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应用研究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9-04-01李红美

远程教育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反馈系统研究课堂

李红美 杨 浩

(1.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2.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3.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奥斯威格分校 教育学院,美国奥斯威格 13126)

一、引言

媒体技术的不断变迁,推进课堂教学环境从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如何优化课堂互动教学效果、提升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1]。早在1966年斯坦福(Stanford)大学首次将互动反馈系统或称教学应答系统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以下简称ARS)引入到课堂教学中[2]。经过五十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互动反馈系统经历了基于红外线技术的第一代无线互动反馈系统、基于射频信号技术的第二代无线互动反馈系统、基于Web的第三代虚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技术演进,国际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其的研究已从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ARS技术的应用,转向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ARS技术如何促进有效学习的探讨[3]。ARS技术已成为促进课堂互动、强化信息反馈、提升学习投入、支持教学变革的有效工具[4]。然而,相对于国外ARS已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各个层面的发展热度,我国ARS教学应用则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研究大多以基础教育领域的小学教育为主,其它领域研究数量较少[5],大部分课堂教学仍以“传递—接受”形式为主。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在数字鸿沟的第一道 “接入沟”(指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已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如何努力克服第二道“使用沟”(指互联网使用上存在的差距),以最大限度发挥移动终端在教学改革中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命题[6]。早在2012-2013年间,我们曾经对国内外ARS教学应用展开过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追踪近五年来国际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教学应用的最新动向,为我国ARS的应用和探索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国际上对互动反馈系统的命名多种多样,出诸于文献中的表述方式不少于26种[7],本研究以互动反馈系统国际公认的通称“Clicker”作为关键词,在摘要和引文数据库Scopus进行检索,时间设定为2013-2018年8月,共返回309条文献检索结果。接着将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学科范围主要限定在 Social Sciences、Computer Science、Chemistry、Engineering等ARS研究较为活跃的学科领域,限定来源为与教育和技术相关、且发表ARS论文数量较多的相关杂志,比如Computers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CBE Life Sciences E-ducation,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等,共检索到79条来源文献,每条文献包括作者、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来源出版物等信息。通过梳理79篇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排除了ARS在过去研究中已经广泛涉及的研究主题(如,ARS对交互性、学业表现、学生参与度、学习投入度的影响,以及对ARS的态度等),重点关注近五年来伴随全球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由此带来ARS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国际最新发展和研究动向,着重选择第三代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25篇研究论文 (详见13-52之间的英文参考文献),作为研究内容加以分析。

(二)内容分析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技术整合于教学的TPACK为理论框架,围绕ARS的技术演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层面进行文献分析,总结归纳出近五年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国际应用研究的最新趋势,旨在为我国移动终端在教育应用领域的普及和推广提供借鉴。

三、研究结果

(一)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技术演进及与前二代互动系统的实践应用比较

1.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技术演进

互动反馈系统的技术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测验理论 (Test Theory)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ARS最早是在基于测验理论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美国空军将应答系统整合到培训电影中,以多选题的方式训练飞行员;上世纪60年代,早期有线的互动反馈系统已在大学课堂里占有了一席之地;1985年,出现了第一个深受欢迎的课堂通讯系统Classtalk,并于1992-1999年间逐步走向商业化[8];从1999年开始ClassTalk渐渐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单、易用、稳定的采用红外线(Infrared)技术的第一代无线互动反馈系统,比如,EduCue PRS和eInstruction CPS[9];2004年底至2005年初,基于红外线的应答系统又被更为低价的基于射频信号的第二代无线应答系统所替代,仅仅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市场上基于射频的应答系统至少有 6个牌子:EInstruction,Qwizdom,TurningPoint,iClicker,Interwrite PRS 和H-ITT等[10]。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出现了第三代基于Web技术的虚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Web-based polling)。新的基于Web的互动反馈系统不再依赖于硬件,而是托管在云端或作为应用程序APP存在,几乎任何可以访问互联网的设备都可以访问和安装使用它们。该系统允许学生借助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移动设备与教师的计算机进行通讯[11]。第三代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与前两代系统的功能比较,如表1所示[12]。

