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军旅话剧如何把握时代感以感染人启发人

2019-03-30冯薇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时代感洗礼

冯薇

【摘 要】 本文以话剧《洗礼》为例,探讨了军旅话剧应该怎样抓住时代脉搏以感染人启发人的根本问题。认为,作为军旅话剧,要能够深入展现军人坚韧勇敢、主动奉献的主体精神;能够讲述军人生动复杂的关于自己的部队情、战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达到感染人,启发人,振奋精神士气的效果。

【关键词】 军旅话剧;时代感;《洗礼》

一部好的话剧一定是能传达某种思想,让观众看后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的。作为军旅话剧更是承担着展现军人坚韧勇敢、能奉献的主体精神,并讲述军人生动复杂的关于自己的部队情、战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达到感染人,启发人,振奋精神士气的效果。在当今新媒体、新演出形式以更快更直接的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军旅话剧应该怎样抓住时代脉搏,深入人心?军旅话剧《洗礼》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洗礼》通过剧作家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对当下军人生活的场景,军人真实面临的问题、困惑及选择,由小见大的一点点深入地来刻画描写;通过导演多时空真实再现又不失诗意地排演;以及演员们对剧中人物形象立体、自然、有特点地塑造;使其巨作呈现。让人们深受感动,引发思考,由衷的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军旅话剧作品。

话劇《洗礼》是以1998年抗洪抢险和当年裁军50万双重特定情况为背景,由一个军三代小家庭切入来讲述的。它投射出当代军人的生存现状,家庭与事业的选择,自我价值体现的思考,新一代年轻人对人生价值取向的讨论认识等诸多问题。对人物的刻画是从多角度出发的:师长李东航在野战部队工作,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面临裁军,科技强军的新要求,李东航决定作出表率回城交接工作,接到抗洪抢险命令,又果断回部队忘我地投入“战斗”状态,对于妻子想找军区领导“跑路子”,去他部队找他回去“做工作”,以方便日后调整好工作的举动倍感侮辱,觉得妻子对他并不了解;要求儿子报考国防科大,看到儿子不认可部队而着急;在抗洪抢险的危机时刻,强忍家中母亲去世的巨大悲痛仍要继续完成任务;对部下团长郑阳光为了给工作出色、以身作则,但文化水平低的教导员田方干安排工作,违反纪律的行为一方面要严肃处理,一方面又同情理解……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军人的忠诚、执着、责任感,讲原则又不失同理心的精神品质。

故事由军人李东航引出了对于裁军这一事件,剧中各人物的不同态度,又通过一场抗洪抢险,让人看到剧中人物发生的变化,洗礼。李东航的妻子南佳,与丈夫相比,圆滑很多,关注自身利益,深知“不光看能力,还要靠人际关系”的“规则”;因为家里需要有人照顾,仍想尽办法极力劝老家遭遇洪水买好票着急赶回去的保姆退票留下来;她看似替人着想,然而并不真正了解别人。在带领医疗队赶赴一线期间,她看到了一个个战士,不畏艰险,在部队改革的形势下自身还没有着落,却能抛开个人得失积极奋勇抗洪的感人行为,深受震撼,自行惭愧,对丈夫有了更多的理解。军三代李东航的儿子李海洋也同样通过这场抗洪得到了洗礼。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他很有自己的个性及世界观、价值观,虽然身在军人家庭深受军人文化熏陶,仍不能理解父辈的“近乎愚昧的忠诚与热情”,甚至开始考虑自己报考军校是否明智。后来,他受爷爷的指派,作为志愿者跟随母亲也来到了抗洪一线,开始他只是不咸不淡地帮着打下手,直到遇到了同龄人翟宁,一个父亲是富商,被送来部队接受锻炼的战士,被其言行影响,思想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一下子成长成熟起来,并积极勇敢地与战士们一起参与了抗洪围堵任务;感受到了军人的热血、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找到了作为军人的价值所在。认为儿子因为“小事”回家,要求他“明天就回部队”,不要影响工作的退休军人李东航的父亲;嘴上不说,一心牵挂着在抗洪一线的儿子的安危,不幸去世的李东航的母亲;文化基础水平偏低,但勇于承担,连续两年没回家探亲,没时间生孩子,面临部队改革可能要回家种地,却在抗洪一线克服着身体的不适,依旧坚守岗位的田方干;为了下属转业后能被安排好的工作,不惜违反部队规定,倾尽一个月工资,宴请地方重要人物的团长;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作为军人,面对自己的社会不同属性,或作为军人家属,他们在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处事的原则,最后的选择,映射出的对亲人,对战友的情感……通过一件件小事,从不同侧面让我们确确实实地看到当代军人身上闪光的高尚品质。

