训需求均值是3.08(运用网络资源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其次是均值3.05(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最低的培训需求均值是2.9(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这说明,乡村高中教师的培训需求还是较强烈的。
通过图3、图4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表现水平低的不一定培训需求高。例如,“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表现水平均值最低,培训需求均值却只排在第3位;同理,表现水平高的也不一定培训需求低。例如,“运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能力”表现水平均值最高,培训需求均值却排在倒数第6位。因此,在培训方案设计和制定的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科学的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培训方案,从而提高培训效率。
3.对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进行差异性分析
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通过SPSS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我们对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的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乡村高中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制定班级制度并执行的能力”,表现水平存在着差异(P<0.05),“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制度并执行的能力”表现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教龄的乡村高中教师,只有1个题项“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表现水平存在着差异(P<0.05),其余题项均没有差异。不同职称的乡村高中教师,在14个题项中有6个题项存在着差异,其中,“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集体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表现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乡村高中教师 “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集体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和“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表现水平,存在着差异(0.01<P<0.05)。
表6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的差异性分析一览表
4.对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需求进行差异性分析
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通过SPSS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检核问卷中的培训需求的4个选项的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在性别和学历上不存在差异;在教龄和职称上,有一部分题项存在着差异。从教龄上看,题项“运用QQ、微信等平台引导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集体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的培训需求,存在着差异(P<0.05);题项“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的培训需求在教龄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1)。从职称上看,题项“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运用QQ、微信等平台引导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的培训需求,存在着差异(P<0.05);题项“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集体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的培训需求,在职称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1)。
表7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的差异性分析一览表
5.对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
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结果和培训需求的4个选项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5。
图5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性别差异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在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上,男性教师在“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制定班级制度并执行的能力”“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制度并执行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管理教室环境和学生座位的能力”“运用传统资源管理教室环境和学生座位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课堂内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课堂外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等题项上,明显优于女性教师。而女性教师在“运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能力”“运用QQ、微信等平台引导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等题项上,明显优于男性教师。这可能和男性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女性教师形象思维能力强有很大的关系。
在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需求上,男性教师的“运用网络资源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培训需求最强,女性教师的“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培训需求最强。
6.对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教龄差异进行分析
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教龄差异进行分析,我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结果和培训需求的4个选项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上,“运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能力”“运用QQ、微信等平台引导学生和谐相处的能力”“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集体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等题项,表现得都比较好。
图6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教龄差异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需求上,16-20年教龄的教师对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普遍偏高,而培训需求最强烈的是5年以下教龄教师的“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
7.对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职称差异进行分析
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职称差异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结果和培训需求的4个选项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7。
图7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职称差异分析
从图7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上,题项9、10、11、12、13表现出优势,题项9“运用QQ、微信等平台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能力”表现得最具优势。其中,二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表现得很优秀,一级教师表现得相对较差,三级教师表现得最差。而在所有的题项中,表现最差的是三级教师的 “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需求上,三级教师的培训需求在不同的题项上起伏较大。其中,在“运用传统纸笔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课堂内时间进行管理的能力”“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的集体学习进行管理的能力”等题项上,培训需求都非常强烈。因此,对职称低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8.对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学历差异进行分析
为了对“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学历差异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检核问卷中表现水平的4个选项结果和培训需求的4个选项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8。
图8 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表现水平和培训需求的学历差异分析
从图8可以看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 “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表现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 9、10、11、12、13、14 等六个题项上都表现得最好。
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培训需求上,也是普遍最强烈的。这说明学历越高的乡村高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越强,培训需求也越强烈。因此,关注研究生学历的乡村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为研究生学历的乡村高中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也是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
“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是通过文献编码、事件访谈编码、专家访谈、信效度检测等环节构建的。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检核模型,可以为乡村教师提供“互联网+”时代班级管理能力的内容框架和层级解析结构,使他们明确能力范畴以及自身能力所处的层级,并找出与卓越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自觉提升自身班级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二者的融合和创新。
利用“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开发的调查量表,可以对不同性别、不同教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等不同维度的乡村教师,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表现和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以全方位地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现状和培训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建立信息化学术共同体。
(二)倡导“一师一管理”,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实现资源众筹众创,以提升“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要优化“互联网+教育”服务模式与能力。倡导“一师一管理”,也就是关注班级管理的教师,每人上传一个班级管理案例,由“互联网+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一线教师的班级管理资源,开发有针对性的关于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教育资源,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的目标,这是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我们通过调查得知,“互联网+”时代乡村高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培训需求均值,都超过了平均值2.5,说明乡村教师对班级管理能力提升的愿望还是较强烈的。在培训需求中,最高的均值是3.08(运用网络资源制定班级规划并执行的能力),其次是均值3.05(运用QQ、微信等平台指引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能力)。因此,优先整合班级规划制定、班级规划执行、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来提升班级管理能力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三)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引导班级管理研究者、班级管理优秀教师与乡村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社会圈子”,达到资源再生、互利共赢的目的
弗·兹纳涅茨基(Znaniecki F.)认为,“社会圈子”就是参与社会角色执行的一群人,他们遵循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所组成的共同体[27]。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90%以上的农村教师会经常收集、积累数字化教学资料;60%以上的农村教师对网络下载工具的使用良好[28]。但是,教师对于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还比较迷茫。因此,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立信息化“合作研究共同体”,汇聚高校研究机构的班级管理研究者、教育发达区域的班级管理教师与关注班级管理的乡村教师,构建具有班级管理共同话题的“社会圈子”,共同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达到资源再生、互利共赢,实现提升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和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