表1 第三代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与前二代互动反馈系统的功能比较

目前,常用的免费基于Web移动互动应答系统有:ARSnova.(http://arsnova.thm.de),Socrative (www.socrative.com)[13], Pear Deck (www.peardeck.com)、Kahoot (www.kahoot.it)[14], Poll Everywhere(https://www.polleverywhere.com), eClicker(http://www.eclicker.com)[15]等。值得一提的是Socrative,在2017年国际学习与绩效技术中心(The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C4LPT) 发布的学习工具TOP200中,Socrative作为排名第93位的新兴技术[16],提供具有典型问题格式和功能嵌套布局、限制测验所给出应答时间的功能,并且在Socrative中,学生之间的答案可以与学生姓名相互关联,有利于实现分级评估。该系统和 Poll Everywhere、eClicker、Kahoot等系统相似,都能让师生能以多选题、是非题和简短文本信息等形式获取反馈信息[17]。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稳定的无线连接,就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得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使问题应答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18],无缝连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多种场景。

2.关注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与前二代系统的实践应用比较

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日益成熟,促使研究者们重点关注到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应用上。如,如何将移动应答系统应用于课堂教学?基于WiFi的Web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与前二代互动反馈系统在实践应用中有什么不同?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何种影响?

2017年,Larry Katz等专门研究了在大型高校课堂中,使用个人WiFi移动设备作为应答装置的可行性,以及学生对移动应答设备的一般看法。从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更喜欢使用个人的移动设备作为应答器。学生们对移动应答设备使用给出了非常积极的反馈;总结归纳了使用移动应答设备有三大好处:(1)学生不需要购买或记得带上应答器上课;(2)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查看问题并回答问题,不浪费分发和收集答题器的课堂时间;(3)当学生能够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作为应答器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影响[19]。

2015年,Jeffrey R Stowell探索性地研究比较了使用答题器或移动应答设备回应课堂问题正确、错误和缺失答案的学生数量。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个班级中,使用移动设备的学生比使用答题器的学生,存在更多的缺失答案和更少的正确答案,不过最终成绩没有差异;而在另一班级中两者没有差异。但报告最终显示,使用移动设备的班级有31%的学生 “有时”或“大部分时间”无法连接到互联网;58%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移动设备的其他用途对他们“从不”或“很少”分心。研究也希望,教师能够意识到缺失应答和正确应答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移动技术独有的潜在挑战[20]。

2014年,Sun J.C.-Y比较研究使用答题器与基于Web的移动应答设备,对特定类型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学生学习和表现的自我效能的影响,以及对教职员工的教学实践的影响。准实验研究结果都呈现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基于Web的移动应答设备具有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参与度和自我效能的作用,能给教师提供有益的见解。但鉴于教育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变化,未来的研究应该利用深入的定性数据分析来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并从学生的视角理解应答策略及其对学习过程的好处[21]。

经过近五年对普通应答器与基于Web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比较和探索,我们已基本形成以下五点共识:第一,两者的响应率相等,但与普通答题器相比,基于Web的移动应答系统提供了更深入探究的空间,比如,文本问题和基于图像形式的问题;第二,打扰性电话对普通答题器和移动应答系统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同;第三,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使学生作弊机会更少;第四,学生更喜欢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应答;第五,两者成本差距大,基于Web的移动互动系统应答学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22]。

(二)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有助于优化课程内容

以问题为驱动引发学生思考、回答和讨论,进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互动反馈系统教学应用的核心。因此,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应答问题,是发挥教学系统整体功能的关键[23]。由于前二代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答题型以多选题、是非题等客观题型为主,因此,大多数实践应用偏向理科和工科,有的学科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了课堂应答问题库。与此同时,有的应答问题虽然涉及的概念相同,但使用情景不同,进而开发了不同的应答问题系列,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情景的实际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常在一个课时内,根据教师讲授进度,基于Web的移动反馈系统呈现3-5个应答问题,或独立呈现于教师讲授之后,或者嵌入教师授课的演示文稿中,教师根据课堂即时互动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步调。

