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历史课堂开启“云”时代
2019-03-30陶丽娜
陶丽娜
摘 要: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互联网+教育”无疑是当下最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话题之一,它就如同一股浪潮席卷而来,如果对其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必然只能被无情地淘汰,所以必须做积极应对的弄潮儿。升级“互联网+教学”理念,借助PAD功能,拓展教学时空,开启历史课堂“云”时代。
关键词:“互联网+”;PAD教学;高效课堂;“云”时代
清华大学校长送给毕业生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是大势所趋。我校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互联网+教学”改革,开始了基于PAD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互联网+教学”改革青岛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进行“互联网+教学”的同时学校提出了十六字教学原则,即“生学为本,师教为要,合作内化,点拨升华”。按照这一原则,“互联网+课堂”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部分是课堂,进行课时分割: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如游戏化教学来检测、反馈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第二环节是探究学生在互动答疑区提出的共性问题;第三环节是对下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大量的美好的教学理论,往往是理论与现实两张皮。但基于“互联网+”条件下的PAD教学可以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完美结合。我在“生学为本,合作内化,师教为要,点拨升华”教学原则指导下,深化“互联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着力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习惯的固化,探索课时弹性分割,以问题为统领,以思维为主线,以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成长,以PAD助力教学,抓住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
以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25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为例,说明“互联网+”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十六字教学原则当中,“生学为本”是基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其他环节的开展。因此,必须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撑?做法有三:一是课前将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学习资料包、微视频、扩展资料等以自主学习的形式上传到PAD,供学生自主阅读、观看。就像我们校长说的,互联网已经把校园的围墙撞开,学生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全世界都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二是下发思维导学任务单,引领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并进行批改。三是学生可以在班级讨论区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互助解答,教师也可以进行在线答疑,然后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以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作为课堂设计的起点。在课堂的前10分钟自主反馈环节,教师可以利用PAD的大数据功能随时查看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和点评。利用PAD的数据统计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有的放矢地进行题目的讲解,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问题探究环节,利用PAD的投票功能让双方学生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甚至有可能会引发激烈的辩论,在学生的合作和互相启发下将知识内化,同时运用分屏技术让学生的回答更有针对性。除了本堂课用到的PAD功能支持历史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常会利用PAD的画图功能,如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让学生将发展历程在PAD利用画图功能提交展示,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荣誉和奖励功能、相互点赞功能,既能让学生相互借鉴学习,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提升自信,愉快学习。还有,通过PAD呈现的数据,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课下答疑系统,给学生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到每一个孩子。
我班一个学生因病请假三周,及格考在即,我很担心她的学习。给她打电话说到这个问题,孩子说老师你不用担心,每节课前我都根据老师提供的任务单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观看课堂实录,提交作业,老师批改后我有不懂的就给老师留言,老师就给我在线答疑。是啊,“互联网+教学”确实打破了传统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互联网+教学”实践中有几点感悟与诸位分享:
1.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让教育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压力。“互联网+教学”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勇于转变观念,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到这一场教学变革中来。
2.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课堂的起点,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3.充分开发PAD功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解决问题的效率。
赵亚夫先生在回答“历史教育要达到‘人文自觉(就是自觉追求历史教育的价值),我们最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回答“第一是视野,第二是视野,第三还是视野。”教师抓住了“互联网+”就抓住了教育的未来。让我们升级“互联网+教学”,借助PAD功能,拓展教学时空,将理念内化为行动,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支持学生发展中去,真正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成为现实。
参考资料:
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