剧作优秀之处还在于,不只是一味突出军人品质,而是把他们写得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们每个人身上也有小毛病,对人对事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南佳为了丈夫调整好工作,想尽办法,说军人也是普通人,解决问题也会要“找关系”;团长郑阳光对南佳劝李东航重新“谋职”的态度更直接:“不像你们,上有组织,下有保姆”。同样是顺应改革调整工作,作为更多的像他们这样来自农村的基层官兵面临的是更艰难尴尬的境况,他们把青春热血都奉献给部队后,受制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他们未来的路在哪里?真的有可能只能回家种地,一切归零,相较于领导李东航的未来工作调整,他们与之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会说出:“小姐丢了自己的洋娃娃,那也叫痛苦?这样酸溜溜的话,才是郑阳光这个人物会说出的话。剧中很多细节,简单的台词,就透彻地反映出当代军人的生存现状,也成为各个阶层官兵所关注的不同问题。

该剧演员的表演也很令人称道。最令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李东航母亲的饰演者,虽然戏份不重,但对人物情感拿捏处理得流畅自然,与老伴儿的相互依靠,时不时开点儿玩笑;保姆随意提到别人家涨工资的事,她平静果断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表明了态度;听说儿子回来,不顾自己身体不好,事无巨细地张罗着要去做儿子最爱吃的饭菜;看到儿子回来,一边嘘寒问暖,一边给扇扇子,一会儿又给儿子喂红烧肉,经老伴提醒才离开给儿子儿媳谈话的空间;开导儿媳时语言的把握、说话的技巧,告诉她作为妻子应该了解“男人更需要一个广阔的世界”;因为担心儿子睡不着觉,时刻关注电视对灾情的报道,家里的电话。这些对人物细节生动的刻画,让观众很容易的接受她就是那个母亲,为她的一举一动笑着,流泪着。李东航,剧中最主要的角色,他是一名军人、丈夫、父亲、也是儿子,面对不同的人,他的身份在变化,对应的态度,说话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角色饰演者克服了对军人形象一贯符号化、单一化地表演方式,而是有变化的塑造人物形象,使李东航这个角色有血有肉,富有人情味。作为军人,他积极顺应全军改革的命令,对突发任务义不容辞地去完成,对下属犯错误严厉批评,知道原因后又予以关心;作为儿子,向家里人提到军队改革个人工作调整这么大件事的时候,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理解接受,能看出想让家人不要太担心自己;作为丈夫,与妻子长期分居两地,虽苦恼于妻子不理解他,但仍为了妻子个人发展好而考虑离婚,妻子答应后,他犹豫片刻,最终点头同意,后又欲追上楼去,想去安慰挽回,这一系列动作让我们很清晰地了解他的内心活动。作为父亲,一方面听说儿子高考成绩不错很高兴,一方面,听到儿子说要改志愿不上军校直接就急了,坚持让儿子上军校,也反映出他对军队的情感,就算自己面临被改革调整,仍觉得成为军人是光荣的。虽然角色要有变化,但对李东航角色塑造整体风格的把握确实很准确,从始至终都是军人刚直不阿的作风反映。

该剧在讲述重大时代引发的两个事件的同时,自然顺畅地流淌出各个人物复杂的情感,心灵的变化,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看似普通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能引起共鸣。更印证了好的剧作呈现必然需要有扎实优秀的剧本为基础,也要由专业细致的演员来共同创作完成。

【参考文献】

[1] 戏剧表演基础[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7.06.01.

[2] 焦菊隐戏剧散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12.

【作者简介】

冯 薇,女,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旅戏剧表演2016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时代感洗礼
普京泡冰水浴
跟踪导练
白俄罗斯 洗礼
杏花
扫清“霾”伏
简析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对时代感的构建
以鲜明的时代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与时俱进 创新载体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活动实效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
神圣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