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9-03-30李志波
李志波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是时代赋予一线语文教师的使命,我们义不容辞。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需要以此为基础来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而生本教育理念的应用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鉴于此,以部编版教材为根本参考,以八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理论分析、实践探索、案例研究多种研究方法,对此内容做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本教育;阅读教学;策略落实
生本教育理念是著名教育家郭思乐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它既是一种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和生命成长有着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力量,同时又涵盖很多生本教育的内容。所以所,将生本教育理念切实落实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是十分重要的,对此问题做更为细致而具体的分析也显得尤为迫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情境教学法作为新课改以来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拥有了很多的变式,促进了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主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学习和成长,真正实现生本教育,就需要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诉求来创设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内容时,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室外桃园的美丽景象。即利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桃花源优美景色的图片,并播放了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有了这样情境的感受,学生当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此时,我让学生通过泛读、细读、小组合作读的形式来对文章所体现的淳朴的人情和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景象有所领悟,之后,再结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读后感。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惬意,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高效,自身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巧設问题,提高学生阅读的集中力
生本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而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设置问题,确保问题的层层推进,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去参与阅读,而且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的思路,在长期的锻炼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实现更好的学习和成长。而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科学、精准、有效。
例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这一文章时,就给学生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是怎么发现小石潭的?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体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写此文章有什么目的,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情感?为了更快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集中精力地投入到了文章的阅读中,当问题得以解决的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主题阅读,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
主题阅读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进行更多内容的阅读,以对此主题的相关文章有更深刻的把握,这样一来,学生就拥有了下笔如有神的阅读效果,自身阅读的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也就是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就达到了生本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当地应用主题阅读模式,可以以文章所传递的思想为主题,可以以文章的写作方式为主题,可以以文章的作者为主题,也可以以文章的题材为主题,总之要形式多样,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背影》这一文章时,就利用了主题阅读的教学方式,以《背影》所表达出的父亲的深沉的爱为着眼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自己和父亲发生的事,之后,以“父亲”为主题来进行主题阅读,给学生提供了《父亲的病》《台阶》《父与子》《父子情》《半截钱里的父亲》《酒》等文章,并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来阅读更多关于父亲的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更爱自己的父亲,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也学会了更多写人记事的方法,对更多的名家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这就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表现,达到了生本教育的根本目标。
总的来说,将生本教育理念落实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内容。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把握生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和精髓,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确保生本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促进学生实现新的发展和成长。本文所提到的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主题阅读三个方式是个人实践之后认为比较有效的三个建议,当然还需继续完善和充实。
参考文献:
[1]李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苏亚平.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2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