第三代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兼具前二代系统功能的同时,还拓展了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广泛运用。第三代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使应答题型不仅仅局限于选择、判断、是非等客观题,还适用于计算题、问答题等开放题型[24],允许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长篇答案,并以图片的形式将开放题应答结果上传提交到系统。同时,应答题、练习题、测验题等开放应答题型的运用,在MOOCs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组织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现在教师可以以多种方式使用学生应答提供的信息。例如,确定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概念解释;将学生的位置信息作为评分的评估手段;以及为未来课程内容的规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等。

2017年,研究者以2003年学者Biggs的3P模型(Presage、Process、Product)为基础,梳理出慕课环境下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框架,包括学生特征、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四大因素。其中,学习环境因素中的反馈、评价、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子因素与第三代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技术、慕课课程内容设计、慕课课程教学组织密切相关[25]。例如,在慕课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中,应答问题通常作为学生与课程学习内容交互式断点而嵌入视频中,学生必须提交应答结果才能继续观看视频讲座,而在混合慕课课堂的背景下,教师可以使用互动应答结果,实时获得学生对所呈现材料的理解水平的反馈,减少收集调查数据和评估解决方案的时间;练习和测试环节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确保了对所教授概念的深入探索,也为学生提供了过程性电子评估数据;作为带有慕课显著特征的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可大大减轻教师对大量作业和测验评分的工作量,教师将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等形成性评估结果,提供和反馈给学生,将有助于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识别存在的错误和误解,从而提供更准确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满足评估目的[26]。

在混合慕课课程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所提供的 “师生间的互动和对话”,促使慕课设计团队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在教学时刻)和行动反思(在教学之前或之后计划的行动),来构建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比如,从网上参与者已有的内容中,选择并重新打包上传内容,或者创建新的内容与参与者进行交互[27]。总之,将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运用于慕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活动,支持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提升了慕课课程内容的动态生成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教学应用方法的新趋势

早期研究综述已总结出三种典型的ARS整合教学的形式,从理论层面厘清ARS整合于教学的特征,尤其是与传统讲授不同的特征。第一种形式以应答问题为中心,教师在简短讲授后呈现多项选择题,让学生单独应答,显示投票结果,然后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和错误答案的解释。第二种形式与第一种基本形式略有不同,鼓励学生在提交答案之前与邻座同学讨论。第三种形式基于Mazur的同伴讨论,要求学生单独应答,显示投票结果后教师不给出答案的解释,通过同伴讨论形成学生自己的解释,以证明每个选择的合理性;然后学生重新应答,显示重新应答的结果;最后教师解释为什么答案是正确或不正确[28]。但随着第三代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日益成熟和学习科学的不断发展,其教学应用方法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1.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优化翻转课堂课前课中教学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无论大班还是小班,将ARS整合于教学是促进教和学的有效工具。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教师为中心基于讲课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程,但对于使用ARS能否增强翻转课堂教与学的价值知之甚少。近年来,作为混合式学习的一种形式,翻转课堂在各级教育领域具有普及的趋势,但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互动反馈系统设计翻转学习环境,仍未得到充分发掘[29]。

