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打造全国创新型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
2019-04-01荣成市科学技术局
文/荣成市科学技术局
对接南京农业大学(上)和对接浙江海洋大学。
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近500公里,近海生物资源丰富,水产品总量连续37年居全国县级第一,是国家海洋“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近年来,荣成市坚持以“自由呼吸•自在荣成”为引领,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构建蓝色特征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先后获批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市、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连续第三年位列山东县域科学发展排行榜榜首。
突出创新服务引领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印发了《荣成市创新型县(市)建设方案(2018—2020年)》,作为创新型县(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成立了市长任组长、2位副市长任副组长、19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型县(市)建设领导小组,优化明确了建设方向、路径与举措,制订了《荣成市创新型县(市)建设两年行动计划》和重点工作台帐,分解落实各项重点工作,按季度开展督导调度,形成了整体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创新型县(市)建设合力。
突出政策引导。先后制定出台了《荣成市关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若干规定》《关于鼓励支持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突破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提升荣成“百千万英才计划”的意见》,对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育、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交易等科技创新活动给予奖励扶持,连续多年兑现发放的奖励资金均超过2000万元,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26亿元,财政科技支出达到3633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6.79%。
提升服务能力。连续举办9届科技周、6届“荣成企业百家院所行”以及3届“院所荣成行”“英创会校企对接洽谈”“核能与环境国际高端论坛”“山东(威海)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创新合作大会”等系列产学研活动,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全国6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300多项;先后举办研发投入加计扣除、企业研发费用财政补助、高企申报培训、“四送四听”等系列惠企政策培训活动,累计培训企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以务实有效的创新服务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聚焦蓝色海洋特色 全方位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载体特色鲜明。围绕现代渔业、海洋生物科技、海洋高端装备等领域,积极谋划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重点实验室5个,院士工作站6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到66家,其中国家级9家。围绕特医食品、功能食品、海工装备等领域,大力推进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联合14家高校院所、24家企业共同组建威海市海藻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服务联盟,搭建协同攻关研发平台;山东国际海洋高新技术交易中心、威海百合功能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东大学特医食品研发与检测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稳步推进;中国海洋大学、鲁东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入实质化运作,已组建专业研发团队3个,建成海洋生物加工中试生产线1条,实施在研课题5个,申请专利10多项,形成创新成果3项;与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已引进研发人员80多人开展船舶脱硫脱硝、船用废弃物处理等技术研发。
科技项目成效显著。坚持以科技项目带动企业创新的思路,引导企业实施一大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行业带动力强的科技项目,提升了企业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先后安排布局“酶法生产高活性海藻生物肥技术”“长效控释经皮给药关键技术”等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50多项,解决一批全市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共承担威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37项,其中国家级72项,省级156项。先后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2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4项、国家863计划9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慧海创达、观海数据、康派斯新能源、金瓢食品机械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迅速,在创业齐鲁大赛、省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等各类竞赛中崭露头角,逐步开始承担各类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科技金融结合紧密。立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实际,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力度,采取融资贷款、产业基金、挂牌上市等多种形式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设立和动作方式,出台了《荣成市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和《荣成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广泛对接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加强产业项目推介,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的基金模式,目前中科控股投资基金、企业纾因基金已进入投资运作阶段。蓝润国际海洋食品产业园项目基金规模3亿元,吸引省级基金6000万元、威海级基金3000万元投资。引导泰祥、浦臣、海都等近20家涉海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增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海商中心完成鱿鱼、鳕鱼等质押及票据质押融资8600万元。与安信担保、日照银行创新合作的“银渔通”业务放款1000 万元。
实施“五五四”创新工程 助力海洋产业提档升级
打造五大园区,为区域创新提供基础支撑。按照“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原则,以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开发区食品药品经济园、核能利用国际创新示范园、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家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五大园区为依托,培植壮大海洋生物科技、海洋食品药品、核电配套、远洋渔业等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先后获批山东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山东省内唯一一处以海洋生物科技为主题的海洋特色园区。建设了中试基地、海洋生物梦工厂、创新小镇等集海洋技术研发、实验、检测、中试、创业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载体,牵头发起成立了以全省63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成员的园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与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和中科院海洋所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协同创新中心、海藻公共技术研究中心和鲁东大学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入千人计划专家3人、泰山学者4人、海外专家2人,园区企业R&D投入占比达到5%以上。
开展五项行动,为海洋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开展“海洋传统产业提升、海洋新兴产业壮大、海洋高端服务业突破、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智慧海洋建设”五大专项行动,聚焦现代海洋渔业、海洋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优势,突破涉海服务业瓶颈制约,完善海洋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系统,以建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为契机,力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超前布局未来海洋产业,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致力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目前已有中科院海洋所、山东大学、集美大学、齐鲁工业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20多家高校院所与我市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了山东大学翟光喜、华南理工大学赵谋明、韩国江陵原州国立大学金相武等高层次人才,启动实施“海参肽的酶法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生产标准化”“重要抗衰老关键中药组分生物制造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儿童用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开发及矫味掩味技术体系构建”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落实四个计划,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积极落实“双创服务提质、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科技人才引育”四个计划,加快海洋高端创新载体和人才集聚,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突破重大海洋关键技术,深化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主动适应海洋技术创新变革,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5家,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并入库企业78家。海洋领域专业孵化器石岛慧谷孵化器获批国家级孵化器,u创空间、慧谷众创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成立了荣成市综合技术转化中心,促成技术交易额20多亿元,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获得科技厅最高标准资助奖励。先后引进袁隆平、唐启升、管华诗、叶奇蓁、洪涛等10多位院士及其团队,在我市建设院士工作站,支持企业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海藻生物肥、冷冻调理食品等方面开展行业关键技术研发。目前全市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培养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泰山系列人才30多人,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