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贷款风险及预防对策
2019-03-30史晗越
【摘 要】 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阐述了校园贷款的风险和不良影响,提出了校园贷款风险的预防对策。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政府应加强监管措施和宣传教育,同时保证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教育基金的发放和落实;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 大学生;校园贷款;风险;预防对策
一、引言
自2013年名校贷上线运营后,各种校园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贷款可以分为五类:电商背景的电商平台;消费金融公司;P2P,贷款平台;线下私贷和金融机构,2014年以来,依托于电商平台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甚至是校园裸贷纷纷崛起,成为信用卡之后大学生贷款消费的另一个黄金时期。然而,不少大学生在校园贷中或多或少都面临了一些如裸条、隐私泄露、非法追贷、恐吓敲诈、逼迫诱导学生从事色情活动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结合江苏大学学生校园贷现状,了解他们的消费情况和贷款意向。同时,我们还将通过线上抽样调查了解影响学生贷款的因素(家庭条件、价值观等),对于校园贷款的态度以及对于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的了解程度等,通过研究,为学校制定校园贷风险的预防对策,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在规范校园贷款上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从而能使高校大学生提高校园贷风险意识,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正常而健康的校园金融关系。
二、调查结果
这次名为关于高校大学生校园贷款相关情况的线上抽样调查问卷共有620人参与填写,且均为江苏大学学生,女生比例较大,大多为大二学生。此次调查从大学生个人消费情况、生活费来源、对校园贷款的了解、是否会仔细阅读与贷款相关的协议、身边同学进行校园贷款的情况、校园贷款的利弊以及对待校园贷款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了解。
1、消费和生活费用
上述结果显示,学生们的消费和收入大致相匹配,消费额度大多能控制在生活费额度内,且生活费几乎由父母给予,因此相对来说,这部分消费和收入相匹配的同学选择校园贷款的次数很少。
2、校园贷款相关情况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江苏大学学生对于校园贷款还是持有保留态度,真正进行校园贷款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警惕意识,对于自己的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有一定的考虑和认知。另一方面,校园贷款所具有的手续简单、灵活方便,符合学生消费现状等优势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同。
3、校园贷款产生的影响
对于校园贷款产生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下列情况:会出现学生难以正常还款的情况、部分学生消费习惯不当、校园网贷审核机制存在缺陷、借贷公司通过校园贷谋取暴利、个人隐私易透露;面对借贷款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慎重选择借贷方式、量力而行,也有一部分认为应该拒绝贷款;最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政府宣传和教育、学校开展讲座是理解和认清校园贷款的有效方式。
4、小结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由于不成熟的消费观念和过度消费,使得大学生进行校园贷款,而接受调查的学生大多消费和生活费相匹配,过度消费的情况较少,因此进行校园贷款的并不多。另一方面,近期,媒体接连爆出有关不正规的校园贷款而引发悲剧的新闻,使接受各种信息最快的大学生群体意识到某些校园贷款的后果难以设想。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校园贷款持保留态度,警惕性较高。这也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三、校园贷款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尽管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校园贷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借款机构利用校园贷款牟取暴利、个人隐私极易泄露等等,但对于并没有深入社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还会忽略掉很多影响更大的风险和问题。
首先,关于很多小型借款平台利用门槛低,借款便利的方法吸引大学生贷款,但利率极高的问题。这些小型借款平台大多贷款利率达到20%以上,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高出很多,对于大学生来说,几乎可以算作高利贷。这种高利率的贷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还款压力以及违约风险。在这种小型借款平台进行贷款,往往仅需填写身份信息和上传相关身份证明的照片就可以进行贷款,对于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并没有进行评估,也没有相应的保证机制。这也让许多对自己的还款能力并没有正确了解的大学生忽略了这个问题,只管借款忽略还款,最后只能面对高额利息,无力偿还。
其次,有很多针对女大学生的借款平台,利用“打裸条”的方法,仅需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和裸照作为借款凭证即可获得贷款。 当有借款人难以偿还借款和利息时,裸照就成为这些借款平台追讨债款的手段,这不仅仅暴露了借款人的个人隐私,还会造成借款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甚至放弃生命。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还款能力,可一旦出现意外,这样的后果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是很难承受的,她们遭受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有精神上的压力或来自家庭的谴责。
第三,根据调查显示,67%的学生对于相关贷款协议不会仔细阅读,有的甚至不读,只通过借款平台的只字片语就认为已经完全了解整个借贷过程和全部內容。这种情况使得借款平台成为信息优势方,借款人和借款平台双方处于信息相当不对等的状态,借款人对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并不清楚,平台一方也不会详细告知或者对信息模糊化,等借款人最终发现应还款项远远超过自己预期时却已无能为力。
因为高额利息而难以还款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这可能会造成个人信誉低下,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个人信用如今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生活方式都已与个人信誉挂钩。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房贷、车贷等借贷困难,出行、住房、教育等方面困难。另一方面,某些校园贷款平台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不敢向外求助的特点,使用非正常的追款手段,对大学生进行骚扰、威胁,暴露其个人隐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加重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当借款人最终发现自己无法还款时,一般的学生可能会向具有固定收入来源并愿意帮助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寻求帮助,但有一部分学生不愿让家人知晓自己在外的借贷情况,因此选择和同学朋友借钱还款,但这样会造成对同学朋友无法还款的情况,使自己的人际关系跌入谷底。更有甚者,选择继续向其他平台借款,来还上自己之前的贷款,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会使本息越滚越大,原本的小额贷款成为天价贷款。面对自己造成的巨大损失,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致命的压力,极易使他们放弃生命。
四、校园贷款风险的预防对策