近五年来有较多文献研究,涉及在英语学习中如何采用翻转课堂与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有机结合(The Clicker-aided Flipped EFL Class),比较在翻转课堂的面授教学中,采用Clicker与不采用Clicker、采用传统教学与基于Clicker的翻转课堂,对提升学生的英语熟悉度、动机水平、外国文化认知、学生满意度、学业成绩等作用的异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移动应答系统的翻转课堂面授教学,在以上维度均产生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30-33];Hung H.-T.将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整合到英语翻转课堂的授教学问答活动中,形成性评估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表明:使用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对于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感知和偏好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4]。一方面,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为翻转课堂面授教学,创造了富有吸引力和有效体验的潜在教学应用;另一方面,借助课前应答,其将课前与前中两阶段活动,顺利地相互关联,利用课前学习内容的应答问题,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向教师提供学生对内容理解的反馈,并将反馈与课堂面对面内容教学相关联,将预先分类准备好的疑难问题,有重点地整合到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内容中[35]。因此,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即时反馈功能,能够联接翻转课堂课前和课中两阶段的教学活动,优化翻转课堂面对面教学的效果。

2.基于Web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整合游戏化教学要素

近年来,游戏化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焦点,把游戏要素整合于教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和高度互动。汤姆·马龙(Tom Malone)的本能激励教学理论认为,有趣的学习必须具备挑战(具有不确定结果的目标)、幻想(通过内在或外在幻想着迷)以及好奇心(玩家通过图形和声音等感受好奇心,并通过解决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习得认知)这三个因素。

ARS教学应用的效果与游戏化教学特征不谋而合[36],这在近五年来ARS与游戏化教学要素相结合的研究中逐渐显现。比如,Sun J.C.-Y.等学者,将游戏化元素和互动反馈系统结合起来,开发了一款游戏化的ARS,来研究它对初中生学习英语时内在和外在动机、参与和注意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游戏化的ARS用于课堂中的投票活动时,系统的有趣、互动、竞争和新颖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整体参与、情感参与和集中注意力的水平[37];Wang A I比较了基于游戏的学生反馈系统Kahoot的使用时间长度(使用一次和每个讲座持续五个月)对学生的衰减效果。结果显示:学生的动机和参与度略有下降,但发现的唯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衰减效果与课堂动态有关。总体而言,基于游戏的学生反馈系统在学生重复使用五个月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动机和学习;而重复使用后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核心因素是Kahoot的游戏竞争性质[38]。

3.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拓展学习分析数据来源

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发布《地平线报告》已连续多年将“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 LA)视为在未来几年内影响学习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目前,大多数学习分析项目都是在机构或课程层面实施,所需的数据涉及处理大量变量,并需要跨部门协作甚至是机构支持,这已成为学习分析技术在教育领域成功应用的一大挑战。近年来,基于Web的移动互动系统的应答信息,为低成本获得学习分析数据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者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所收集的形成性评估数据展开分析,以期预测学生的最终成绩。学习分析所形成的报告对教学者、学生和管理者三方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39]。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学习分析,着重分析和解释与学习者的个人资料、学习情境、学习者行为和互动相关的数据,以便评估学生并提供及时的帮助。

香港公开大学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研究者们基于案例研究,在本科《商业定量方法》课程中,采用与其他数据相比较的方法,研究移动应答系统数据对于识别有考试失败风险学生的效果,证明了以低成本采用学习分析技术的可行性;该研究基于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利用课堂内教学应答的数据和学生的先前学习数据,根据来自收集数据分析所得到的预测,为面临风险的学生构建多阶段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干预成功率随着干预次数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对同伴群体的干预效果远远大于对个别学生的干预效果。尽管研究使用了包含教学应答信息的一个小型数据集,但学习分析的实施,在早期识别有风险的学生方面是有效的[40]。相关研究还包括美国的Un Jung Lee等为了提升STEM教育专业知识的保持率,及时发现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发了“早期预警系统”(EWS)。它利用已有概念库存储数据、学生特征以及移动应答系统的所有数据,分析所有变量与最终成绩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学生成功的强有力预测时间点。研究结果表明:课前诊断评估分数和应答评分的轨迹分析是最终课程表现的早期有力预测因子[41]。

