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民族药用考证及其近缘种现代研究概况
2019-04-01刘海波石晏丞万德光
刘海波, 石晏丞, 任 艳∗, 万德光
(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药物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省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611137)
斑蝥为鞘翅目芫菁科的一类昆虫,是传统抗肿瘤动物药,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1],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的功效[2]。据统计,芫菁科昆虫有120属近3 000种,我国记载26属202种[3],迄今为止仅有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和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被 《中国药典》收载[2]。斑蝥在藏、蒙、维、彝等多个民族中亦有药用记载,且药用历史悠久,涉及芫菁科多个种。近年来国内外医药专家多用斑蝥素和以斑蝥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系列药物治疗癌症,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为45%~65%[4]。由于芫菁资源日趋枯竭,用药量不断增大,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因此有必要寻找开发新药源。本文结合历代民族本草典籍及现代相关文献,对民族药中斑蝥的基源、炮制、性味、主治功效及应用进行考证,并对斑蝥药典种的近缘种属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其药用及资源的深入再挖掘提供依据。
1 基源考证
2015版 《中国药典》对斑蝥的基源记载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 (大斑芫菁)或黄黑小斑蝥 (眼斑芫菁)的干燥体[2]。课题组通过查阅民族本草典籍发现,各民族药用种与药典记载存在出入,如 《晶珠本草》[5]记载 “斑蝥有黄斑、红斑、黑色、青黑四种……”; 《中华本草·藏药卷》[6]引 《甘露本草明镜》云 “强巴 (斑蝥)为虫类,其大小不一,种类繁多……,黑翅上有红、黄、黑、蓝等不定颜色的三条横纹”; 《中华本草·蒙药卷》[7]引 《无误蒙药鉴》称 “质佳者具红纹,活动于蒿类植物叶间” “逐泻脉疾红花斑蝥为佳”; 《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8]引 《药物之园》载 “颜色多为偏黄、黑、红色,翅膀有横条纹,并有蓝、红、黄、黑色点,以个大,身长,生活在小麦上者为佳品”。从颜色上判断, “红斑” “红蓝横纹” “红蓝点”显然不符合大斑芫菁和眼斑芫菁 “鞘翅黑色、黄色或棕黄色横纹”[2]的特征;从分布上来看,大斑芫菁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华中、华南地区[3],而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经考证,各民族药用斑蝥有准确记载的主要有以下品种, 《中国瑶药学》[9]收载的绿芫菁 Lytta caraganae Pallas、锯角豆芫菁 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维吾尔药志》[10]表明大虎斑芫菁Mylabris frolovi Germ和四点虎斑芫菁Mylabris quadripunctata Linnaeus在新疆亦供药用。同时,绿芫菁在苗药、景颇药、阿昌药、德昂药中亦有药用记载[11]。
2 炮制考证
生斑蝥毒性较大,多外用,内服需炮制[12]。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斑蝥的炮制方法为 “取净斑蝥与米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除去头、足、翅,每100 kg斑蝥,用米20 kg”;通过对斑蝥在各民族中的炮制方法考证可知,其炮制方法主要有糯米炒、酒制、醋制、炒炙等,见表1。
表1 民族药用炮制方法
3 性味考证
《神农本草经》对斑蝥性味记载为 “斑猫 (斑蝥),味辛,寒”,后世汉本草大多记其味辛性寒,2015版 《中国药典》载其辛、热。经考证,斑蝥在藏药中为味苦、辛,性温;在蒙药中为味苦、辛,性平;在维吾尔药中为味辛,性热;在彝药、瑶药、水药中为味辛,性寒,见表2,这与汉本草记载稍有差别,且各民族之间斑蝥性味记载亦有差别。
表2 民族药用性味
4 效、用考证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了斑蝥的主治功效,言其“主寒热、鬼疰、蛊毒、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本草纲目》[21]引 《名医别录》 《药性论》 《日华子本草》曰 “治血积、疥癣” “治瘰疬、通利水道” “疗淋疾”,对斑蝥效用进行了补充;2015年版 《中国药典》记载的功能主治为 “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用于癥瘕、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除汉本草所载主治功效外,斑蝥在藏药、蒙药、维吾尔药等民族药中有其特色药用,如藏族用于治积食;蒙古族用于治痧症;维吾尔族用于治白癜风、湿疹、扁平疣、皮肤脱落、皮肤瘙痒、寒性阳痿、风湿痛;彝族、瑶族、水族用其治口眼涡斜、喉蛾;瑶族用来治腰腿痛、疣痣黑子;满族用于治疟疾;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用于治骨折、外伤出血,见表3。经考证,斑蝥民族药用验方共计56个,主要在藏族、彝族、维吾尔族、苗族等民族中使用,见图1。
表3 民族药用主治功效
图1 民族药用验方分布
5 斑蝥及其近缘种现代研究进展
斑蝥及芫菁科昆虫的药用价值主要为虫体内的斑蝥素,研究发现斑蝥素及其衍生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继而影响RNA和DNA的合成及细胞周期的进程,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斑蝥素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能影响骨髓造血系统;另外斑蝥素还具有免疫增强、杀虫、抗炎、抗真菌、抗病毒和促雌激素样作用[25-26]。
张建辉等[27]统计出芫菁科7属45种芫菁含有斑蝥素。黄人鑫等[28]测定了新疆10种常见芫菁斑蝥素含有量,通过与大斑芫菁和眼斑芫菁对比发现,有7种芫菁的斑蝥素含有量均较高,四点斑芫菁M.quadripunctata斑蝥素含有量明显超过药典种。朱传先等[29]实验表明,四川地区的芫菁科3属11种昆虫均含有斑蝥素,其中豆小翅芫菁E.aptera斑蝥素含有量与药典种相当。另有研究表明有3个属16个种的芫菁科昆虫斑蝥素含有量超过了药典斑蝥素的最低限量0.35%[30]。李晓飞等[31]发现贵州豆芫菁属昆虫体内的斑蝥素含有量较高,其中毛胫豆芫菁E.tibialis斑蝥素含有量超过药典种。方宇凌等[32]测定了9种芫菁体内的斑蝥素含有量,结果显示,内蒙古采集的蒙古斑芫菁M.mongolica、山西采集的丽斑芫菁M.speciose及江西采集的灰边齿爪芫菁Denierella serrata Kaszab中其含有量较高;同时还发现同一种芫菁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其体内斑蝥素含有量亦会有所不同。综上所述,除药典所述大斑芫菁及眼斑芫菁外,其部分近缘属芫菁体内斑蝥素含有量亦十分可观,可成为斑蝥素的补充药源,具有良好的药用开发价值。
6 小结
通过本草考证可知,斑蝥在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瑶族等民族中均有药用。基源考证发现,除药典种大斑芫菁、眼斑芫菁外,绿芫菁L.caraganae、锯角豆芫菁E.gorhami等也作药用;炮制考证发现,斑蝥在各民族中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糯米炒、酒炙、醋制、炒炙等;性味考证发现,斑蝥性味与汉本草记载稍有差别,且各民族之间亦有差别;主治功效及应用考证发现,斑蝥入方主要集中在藏族、彝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时,斑蝥民族药用功效丰富,主要用于治疗肿瘤 (瘰疬、恶疮)、癣症、狂犬咬伤,且出现许多汉本草没有的药用记载,提示其存在有待挖掘的潜在药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部分芫菁科昆虫中斑蝥素含有量非常丰富,提示其具有良好的资源开发价值,可成为相关潜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