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高效课堂的问题生成和处理技巧
2019-03-30朱立香陈希刚
朱立香 陈希刚
摘 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运用课堂机智生成引起学生深度思考、探究的问题,充分利用追问、情境创设、逆推求证和质疑激辩的技巧,使语文的教与学渐入佳境。
关键词:高效课堂;问题生成;处理技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持久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离不开教师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有无问题的生成和处理技巧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语文课堂上常用的问题生成及处理技巧都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试谈几点浅见。
一、追问的技巧
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使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发问技巧。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那么,如何运用这一技巧呢?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首先问花与爸爸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本文中具有什么意义?有个学生回答爸爸是十分爱花的,只是因为生病住院了再也不能侍弄那些花才导致它们的凋落,当他说到这里时我顺便追问了一句,关于爸爸生病住院文中是直接说明的还是间接交代的?如果是间接交代的,还写了哪些事?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在我一连串的追问下,学生開始展开新的思考和讨论。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双关和暗示是本文最重要的写法,据此明确了这一问题后,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我在平时上课时特别重视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展示交流过程中经常性地采取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便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等。
二、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创设情境的技巧
当今电视屏幕上每天播放着大量的“穿越剧”,据了解,青少年学生都很爱看,他们普遍反映尽管有时觉得荒诞,但又觉得很好玩,追求的就是这种“恍如隔世”的穿越感。于是,我在上课时就经常灵机一动地跟学生玩这种“时空穿越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直接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而新鲜有趣。比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备课时本来没有涉及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这一环节。因为在让学生讨论展示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时,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不着边际。怎么办?于是我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的作用,突然想到跟学生玩一次“穿越”。于是,我临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时光倒流,你们见到了宋代的这位令人惋惜的‘神童和他的父亲,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问题一经说出,学生立即来了兴趣,教室里顿时讨论热烈起来,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尽管逗得我和学生忍俊不禁,可就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问题引向了深处,触及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富有创意的表演,特别是在他们精彩的自白和对白中逐渐明确了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而提高了本课的教学效率。
三、将错就错,逆推求正的技巧
判断病句和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是小学和初中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两个题型,长久以来,我曾经采用专题讲解和大量练习的方式予以提高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然而,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我在一次讲解单元检测试卷当讲到病句判断和成语改错时,当传统的正面讲解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最后又是灵机一动立刻调整了讲授思路和方法,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我没有马上给予纠正,也没有急着明确答案,而是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答案说下去,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和推导,直到“走进了死胡同”得出了十分明显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比如学生在做成语判断题时,由于学生大多不理解事倍功半的意义,因此得出了错误答案,我就给他们分析这一成语的基本含义,采取逆推的方式进行讲解,当学生听到我用最通俗语言解释明确其真正含义时,一下子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同时,我又趁机指导学生认真分析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来,告诉他们问题在于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理解导致的错误,并教给解答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这样一来,长期困扰我和学生的一大难点就这样被一个小小的技巧解决了。
四、引导学生质疑、激辩的技巧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质疑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其养成习惯,同时还需要老师的巧妙引导。比如一个词或者句子,当学生普遍没有注意或遇到它故意绕开时,此时就应该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它所起的作用。可以问:删去它行不行?换作别的词(句)好不好等?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明辨了其含义和作用。对于开放性的问题,最好能激发学生辩论的热情,可以个人辩,也可以小组辩,老师暂不发表意见,直到辩论双方观点基本明了时,老师可以适当做一点评,这样,就使得原本学生认为不易回答或依赖现成答案的观念被打破,在课上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总之,要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机智生成一些带有启发性、深刻性的问题并能给予巧妙处理,这样的课堂无疑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使所学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和规律,从而离我们孜孜以求的高效课堂就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张德伟.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出版社,200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