4.基于Web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小组应答优化了合作学习效果

已有研究证实了,ARS对学习者参与度、学习动机、学习成果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仍是基于个人单独应答的研究结果。ARS系统要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改善学习成果,必须与优秀教学策略相配合,比如同伴教学(PI)、适时教学(JiTT)等。近年来,针对ARS的研究呈现出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倾向,将ARS个人应答与小组应答展开比较。

Sun J等研究个人或小组应答的不同课堂活动对学业成绩、焦虑水平、基于脑电波的注意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小组应答策略有助于提升学习成绩,减少了学生的焦虑水平,提高了学习注意力[42];Pearson R J D在一项名为Project Ponder的项目中,追踪了个人和小组将不同应答技术应用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时的教学效益,并且将高级考试成绩视为应答技术成功的指标。结果显示:基于团队的模型具有更多的同伴指导和讨论,因而基于团队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单个应答者的考试成绩[43];Daniel T等比较了主动学习小组中参与者的学习经历,研究当一个小组使用单一应答器提供小组响应时的互动情境,如,“大型小组讨论中个人互动的程度如何受到影响?”“学生参与小组协作和讨论是否会受到不利影响?”“学生对个人与团体的应答偏好?”研究结果表明:当应答器被用作主动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达成共识,这是使用答题器实现与主动学习相关的积极结果的有效方式[44];Mcdonough K等调查学习者在应答活动期间的实际互动,以确定协作推理发生的频率,例如,研究“共享应答器使用是否有助于协作学习?”“学生对共享和个人应答器使用的看法是什么?”通过对学生互动录音的分析,学生更有可能参与协作推理,并在共享应答活动期间选择正确的答案。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更喜欢分享应答器,学生对小组共享应答器的态度从总体上是积极的,认为应答器是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工具[45]。

(四)多元诠释互动反馈系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应用效果

近十年来,国际期刊发表了若干篇互动反馈系统整合于教学的综述,然而,关于ARS整合于教学是否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成果的争议还没有解决。早期综述的主要聚焦于阐述:为什么ARS值得在课堂上尝试?以及使用于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这些综述中可以得出两个可靠的结论:(1)学生通常对使用应答器持积极态度;(2)在高等教育中应答器可以提高学生的出勤率[46-47]。针对为什么使用互动反馈系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果,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教育技术学和认知心理学等视角展开多样化诠释。

第一种解释是技术的新颖性效果,这是对互动反馈系统整合教学所产生积极效果的最直接解释,因为采用新技术时学生感到新奇,注意力集中会带来较好的学习成效,随着学生对该技术日益熟悉,新技术对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会减少[48]。第二种解释是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测试项目的不均等实验控制,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更多机会练习测试后的习题,反复练习可带来较好的成绩,这种不平等的实验控制是在某些应答器研究中观察到积极结果的根源。第三种解释是测试效果,完成应答问题能诱导学生提取原有的相关概念信息,提取可以精细化加工记忆,增加提取路径,激活记忆中的目标概念,还可以增加其与相关概念的关联程度,因此,增加了未来成功检索这些概念的可能性[49]。第四种解释是辅助问题效应,辅助问题是指,在学生学习的书面材料中插入的问题,完成应答问题会诱导学生检索与之前学到相关概念的主题信息,在应答问题之后又可能会立即增加学生对教学材料的关注,从而带来学习成效[50]。第五种解释是反馈干预效果,研究者将反馈引起的注意力调整为一个连续统,两极分别为焦点任务的细节和对自我的威胁,当学生注意力越来越接近自我而远离任务时,反馈的有效性会降低。Hattie和Timperley还提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模型来预测反馈效应,涉及四个层面的学习过程:任务级别(任务的理解或执行情况)、流程层面(主流程需要理解或执行任务)、自我监管水平(侧重于学生监督、指导并规范自己的学习目标)、自我水平(引发对自我的个人评价)。研究指出:有效的反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如何提高任务绩效(即任务、过程和自我调节水平),而不是个人对自我的评价[51];及时的反馈干预改变了注意力在连续统中的位置,反馈调节回路优化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理解反馈信息。最后一种解释为(自我)解释,通过产生自我解释,学生更有可能在知识结构中找到导致认知困惑的差距,利用尽可能短小的知识来弥补差距,因此有助于将新学习材料与现有知识相结合[52]。

