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9-03-30刘柏兰
刘柏兰
摘 要:高中《文化生活》课程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想象创造能力和应对高考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应用;文化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中庸之道”的处世精髓、“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厚德载物”的阔达胸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坐标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伴随着中华民族跨越了历史的长河,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经典。如果能把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寓于课堂之中,一定能使学生获益匪浅,有助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从而成为祖国的合格接班人。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文化生活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义务”,而高中《文化生活》教材直接含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所以,在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必要的,同时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继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应用更是当务之急。在《文化生活》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仅重在教,更重在使学生能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面临着教材空间有限并不能够包含所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和扩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在此,就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浅谈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几点应用策略。
首先,将中学政治教材的内容增添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写进《文化生活》教材之中是很有必要的。《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等。为此,在教学资源的选取和教学课程的安排上都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地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让学生在《文化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仅一本一百多页的《文化生活》这本教材是难以承载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的,而教材只以蜻蜓点水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下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够在《文化生活》这本教材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需要教师要深入挖掘《文化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就是说不能仅仅依靠课本上所例举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需要教师搜集资料来丰富教材。为了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感,需要教师搜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比如饮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和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等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想象创造能力和应对高考的能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在《文化与生活》课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应用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讲解能力,将更多的技术手段应用到高中《文化与生活》教学中,包括利用互联网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平台、利用大众传媒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和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这有利于提升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更進一步促进经典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最后,增加课外读本阅读和课内外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作出一系列的尝试,开设“走进经典的阅读现场”的校本课程,并围绕此课程编写了自己的校本教材;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在每个年级开设一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每周开设几节选修课,给了学生自由的探究空间;此外,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课后辅导活动,如“古诗文演讲竞赛”“中华经典影视观看”“红色经典社团活动”等等,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行传统文化的信心,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和价值,并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播洒在了学生的心灵世界里。
参考文献:
康丙杰.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