1、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
在各种信息充斥大学生生活、各类电商、快递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消费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盲目攀比、冲动、过度消费,从而成为进行校园贷款的开始。因此,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消费观成为预防校园贷款风险的首要对策。
根据之前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认为学校进行相关讲座等措施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校园贷款,了解其中风险。在着重强调校园贷款风险的同时,引导学生理性消费更是重中之重。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对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适当引导,利用其便利开展相关活动和讲座,强调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利用学校原有的各种援助中心、心理健康工作室等,为学生排忧解难。进行适当的普法教育也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教会学生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媒体也是影响学生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种媒体应多加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对于以奢侈消费为噱头的新闻应当减少,对于校园贷款的相关情况也应适当报道,让学生了解校园贷款的具体情况,并从中意识到相关风险。家庭作为培养一个人价值观的起点,更应将大学生的消费观放在首要位置。尽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学校,但也应经常关注孩子的消费状况,及时引导孩子理性消费,不能盲目的增加或减少学生的生活费用。学校也可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政府应加强监管措施和宣传教育,同时保证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教育基金的发放和落实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亦明确提出用“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2018年2月28日,广东金融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自2018年3月26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从上述政策中可以看出,政府正在加大力度整治校园不良借贷,但更加规范、有利于具体操作的相关政策还在进一步制定中。在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出台后,政府应与高校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取缔校园不良贷款,加强网络贷款的监管措施,促进贷款信息对等,贷款透明化,保障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对于借款人的信用保障、还款能力等加强评估,使各种贷款平台正规化。
在进行专项整治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对于相关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可以向学生进行宣传,避免误解,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
随着近几年教育基金的不断完善,许多生活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都接受了政府的帮助。但仍有少部分同学因为信息不匹配、羞于透露家庭条件等原因,并没有接受到此类帮助。因此,政府应当在这方面加大学生信息的审核,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帮助,保障这部分同学的生活需求。对于教育基金的发放和落实更要加强对高校具体行动地监督,尽可能避免漏发、少发的情况,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应当公开大学生创业项目基金的选拔程序, 保证程序公平合理, 给予真正致力于创业的大学生更多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支持。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设定合理的信用贷款项目。
3、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切实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通过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一方面可以依法取缔各种不良校园贷款平台,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许多校园贷款机构处于灰色地带,难以界定其是否违法。有些机构的设立合法,但其高利率,追讨手段等是否合法却难以回答。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来规范其行为,针对贷款利率、贷款协议、追讨手段等进行明确规定,并且也要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也在保障公民的人格权。不良校园贷款平台利用不正当手段,为追讨债款,泄露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更有甚者利用暴力手段胁迫学生,使得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害。因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需要多方保护,而法律则是最坚强的后盾,相关法律的制定能促进借贷市场的正常运转,更能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其权利不受到非法侵害。
五、结语
大学生的校园贷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对江苏大学学生有关校园贷情况调查的分析着手,从中提取出学生对于校园贷款的真实看法,从而对校园贷款的风险和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关的风险预防对策。校园贷款的风险预防并不仅仅是个人、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而是社会各界都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从家庭、学校、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到政府的政策实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校园贷款的风险预防对策中不可缺少的。进行及时有效的校园贷款的风险预防,能够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维护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康,周君君.我国“校园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基于上海、河南两地的实证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6)40-48.
[2] 潘远杭.从校园贷恶性事件频发浅析法律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现状及管理策略[J].法制与社会,2017(33)188-189.
[3] 田兴峰.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与校园贷风险识别的研究[N].山西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2)39-42.
[4] 杨东.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异化及其规制[J].社会科学,2015(8)88-96.
[5] 郭红敏.“校园贷”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吗?[J].民主与法治,2016(13)35-37.
[6] 廖清林.“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贷的安全应对[N].海南日报.2017-03-01.
【作者简介】
史晗越,江苏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法.