四、启示与展望

纵观国际互动反馈系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应用,已有研究着重围绕ARS对学生学习成绩、教学课堂活动、应答问题设计、教学法设计的影响,以及师生对ARS态度等方面展开研究[53];近五年来ARS教学应用新趋势在技术层面体现在,对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技术的广泛运用上;在教学法层面,则更多将移动互动反馈系统融入翻转课堂、合作学习、游戏化学习、基于学习分析开展精准教学。这彰显了当今学习科学的四大核心支柱原理,即主动学习、投入学习、有意义学习和基于社会互动的学习。2018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 2018年 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 8.0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8.3%[54]。虽然,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已经为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运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是我国见诸文献的研究却零星可见。相对于国际ARS的研究和发展,我国的ARS教学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如何改善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投入度,促进基于互动的有意义学习?将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有效整合于课堂教学,不失为无需增加任何经济成本的有效解决办法。

基于此,国际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教学应用的新趋势,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首先,要加深对当代学习新理念的认知和理解。虽然“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历经长期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知识传递效率,但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尚待提高。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中的“学习和创新技能”,被认为是应对21世纪日益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非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等至关重要的技能[55]。因此,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理念更新,有助于促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其次,应适当开展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技术和教学法的培训。根据整合技术的教师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技术知识(T)、教学法知识(P)、内容知识(C),这三方面知识是有效技术整合不可缺少的成分,且三者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彼此两两交叉又分别形成技术教学知识(TPK)、技术内容知识(TCK)及教学内容知识(PCK)[56]。依据TPACK理论框架,将互动反馈系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整合于课堂教学,需要关注以下四个层面:(1)在技术层面,教师需要了解互动反馈系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技术知识,即它们的Web应用工具或应用程序;(2)在教学方法层面,掌握将互动反馈系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整合于教学的方法(TPK),比如,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Question Driven Instruction)、基于形成性评估的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等;(3)在技术内容知识(TCK)方面,教师要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流程,合理编制应答问题。其中,应答问题的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布卢姆认知类教学目标分类,合理设计应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应答题库的建设是确保互动反馈系统/移动互动反馈系统教学应用的前提和基础[57];(4)在教学效果层面,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大化互动反馈系统技术对课堂互动和即时反馈的促进作用,优化互动反馈系统及其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总的来说,互动反馈系统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近10至15年内,互动反馈系统才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基于Web的移动互动反馈技术及其实践运用,更是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如文献所述,在过去15年间,互动反馈系统已被证明是帮助学生学习和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指导的有效工具。它对交互性、学业表现和学生参与度方面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包括时间要求增加、学习效率低下以及有效实施的实际障碍等困扰[58]。

随着5G移动通讯技术的逐渐成熟,其超高连接数密度、流量密度和高移动性的特性[59],将为移动互动反馈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赋能,起到优化学生互动应答、作业提交、试卷并发等操作环节的作用。移动互动反馈系统的未来,在于智能手机的应用,基于Web的互动反馈系统最流行的形式是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放在基于5G通讯技术的移动终端作为学习增强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上,并努力减少短信和社交媒体等干扰技术,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影响;同时,针对评估在基于Web的不同移动互动反馈系统、不同使用方式以及不同使用情境下的优势仍然难以显现,未来仍有待开发用于评估的标准化工具,以促进其对教和学带来的影响[60]。鉴于基于Web的移动互动系统作为学习工具的历史性转变,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将继续整合和改进互动反馈工具。增强学生学习的使命,尤为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反馈系统研究课堂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反馈系统的构建
计量检测绩效考核与决策辅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